一、协同创新问题分析
协同创新理念自从推行以来在各大高校引起极大的重视,并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广州某铁路职业院校,其自从05年移交转制开始,坚持与铁路部分密切合作,并且做到了“分家”不“分离”,牢牢抓住正确价值取向,即校企合作,并在以下几方面不断探索,如校企、校地,还有校校协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该校在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亟需改正。第一,该校在进行协同创新时,其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现象。学校协同创新没有更深入的挖掘,还是只停留在表层,如实训基地建设、加工产品,或是委托开发等,而在共建研发方面并没有进行合作,同时也没有与技术联盟,这些都是缺乏高层次合作的表现。第二,协同创新力度不够。针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来校寻求合作时,在筛选项目过程中目光过于短浅,只是关注一些短平快项目,而对于具有前瞻性技术,并且与其事业相关技术却甚少关注。第三,协同创新资金短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自身资金储备有限,无法完成自我转化,而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他们在进行自我研发过程中,资金链就已经不足。
二、协同创新模式探究
(一)完善运作机制
针对广州某高职院校来说,他们在协同创新培养过程中遇到问题,其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完善运作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并且是由以下几个单位共同运作的,如广铁集团、广州地铁,还有相关职业院校,实行管理机制;第二,促进以下两个机构协同合作,其一是广州市政府,其二是广体集团,促使他们联合办校,并由以下几个单位组成示范园,如广州教育局、花都区政府,还有相关院校,而示范园服务单位较为统一,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并逐渐引入8家企业,完善管理机构,保障多方参与管理;第三,除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联系以下单位也参与其中,如广州供电段、广州地铁,还有广州车辆段,这些主要是紧密型产业,实现以下三个院校共同协作,它们分别是机车司机、电气化,还有现代运输,进一步促使强强联合,并实施特殊的管理机制,即院务委员会。
(二)打造示范基地
新兴工业园区内,有一批新兴的产业集群,如大功率机车、汽车,还有电子产业等等,该学院在2010年整体搬迁一个非常重要专业,即机电类专业,将其移至相关工业园区,创建相关实训基地,并且在这个“厂中校”内,许多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生产,并且对于整个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种引起入校的做法极大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并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于产品操控能力,进一步实现了校企协同孵化,建立创新基地与平台。针对该学院来说,示范园是其基础教学活动开展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促进人员倾斜力度,并且健全协同创新基金,组建专业团队,将其作为示范点,提升协同创新水平,促进产学研合作能够实现人才培养最优化,并促使其纵向发展。
(三)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使促进一切教学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因而该校必须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实施2+1模式,即校企交替工作模式,促使教师能够深入企业生产进行实地体验,并能将课堂所讲知识在实践锻炼中得以升华,完善社会服务,该校领导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到实地岗位进行经验累积,打造“双师”工作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培养内容,如实践教学、大赛培育,还有技术研究等,并结合专业课程,然后落实课题项目载体,联系实际教学,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进行专题研讨,并同时与企业高端人才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技术项目,推广科技成果,塑造协同创新核心人物。该院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行人才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才培养单一模式。
(四)管理协同
在高校专业群中,各专业负责人,或是专业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单位中属于佼佼者,因而他们对于专业发展非常熟悉,而且对于行业最新动态了如指掌,但是他们同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专业群建设需要加深管理,这主要表现在制度化。对于专业群之中相互之间关系,必须要理顺,明确相关职责,健全管理制度。除了需要健全制度化,还应该完善程序化。专业群建设中,各专业人才需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力量,课堂教学实施等等,最后进行考核评定。确定相关程序之后,必须要完善一系列安排,同时对于执行操作步骤也应该清楚,最终促使专业群管理协同的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特别是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引入,进一步促使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集群建设融为一体,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协同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并以实际案例辅助所述观点,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杨熙玲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