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现状
英语口译课程一般都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其原因在于该门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能力作为支撑。然而,近年来,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口译技能的需要不断提升,罗选民[1]对11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认为自己口译能力差,大部分受调查学生认为口译教学是必要的,希望学校开设口译选修课。邓正君[2]对湖南省3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一和大二学生1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口译能力差,2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译能力尚未得到开发,83%的学生提出大学应当开设专门的口译课以提高他们的口译能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加入口译证书考试热潮,也从侧面佐证了学生对口译学习的需求。除了学生自身的需求,社会也急需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有口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口语口译能力的专业性口译人才成为解决我国目前专业领域英语口译人才紧缺问题的必然途径[3]。鉴于此,国内很多学者提出,应该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罗选民[1]认为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应只限于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学生,而应将它普及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开发和利用我国的教学资源。周青[4]提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培养学生读、写和(笔)译扩展到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口译技能。另外,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高于一般翻译者,很容易成为某个特定领域内的口译高手[5]。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用实证研究来论证口译训练能够加速学生把认知语言转换成行为语言,提高综合语用能力。熊丽君[6]通过教学实践,得出口译实验教学班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远远高于对照班,而实验班的听力、口语和翻译等单项成绩的进步尤为显著。邓正君[2]也发现,受过口译培训的学生在翻译和写作上的进步表现为语感的明显提高和词语搭配的熟练应用。在听力上,学生的辨音水平比普通班高出19%,而口语考试中“自信心显著提高,表述更有逻辑性,语言更流畅且富有变化”。然而,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首先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受过足够学时的英语训练,其听说能力较差,使口译教学成为“空中楼阁”。另外,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测试手段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7]。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是温州医科大学大二各医学专业学生,他们都在大一第二学期通过了六级考试,通过教务处选课系统选修英语拓展课《口译》。共发放问卷60份,收到有效问卷56份(男生10份,女生46份),其中临床专业15份,眼视光专业8份,检验专业13份,护理专业20份。本次研究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①医学生口译学习动机;②医学生对课程的期待;③医学生对自身英语技能的评价。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并通过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
2.2测量工具与数据分析
研究采用问卷法。作为测量工具的自编问卷,第一部分通过选择题和开放题形式搜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四六级成绩、各类英语竞赛、口译证书考试情况,第二部分从“很不同意”(1)到“很同意”(5)的李克特五级量表来测量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分项能力自评、口译学习动机和课程效价。
3结果和讨论
3.1学生英语能力
根据学生的四六级成绩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基本上以接近良好的成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略高于及格的成绩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另外根据频数分析得出,0人参加过四级口语考试,0人参加过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0人参加过口译相关比赛,4人参加过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可见学生对英语口语不够自信,各类英语相关的考试比赛参与度不强,对口译考试和比赛更是不敢踏足。以上客观数据还不足以完全反映学生英语水平。为了测量学生对自身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的自我评价,本次问卷共设计了20个题目来获得4个维度的平均值,反映学生对自我英语能力的主观认识,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次调查所用问卷(测量工具)总信度(Cronbacha)为0.80;各分量表信度多数在0.75以上(最低均在0.7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量表是可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调查显示,学生对自身的英语能力自评总体不高,平均值在3.0左右浮动。听力自评和阅读自评相对较高,平均值超过3.0,表明通过六级的学生对自身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比较自信,而写作水平和口语水平自我评价比较低,特别是口语水平均值只有2.1。这表明学生对语言输入技能(听读)的自我评价要高于语言输出技能(说写),而口语更是他们急迫提高的能力。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也获知,很多学生学习口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口语。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即便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对四级甚至三级英语词汇掌握也不够扎实,如汉英句子翻译涉及“投资”一词,将近一半学生在口译输出时不能用“invest-ment”来表达,这说明在长期重输入轻输出的英语教学环境里,即便基础扎实的学生也很难激活存储在长期记忆里的单词储备,降低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3.2学习动机
医学生口译学习的首要动机是提高英语水平,均值4.5且标准差为5个动机中最小(标准方差0.763),说明学生比较一致地希望通过口译来提高英语水平,其次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出于对口译的兴趣,而对参加口译证书考试和从事口译相关工作的动机不强烈,这和英语专业学生口译学习的动机就产生很大区别。
4医学生口译课程设计
4.1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仲伟合[8]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3个板块组成:KI=KL+EK+S(P+AP)。其中,KI=KnowledgeRequiredforanInterpreter(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KnowledgeforLanguage(双语知识板块);EK=EncyclopedicKnowledge(百科知识),百科知识板块也包括译员必须掌握的专题知识;S(P+AP)=ProfessionalIn-terpretingSkillsandArtisticPresentationSkills,即技能板块=职业口译技能(包括短暂记忆、口译笔记等)+艺术表达技能(以科学的手段、艺术地完成口译过程的技能,如应对策略)。根据这3个模块,我们可以为医学生口译课程设置如下的内容及相关课时安排。医学生口译课总共120个学时,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授课,每学期60学时,以培养学生联络、会议交传能力为目标。上学期以技能板块教学为主,训练素材涉及大众健康、医生生活、医患关系等专业性不强且语言难度较低的医学话题,旨在培养学生口译基本技能,特别是口译听辨记忆和口译笔记这两项口译基本功。另外鉴于学生对提高口语能力的急迫需求以及口译课程对口语能力的较高要求,有必要用较多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特别是即兴演讲的能力,包括仪态、声音控制和即兴演讲。下学期教学重点在于双语(特别是英语)知识和专题知识,所罗列的主题涵盖医疗工作者在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口译主题。虽然学生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可是缺乏足够的输出训练,能说会用的积极词汇匮乏,口语表达句式简单,中式思维严重,因此在每个话题进行口译训练前,有必要加强译前准备,既学习专题背景知识,也补充语言知识,以有针对性的输入促进高质量的输出。
4.2以过程为基础的口译教学原则
医学口译与普通口译的区别在于以医学知识为背景,而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预防、药学等,教师知识背景和有限课堂时间都决定在课堂上无法涵盖每个医学领域。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过程为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接受口译任务到完成口译任务的整个过程。就操作而言,口译分为译前准备、口译实践和译后反思,课堂教学应该贯穿口译三阶段,模拟专业口译员从接受口译任务到完成任务后进行反思总结的全过程。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教师可以专门设计课时进行译前准备,选择该领域的演讲、报告或新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搜集相关材料,通过阅读或者视译等方式来掌握特定表达和句式,同时也掌握该主题的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译后反思包括课堂教师回馈、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意识到缺陷和不足,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促进全面进步,译后反思在课堂中可以穿插进行,虽不占太多课堂时间,却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4.3编写适合医学生的口译教材
根据辛铜川[9]的最新统计,1979-2013年我国出版医学翻译教材51部,其中汉译英19部,英译汉24部,英汉互译8部,1部涉及口译。从该数据可以看出,专门的医学口译教材几乎没有,而拿医学笔译教材来做口译教材显然也是不合适的,编写一本有医学特色的口译教材就成为该课程目前急迫的要求,特别是到第二学期进入主题训练以后,这种需求更加突出。口译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充分的译前准备,有口语特色的素材,逻辑清晰的文体[10]。医学口译教材可以用主题来设置单元,每个单元按照口译3阶段分成译前阅读、口译实践和参考答案3大模块,译前阅读材料可以选择VOA健康报道、TED演讲、中英文医学教材、经典中医外宣书籍、新闻发布会等,教师在课堂时间分析语言难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上而下的理解模式。口译实践部分的练习以译前阅读材料为基准,而在难度上又要低于阅读材料,体现口语特色和思维痕迹,这部分练习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对话或篇章,也可以是现成的国内外专家演讲视频,这一点可以充分依托医科大学的资源。而在参考答案的编写上,传统口译书的参考答案通常是一个完美版本,其用词和句式的复杂度往往是按照笔译为标准,让学生望洋兴叹,可以尝试增加一个口译版以口语为特色的译文,既增加学生表达的多样性,也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5总结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特别是医学口译教学是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其优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培养专业领域口译人才,满足社会需求;②根据文秋芳[11]的输出驱动假设,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更大,而口译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形式,打破传统英语以接受性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提高综合语用能力,这也符合了学生对口译的课程期待。鉴于此,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是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突破和提高,虽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各种问题,但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
作者:吕颖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相关专题:影响柔韧的因素主要有 安徽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