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互联网金融发展逻辑

一、互联网金融基本理论构架

(一)普惠金融理论

联合国2005年大会上最早提出inclusivefi-nancialsystem的概念,旨在推动金融的包容性发展,让社会大众共同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广大社会群众并未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还是十分突出。受制于现行的金融体系的运营体制与规则,我国的金融发展更偏向大企业金融与富人金融(吴晓求,2015)。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4年做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广大农村家庭,超过75%的融资来自于民间借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4年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小微企业超过1170万户,占比超过76.5%。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网贷成交金额超过2500亿,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于广大居民而言,存款利率的管制使得投资渠道变得狭窄,2013年6月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兴起,满足了广大居民在保证资金安全与流动性前提下的增值需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金融体系就是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缩影,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金融发展的红利释放到每一个角落。

(二)金融功能说

传统金融理论下,互联网金融并不存在突出的金融机构,但其能成为全新的金融业态,主要来自于其利用金融的基本功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扩张。金融功能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一方面,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以及资本外部性的作用会使得稳态均衡条件下的人均资本和产出呈现出稳定增长、持续增长的趋势,而金融功能会对资本的积累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金融功能能够对技术创新率产生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从金融功能视角解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支付结算功能上,依托互联网平台,以支付宝为代表的高效、强大、发达支付清算系统是传统金融支付清算体系所达不到的。其次,在资源配置上,互联网金融的资金筹集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以P2P网络借贷为代表的融资平台有效解决特定资金的供需缺口。再次,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风险分散的渠道,大众化的财富管理思维,颠覆了传统的金融即富人金融思维,为资金的多元化配置提供新的空间。最后,回归金融功能的本质,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功能效率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大幅提升,深化了金融功能内涵。

(三)长尾理论

“长尾”的概念来源于统计学,指的是幂律和帕累托分布特征。而长尾理论(LongTailEffect)最早由ChrisAnderson(2004)提出,他将亚马逊等电商通过挖掘那些之前被忽视的业务领域,将链条拉长。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是长尾理论的基本思想,把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市场聚集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市场。长尾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产品服务的个性化,客户群体的集体力量和小利润市场,与“薄利多销”的思想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各个顾客身上赚取的利润有限,但顾客全体规模足够大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利用长尾理论对金融价值进行重构的过程。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开放的平台,向顾客提供新颖、个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激发客户的需求,实现了一种经营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向中小微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都显著降低,而大规模的中小微客户开始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长尾理论实际上是对“二八定律”的挑战,在传统思想看来,80%的业务来自于20%的优质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利用剩余的80%的客户积少成多抢占金融发展的高地。

(四)二次脱媒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资金的融通变得缓慢。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的建立,满足了资金供需双方尤其是资金供给方的风险管理需求,这也构成了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石。而历次的金融危机对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挑战,使得经过金融演化过程中由间接融资体系向直接融资体系发展的金融“一次脱媒”的过程。资本市场的形成是金融“一次脱媒”的推动力,那么“二次脱媒”的推动力则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吴晓求,2015)。互联网所拥有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功能使得传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垂直与水平的搜索整合,信息的联通由原本的点对点变成了多对多,比起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向前迈了一大步。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一次脱媒”是因为规避传统金融的利率管制,以满足风险爱好者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要求,那么互联网金融的“二次脱媒”为满足大众对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结构性补充。金融“一次脱媒”带来的是利率与汇率市场化,但是受到信息技术的掣肘发展并不彻底,而“二次脱媒”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灵活便利、信息对称与结构匹配则完成了资本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平台经济理论

平台经济是根据网络外部性的特征设定的一种经济组织,是一个现实或虚拟的市场和空间,其自身不生产和销售任何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产品交易的现实或者虚拟的空间,通过向交易双方收取一定的费用实现收益。平台经济的参与主体包括买方、卖方和第三方平台。平台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网络的外部性,客户之间相互影响。互联网本身具备“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征与平台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从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过程不难看出,它是一种扎根于平台经济理论建立的一种新型金融组织模式,借助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运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生产存储,高效地处理平台与平台、客户与客户、平台与客户之间的相互关系,促成彼此之间的交易活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规模经济效应是平台金融的突出特征也是其竞争优势所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立大大压低了边际成本,而边际收益却大幅提升,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分享平台经济的规模效应。

二、金融与互联网的功能耦合分析

耦合(coupling)的概念最早来自物理学的协同理论,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的子系统之间通过良性互动,在彼此间的依赖、协调与促进中共同带动整个系统发展。由于耦合理论的内在特点,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Weick(1976)率先将耦合理论引入经管领域,通过研究学校个体之间的相关性与独立性,提出了松散耦合理论。金融体系与互联网技术平台作为经济发展下的两个子系统,二者在功能上的重叠与差异,构成了耦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从互联网与金融体系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上看,主要有以下六个维度(如图1):维度1:内涵互通。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所以能够结合在一起,究其根本是因为二者的基因是相互吻合的,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耦合在一起,是形成互联网金融演化的必要条件。从上文金融功能理论的介绍,不难看出金融系统的六大功能(Merton&Boady,2013):支付清算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跨区域行业资源配置功能、对所有权的界定分割功能以及激励机制。这六大功能的每一个子功能都能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无缝对接。作为传统金融中的两大功能支柱:支付清算和资源配置在我国已经从支付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得到了验证。另外四个功能,从上文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方式特点中也不难看出,互联网平台的植入,不但不会阻碍金融功能实现,相反还能促进效率的提升。维度2:市场辐射。金融业的大规模、广覆盖与丰厚的利润为互联网产业的拓宽与重构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各类产业中,人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与金融打交道。2014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占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比例超过51%,可以说金融是产业链的“皇冠”。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于银行业资产占我国金融总资产的比例过高:超过75%,远远高于世界39%平均水平。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垄断性使得金融发展变得十分臃肿,难以有很大的突破。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引入,为我国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金融体系施加了外部压力与战略竞争者,也为金融体系形成改造基因式的变革提供推力。反过来,金融体系的市场空间的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需求也为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绚丽的舞台与肥沃的土壤。维度3:价格发现。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交易,交易的纽带在于价格。金融市场的价格分为两类:一是货币市场价格即利率;二是资本市场的价格一般是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以及股指。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各类金融产品的价格实现了实时的、动态的发布,各类金融机构与个人参与其中通过竞价机制完成交易,使得资本的流转速度增加,盘活了存量资金。在电商平台上,互联网金融的价格发现尤为明显,由于互联网具有无边界的特点,提供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某种程度上的外部生态环境,厂商通过价格竞争,消费者通过完全信息的比较,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福利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互联网如何整合信息流,本质上就是互联网耦合金融市场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维度4:提升效率。金融市场的运行离不开资金的流动,而过大的资金存量对于市场的发展和运行极为不利,因此对于金融交易的支付清算体系的建立应运而生。在我国目前的状态来看,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承担着主要的支付清算的功能,当互联网技术兴起以后,金融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时空约束加快资金流动的速度,这对于交易双方的利益是一大保证。在这一过程当中,互联网技术功不可没,而对于金融的“二次脱媒”过程中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则将互联网基因耦合进入金融体系之中。第三方支付的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特别保障了交易中资金收入方的利益,在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形成挑战的同时,也是促进自身交易系统高效运转的重要推动者。维度5:优化配置。金融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指的是资金供需双方的对接过程,主要有以存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平台直接交易的直接融资。传统金融领域两种融资方式都因为自身的特点存在着金融风险,在间接融资领域主要体现在流动性与信用违约方面,在直接融资中则是信息的透明度对于市场是否有效运行产生的影响(吴晓求,2015)。在互联网未完全植入金融领域的时候,间接融资容易给人一种“富人有信用,穷人没信用”的逻辑,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对于直接融资,商业信用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实际上,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信用的证明来自于实际的交易。互联网平台下的云数据及其与生俱来的信息整合功能,这比起原本抽样统计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通过互联网能看到以往所不能得知的信息,而开放与平等的互联网精神则给人们提供了获得数据的最佳平台,这对于金融市场的主体根据信息作出资源配置的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维度6:平台打造。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国民群众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趋势。以O2O(onlinetooffline)商业模式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整合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种开放式的思路,为社会打造了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以较为成功的蚂蚁金服为例,2014年蚂蚁金服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整合手段,即通过联合小微企业、品牌商户、第三方服务中介与传媒机构打造一套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以探索开放的数据合作伙伴间共享为依托,整合价值链让各方共赢为切入点,在云技术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让广大个体享受到个性化服务的平台。该思路在支付宝钱包中已得到实践,通过开放API接口,在支付结算的基础上,整合数据实现内容分析、会员管理、市场营销等附加价值服务一体化的平台。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掣肘与制约

在分析金融与互联网功能耦合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其自身特点与外界环境也带来了双重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属性下的风险亦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本质所决定,金融风险在互联网植入的过程中只是被分散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风险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掣肘与制约,不但是为完善监管体系提供依据,更是为了保障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各方主体的利益。

(一)技术风险与脉冲高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带来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隐含着技术上的风险: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如何解决互联网信息泄露问题以及账户被盗等难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掣肘之一。而脉冲高峰,例如每年“双11”支付高峰期,各类支付工具之间的转换给支付清算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种情况下不排除存在流动性风险的可能。

(二)信息透明度与政策边界

互联网金融运营过程中的网络投融资给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平台,通过云数据能为各方提供行为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但是行为数据并不能完全替代先验的资质条件。对于网络的P2P借贷、众筹融资,实际上对应的是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在资本市场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信息的透明度,这点对于互联网直接融资的发展是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借款人出现“跑路”后果不堪设想。而回归互联网金融的借贷问题,第三方平台存在的法律依据并未得到证实,可以说网贷距离非法集资只差一步,若一旦“资金池”问题被揭发,则会形成很大的法律风险。

(三)内在约束与监管真空

传统金融领域基本被完全纳入监管框架下,无论是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作为金融体系的支柱银行业,受到了最为严格的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自从20世纪80年代设立以来几经修改,被证明在危机中维护经济稳定与恢复公众信心十分有效。但是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发展,基本上避开了这些监管规则,在互联网金融的某些子领域出现野蛮生长的迹象,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的某些影子银行的业务,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此外,除了政府的监管部门以及监管规则之外,传统金融领域都有诸如行业委员会类似的自律机构作为补充,而互联网金融领域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撇开外界监管付出的金融成本不谈,互联网金融的内在风险的暴露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自身发展也是很大的冲击,因此从逻辑上来说,设立行业协会十分必要和紧迫。五、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方向及模式展望互联网金融整体占比目前仍然较低,但是其高速增长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大数据、云计算与数据信息流的整合为传统金融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观念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世是颠覆性、无可替代的。从实际操作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展望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概括为“2+3”模式,即通过金融与互联网双边耦合,从理念创新、动力演进与结构优化三层金字塔式推进,实现互联网金融在新常态下的更进一步。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双边耦合机制,从上文中已得到梳理,即互联网金融主体构成要件是金融体系(创新的前沿)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平台)。从双边功能耦合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在互联网技术升级的平台的依托下,实现各类金融创新的过程;互联网体系汲取金融发展的精髓,通过平台再造与价值实现的运作,实现资源的再优化配置。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互联网金融功能耦合运行的实现机制,也是其发展的一套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在逻辑安排。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间的作用,可以从三个递进的层面予以概括,而每个层面上又分别包含两个子模块,总共六个子模块与上文中的金融与互联网功能耦合的六大维度,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相吻合的,下面笔者对其框架进行进一步分析:第1层面,理念创新属于二者功能耦合的宏观维度。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间的功能耦合发展在宏观思维上应当形成一个平台式的发展构架和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思路上的革新,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在金融体系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即从原本的点线思维提升到网状发散思维。互联网产业,一方面基于传统产业理论、产业组织的发展方式,也通过汲取金融思维方式,借鉴金融功能理念实现自身的跨越。第2层面,动力演进作为耦合的中观维度,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间离不开专业化的运作和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目前许多产业的人才都跳槽参与互联网金融,这既是互联网金融高速扩张的原因,也带来了该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从长久来看势必成为发展的桎梏。如何让二者的耦合获得长久的动力?站在新常态的十字路口上,唯有专业化的精耕细作和综合互补的体系构建,避免“跑马圈地”式扎堆竞争。以专业技术运行为依托,形成一套“互联网+产业+金融”的综合服务体系。第3层面,结构优化作为二者耦合的微观层面,位于体系框架的最下端,是整个体系优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与综合服务相对应的是个性化的需求设计,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其可以向需求方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然而对于具体到每一个用户而言,其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整体市场需求的多元性,这对结构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在综合服务的基础上的拆分重组,个性化量身定做用户需求,是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在拆分整合的过程中,金融功能的价值发现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套“创造———发现———再创造”价值链条的形成,正是金融体系与互联网耦合的起点与归宿。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金融业态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已产生巨大影响,且还在不断放大中,这也是未来几年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现实。作为全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发展存在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决定其特殊的发展逻辑。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概括为金融体系与互联网功能耦合的机制运行过程。在耦合的过程中,二者的互相渗透协同发展的作用通过六个维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展望未来,唯有将思维方式由原本点状或者线状的逻辑升华到像互联网金融的最中间那个“网”字一样,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方才能让互联网金融打破藩篱,更进一步。

作者:林章悦 刘忠璐 李后建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互联网金融发展逻辑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74016.html

    相关专题:吉林医学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艺术德性机制论述
    下一篇:略谈成人影视剧中儿童视角的艺术魅力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