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
“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类型,它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与实施。[1]”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与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要保证经济的稳步增长,又要维护生态的整体平衡发展。简言之,就是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平衡,相互促进。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战略,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新的词汇,一种人类实践带来的时代课题。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当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时候,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此时,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生态保护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新词汇不仅有生态经济,还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这些词汇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循环经济的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投入最少、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尽可能地使原料循环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污染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则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注重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三种经济都是以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社会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生态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粗放型的,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近年来,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很多能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水资源和耕地等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依靠传统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同样受到制约。同样,我国的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很多大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空气污染严重。面对整个资源环境突出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机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模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有步骤地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从现存市场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即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该说是同步进行的”[2]。我国构建生态经济模式,要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我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考察态工业。生产力角度指具有发达的经济水平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生产关系方面指全方位、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工业同时还暗含工业化的进程同时是生态理念的贯彻、生态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过程。我国目前必须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生态规划与协调,合理安排工业布局。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的负效应越来越突出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千百年来,丰衣足食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追求。依靠传统笨重的农具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劳动。随着现代文明的传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态农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建设生态同业不是要返璞归真,回到古代,而是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克服成本的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化肥农药及化工产品的大量使用,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经济模式。“从本质上说,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农业生态经济,就是以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即所谓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农产品—资源再生产’的闭环式物质流动过程,所有的物质能源和资源材料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服务业也是国家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服务业主要体现在旅游业,纵观国内,凡是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地方都成了旅游区。人们都喜欢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体验下回归自然的感觉。生态旅游已经成了人们健康身心和丰富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发展生态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我国生态经济模式构建的保障措施
3.1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消费理念的保障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倡导健康、适度的可持续消费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可持续消费,就是适度消费和生态消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消费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既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又要考虑社会消费伦理。要养成适度的、理智的、健康的绿色消费观念。因此,要树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需要的消费观念,培养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的生活方式。大量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要加强生态宣传,明确生态宣传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生态知识,把生态消费理念的形成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3.2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技术保障
科学技术使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发展。科学技术对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同时,科学技术对人的解放和生态改善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发展并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和生活排泄物的再利用,为环境质量状况好转服务。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不合理性,促使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人与自然的对立、分离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我们必须要尽快消除这种对立的思想,转化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经济更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且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水平。在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和经济价值,并使能量的应用逐步转向无污染能量为主。为防止污染、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绿色技术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生存方式的变革和自然观的演变史相互联系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3.3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为保障
有一种理论认为生态问题是制度问题。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只能由国家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由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由政府作为公共事业来治理。生态环境的本质上是国家行为,是制度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建立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理想社会制度的两大原则。当今的经济大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的威胁了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了超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从实质上说,早已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维护的法律法规一定要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在我国全面改过的国家经济论文过程中,一定要维护生态法律法规的尊严,保障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张月梅 刘海涛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