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标准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制造2025》将“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一项重点任务提出,彰显了时代赋予标准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标准对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技术标准作为与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资源与制度规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虽然整体上技术标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技术标准也发挥着一定的抑制作用[1]。
1技术标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倾向的综合。技术标准通过对这些构成要素单独或综合产生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技术标准作为企业知识积累的平台,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表明,企业创新所需知识50%以上来自企业外部。技术标准是对一段时期内某一领域科技成果或实践经验进行积累、总结、提炼后的编码性文件,很多技术标准本身就是与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相融合的结果,包含了关于产品规格、工艺流程等众多知识信息,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信息来源[2]。技术标准有利于企业明确创新方向,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技术标准对产品的制作工艺、性能、安全性、适应性、时间性、检测方法等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反应了当下的技术水平,表明了技术变革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学习研究,企业可以了解技术发展的方向,避免在不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领域投入过多的资源,从而高效运用现有研发资源,提升研究与开发能力。技术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制造效率,增强制造能力。技术标准对产品的制造工艺、加工过程等进行了标准化描述,一方面,可以作为技术指导方针,为实际生产制造活动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可以保证制造过程中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及工艺的兼容性,使得集成和组合基于标准的组件成为可能,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或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保障生产制造顺利进行。加之学习曲线效应的存在,技术标准对于提高生产制造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生产制造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3]。技术标准有利于缓解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高企业营销能力。一方面,技术标准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环境、安全等指标进行规定,可以视作一种市场信号,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或要求,有利于企业提高对市场的了解认知程度。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而进行的研发有利于创新成果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使得新产品更易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对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效益和经济性等提出了具有科学依据的先进要求,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消费者通过技术标准可以加强对产品的了解,提高消费意愿、增强消费信心,从而使得新产品更易被市场所接受。技术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知识存量,增强知识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管理,体现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可以较为便捷地了解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技术标准情况,极大地降低了知识搜索获取成本。再者,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有效转移,有赖于知识接受者自身的知识储备,而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学习、吸收,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知识存量的数量和质量,为知识转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技术标准具有通用性和规范性,使得企业间运用的技术相似,为企业与外部组织或机构共享技术信息和资源奠定了基础,而且技术标准中有一类即为术语标准,使得不同企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轻松便利,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技术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商业利益,增强创新倾向。根据罗森伯格提出的技术创新“推—拉模型”,技术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两方面共同决定,其中,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而技术决定了创新成功的概率和成本。技术标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技术创新对市场和技术的要求,为提高创新利益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方面,满足技术标准的新产品更易获得市场青睐,有利于提高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创新方向,提供创新所需技术资源,减少创新过程中的损失与浪费,降低创新成本。可见,技术标准有利于保障创新成果的商业利益,进而提高企业创新倾向[4]。
2技术标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消极影响
如果技术标准更新不及时,会降低企业获取的信息质量,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学习、研究和吸收、转化来提升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标准本身所包含的信息质量。如果技术标准没有及时更新,就不能很好地体现现有技术发展水平,企业以陈旧、甚至过时的技术知识为基础开展创新活动,会影响创新资源投入的质量,也不能科学地指引创新的方向,从而会对企业的投入能力以及研发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技术标准形成锁定效应,会增加新旧标准转换难度,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就企业而言,由于对现行标准的重复使用,增加了对其的熟悉程度并不断强化,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当新标准出现时,仍会倾向于选择旧标准。再者,当新旧标准的异质性较大时,企业在旧技术标准基本设备和相关互补资产上的投资以及花费在旧技术标准上的学习、培训费用等将沦为沉没成本,增加了企业舍弃旧标准而转向新标准的难度。如果企业按照旧标准进行生产制造,短期内或许还会保持一定的制造效率,但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设备等没有及时更新,制造能力的提升存在隐忧。另一方面,就消费者而言,即使企业按照新标准研发出了新产品,但对新产品的使用意味着需要放弃原有的操作知识和经验,并且需要对相关新知识进行重新学习和训练,增加了转移成本,不利于企业新产品打开市场,对企业的营销能力提出了考验。如果技术标准引起创新惰性,会影响创新动力,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标准在指明创新方向的同时,也限制了技术发展的多样性,会抑制企业创新活力。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创新成果将面临来自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双重压力,增大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从而使得企业偏向于接受现有技术水平而形成不思创新心理或疏于创新行动,造成思维定势和创新乏力,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如果企业是技术标准的既得利益者,即凭借技术标准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或市场控制权,由于没有被替代的危机感,难以做到居安思危、居危思变,而非标准在位者则因创新阻力较大、创新困难加剧、创新成功率降低等原因而产生畏难思想,缺乏创新足够的勇气,在不思变或没有勇气思变作用下容易产生创新不足或不创新问题,这都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结论与建议
虽然技术标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起到双刃剑作用,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技术标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技术标准的消极作用,将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达到最大化。1)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一方面,遵循经济、社会、自然三大规律,把握标准发展时代需求,加强标准研制顶层设计,鼓励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交叉协同研究,提高标准研制的集成性、系统性,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标准研究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完善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标准研究者、制定者及使用者等与标准相关的各方人员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2)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采集、梳理、比对和评估工作,积极提供各类技术趋势评估、技术规范和标准研究报告,注重缩小国内外差距。其次,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企业标准需求与应用难点,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不仅要对标准的表层信息进行转递告知,更要针对标准内在的技术特性提供分析指导。最后,通过建立标准信息宣传栏、开展标准知识竞赛、举办标准专家论坛等多种形式、手段,加强标准社会宣传,提高大众对标准了解认知程度,注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3)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树立“标准+”理念,提高工作人员标准意识,形成全员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加强标准与创新融合机制建设,在研发部门内部成立相应的技术标准组,及时收集、整理、跟踪与企业相关的国内、国际标准,并定期组织标准研讨,加强对标准的学习、吸收。促进专业人才交融,通过定期定岗的“挂职制度”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吸纳相关技术标准专业人才,加强科技研发人员与技术标准制修订人员跨领域的知识交流与信息互通。围绕技术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与管理标准,建立全面计算机管理论文协调的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体制。
作者:庞楷彦 单位: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专题:论文发表网站 排行 服装企业税收征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