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历程
(1)公共艺术设计是研究公共空间的艺术环境和公共艺术品的设计,是在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公共空间标识设计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专业,具有跨专业的学科属性。二十世纪末在国内各高校开始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公共艺术设计逐渐显示其优势。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态势。全国开设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很多,主要有江南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不同的院校其教学计划各有所侧重。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方向。1、以当代城市空间文化建设,城市形象的创新,地域文化的独特的识别性和地域文化的设计为主的学科方向。2、以城市、环境、场所等公共空间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培养具有扎实的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环境艺术设计技能和现当代艺术创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向。3、以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公共艺术学、公共艺术工程施工、虚拟造型、艺用科技为主的专业方向。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扬长避短,各有千秋。
(2)人们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普遍认识。公共艺术设计本是为了满足人在环境中的生活需求对公共空间环境所做的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密切。如今,公共艺术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雕塑与壁画,不再是仅供人们瞻仰或欣赏了,它更多地包含着观看者的体验。而环境中的主体的需求也不再是单纯停留在对作品的观赏上,而是更注重环境给其的心理感受。但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上,很多人仍认为,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城市雕塑设计,或者是景观设计,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的发展。
二、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和使命
1、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1)完善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为根本,加大创造性思维培养力度,不断在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专业课程要设置系统,围绕着创造力的提升来建立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课程系统。注意课程的衔接,在低年级有针对性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可分为三大系统:一是专业技能培养系统,可开设设计素描、色彩,速写、雕塑基础、陶艺基础等课程;二是专业素质培养系统,可开设美学、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等课程;三是专业设计基础系统,可开设阴影透视、图案设计、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综合材料设计等。在高年级系统开设专业课程。一是设计类课程如环境小品设计、城市雕塑设计、壁画设计、快题设计、装置艺术设计,二是材料工艺类课程如装饰雕塑、综合材料壁画、陶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等,三是预算以及法规类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开设装饰工程概预算与投标报价、景观施工、专业法规等专业课,使基本功训练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不断参加创新实践,真正做到基础培养、理论强化、创造力提高为一体的新型公共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2)加大实验室教学力度
把学生从课堂带到实验室,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动手完成,帮助其了解一件作品从创意诞生到实物完成的所有过程,并且强化其对工艺制作的认知,了解材料的属性和应用方法,增强对材料的敏感度和动手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精选实验设计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各年级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工艺训练、专业实验课程、主题设计实验课程三个层次,使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能做到每年均有实验室实践的相关课程,从入学到毕业逐渐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把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合并。使学生在低年级就能进入到实验室学习,对于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拓展都有很大帮助。到二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设计实践过程的认知。设计思维更加成熟和多元。学生通过低年级的积累到三、四年级时设计实践能力定会得到相当大的提高。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为目标,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依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进行整体改革。这为构建实验教学课程核心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理想场所。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3)设计教学中增加实题设计环节
教师把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设计的过程、施工的过程,与市场完全对接。并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明确环境使用主体的诉求,从作品形式、设置策略、人的参与方式等方面提出完整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
三、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在学科领域里面具有一定前瞻性
目前,在中国,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缺乏“文脉”的针对性;作品的设计缺少对具体地域的历史、人文、生态进行分析,而简单的模仿国外;或是将有些流行样式,牵强附会的直接置入城市环境,导致文化与时空的不符。作为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在创作中与大众的审美追求产生矛盾时,也陷入了两种误区:一是忽略公共艺术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片面追求艺术的实验性探索及个人化的审美取向,造成艺术与大众文化的隔阂;二是把公共艺术完全放置在“市场”与“商品”的定位,以迎合大众审美为唯一目的,创作的“从众心理”导致公共艺术的“媚俗化”、“雷同化”与“概念化”的局面,并引发公共艺术的“批量生产”现象,从而迷失了公共艺术体现当代文化的审美诉求。三是少数“领导意志”产生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公共空间中现存的为数众多的带有功利色彩、素质低劣的作品,盲目的“美化情结”,使公共艺术失去了“公共性”的内涵。专业发展缓慢。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专业设计理论和市场体系。也没有配套城市公共艺术的立法与实施规范,相关方面的文献和著作也较少。如果各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为根本,坚持艺术性和科技性结合,强调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城市艺术工程的施工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作者:刘华春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相关专题: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中国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