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公共艺术名作作为立体构成教学范例的实践
立体构成中的“构成”带有造型组合形成、拼装、构造等多重含义,经由20世纪初的探索及包豪斯学院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课程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修养与设计技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院校立体构成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来自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这些作业虽然在同龄人作品中属于佼佼者,但囿于作者年龄和课时有限,依然不可避免地在形式美法则和构成原理运用上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这些本应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作品被直接运用于教学,难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针对这一点,赫伯特·拜尔(HerbertBayer)、马克斯·比尔(MaxBill)等现代艺术大师的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双重阶梯》《无尽的面》等都属于在形式上反复推敲的经典力作,不但具有近乎无可挑剔的形式感,而且普遍运用了典型的构成法则进行创作,作为范例运用于教学更有针对性。实践证明,采用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以构成型作品作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切入点的实践
自2012年公共艺术被列入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后,在国内日益得到重视,也产生了对这方面策划、创作人才的较强需求。国内艺术院校对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除了缺少体系支撑、学时较短以外,公共艺术自身的特征也制约了对规范教学体系的探索。公共艺术以公共性、社会性为主要属性,这也是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强调并要一直坚持的。但是,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学术文献对公共艺术“公共性”的讨论大多高度抽象,容易令初学者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在如此纷繁的公共艺术大家族中,唯有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与人文关系最为单纯,形式生成逻辑最为规则,且分布广泛,总量较大。因此,对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者而言,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最容易上手,可以快速提升学习者对公共艺术造型的把握能力,深化其对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开放空间联系的认识。
三、立体构成课程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紧密融合对
1.两者融合对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促进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多学科综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空间有限,不能容纳大批毕业生就业。因此,这一课程往往以研究生课程或设计课中的一个子课题的形式开展。虽然其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对应面广、教学模式灵活等优点,但普遍学时较短且缺乏与设计史、艺术史、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等课程的衔接和互补。基于此,一方面从当前国内艺术院校本科教学体系的大框架内看,如果能够依托当前普遍开设的立体构成课程开展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势必对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大的益处。另一方面,设计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所需的形式美法则与构成原理运用的训练,目前看来只有立体构成课程才能提供。
2.两者融合对立体构成课程建设的促进
此外,立体构成课虽然广泛开设,但由于课程体系沿袭多年,在当前飞速发展的设计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面前经常被批评忽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实际材料与施工工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基于此,公共艺术设计的经典案例不但可以用作培养形式美感的教学范例,而且都涉及严谨、科学的材料处理与工艺运用,有助于树立立体构成学习者明确的工程概念,为他们走上职业之路打好基础。
四、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下两者紧密融合的具体路径探索
1.内容互补学时衔接
通过课程调整,立体构成安排在前,公共艺术设计安排在后,学时基本衔接,关乎公共艺术构成法则的内容已经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得到体现,公共艺术课程能够直接切入针对环境展开的设计。这样安排可以保证在原有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讲授更多的内容。从微观上看,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与技能,保证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两门课程衔接的优势。从宏观上看,这也是节省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的体现。
2.教学队伍资源共享
在课时衔接之外,两门课程的师资共享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有交集,只要有教师同时担任两门课的教学工作,即使不是主讲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协调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课程结合注入更多的能动因素,实现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互补性、延续性。
3.课件、教材协调编排
两门课程的课件内容或教材编排中的协调、互动,依赖更高层面或更大广度上的联动,但也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如,立体构成课件中可以大量使用公共艺术经典作品作为案例,公共艺术设计课件中可以相应简化传授构成原理或形式美法则的知识,从而达到节约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果是教材的协调,还要与艺术概论、设计美学、艺术史等课程融会贯通,更符合当前设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五、两者紧密融合对设计学各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
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多元化与跨学科的特性,立体构成课程对所有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因此,两者在提高设计学各专业学生综合设计素养方面可以发挥更为广泛的功用。首先,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必然具有形式美,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言:“艺术质量和艺术完成自己任务的先决条件是成功的形式。所有艺术皆自形式始,尽管不以形式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以公共艺术经典作品作为教学范例,对各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联系紧密,现有的经典作品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上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与立体构成课程结合,有助于学生从基础课阶段提升对环境的直观认知与抽象理解,从而为学习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共艺术作品还具有供人乘坐休息、改造旧建筑、作为标志等多种功能特征,能够提升学生对人体工程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认知。
再次,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多样性,如水体一体化设计、风动元素的采用等,也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创意思维,更好地满足当前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最后,公共艺术还以严肃或幽默的主题深入社会生活。如马丁·马钦斯基与布里吉特·丹宁霍夫的著名作品《柏林》(国内多译为《柏林结》),就利用简单的构成形式生动阐释出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深刻内涵。从设计基础课程阶段学习此类案例,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
六、结语
公共艺术设计与立体构成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与契合点。两门课程的紧密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和坚实的理论依据,在贯彻过程中有现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从短期看,两者的紧密融合可以实现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从长远社会医学论文看,这一举措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备灵活创意思维、突出设计能力和一定人文关怀的设计人才,有助于中国经济与工业生产向自主创新转型,并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王鹤 刘一品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