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价值取向的探新
其一,促进人格从传统走向现代。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5]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对学生中国化人格的形成非常必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人格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教材可以给现代人格以更充分的展示和表达,比如,在描述人格的词汇运用及展现人物思想和行为方面,可以更多地反映和谐、个性、平等、公正、尊重、严谨、合作、创新、效率、务实等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格特质。当然,在促进学生人格现代化的过程中,又要防止出现人格的“文化基因断裂”现象,防止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缺失。文化是人格的“基因记忆”,优秀传统人格中蕴含炎黄子孙奔流的血脉和文明的精华。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在继承优良的传统人格基础上创新,促进学生的人格从传统走向现代。其二,充分体现人格的自我价值。东西方文化关于“自我”的解读存在显著差异。西方人对自我的理解侧重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包括父母、朋友、同事等。而中国人强调在社会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6]在强调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上,中国人主张“和而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求同”心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独立自主性离不开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及平天下之间环环相扣与密不可分。当中国已经成为“地球村”中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与“追梦”之时,教育要担负起培育学生“具有文化心理根基的健全自我”的责任,语文教育更是道义在肩。在语文教材编写及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兼顾个体和群体利益的“自我”意识,既要懂得采取正当途径争取个人应有的权益,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又要兼顾群体和他人的利益。在做人风格上,引导学生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自己,可以适度谦虚,更要充满自信,学会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强不息的信念。让塑造独立自主的“我”意识能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诉求。其三,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儿童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儿童尚未形成明确的尊卑和等级观念,批判思维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亟待培养,对教材中的内容常会“自觉地认同和接受暗示,并对其进行模仿,从而形成文化的心理积淀”。[7]因此,小学教材渗透性别公平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的中国女性已经不再只是“家庭妇女”的角色,她们跟男性一样在职场付出,人格平等、经济独立成为当代女性的精神需求。一个社会中女性角色的变化是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提倡并积极树立两性平等的现代观念,给女性以应有的尊重。现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可以更加丰满和丰富起来,充分体现时代女性的特征,既能体现女性温柔、善良的特质,更要突出女性坚强、自立的形象。
(二)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一,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国人的人格有重伦理的特色,这是值得继续保持的。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理性人格和审美人格的重视日益凸显。理性人格的塑造对正在追求科学发展的中华民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理性人格的内核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取决于科学素养,它要求个体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实践探索,不断追求创新。因此,理性人格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同时,要塑造审美人格。审美人格是个体内心深处的自我独白,是客观的自由体验,是主观幸福感的源泉。可见,人格的高级层面———理想人格的塑造应是道德、理性及审美三方面人格的合一。应该指出的是,构建道德、理性、审美全面发展的人格结构,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着积极意义。小学语文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时,要在恰当肯定道德(即“善”)的独立价值和地位的前提下,肯定“知”与“美”的价值,使理性与审美人格在塑造学生新型人格中得以实现,理想人格的结构必然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第二,塑造刚柔并济的人格特质。“上善若水”,人们对水的“处下不争,以柔克刚”、“随方就圆,因势成形”、“自洁洁人,激浊扬清”等品格特点倍加推崇。水的“柔性”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它明显的不足是使人习惯于逆来顺受的做人方式,使人的个性显得“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因此,当代人若想展现阳刚之气,树立完善的自我,必须朝“刚柔并济”的人格方向发展,坚持《法言•君子》中提到的“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的做人方式。语文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刚性人格的价值,教材在描述人物形象和表现人格特性时突出人物刚性的美,特别是表现男性时更要彰显其阳刚之气。唯有铮铮铁骨才能打造出坚强、挺拔、独立、自强、自信的民族脊梁,体现“中华雄起”的气魄。第三,探索道法自然的培养途径。中国人向来推崇“道法自然”、“润物无声”、“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发挥最佳的人格教育效果的途径和策略,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所在。在教材编写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通过寄情山水,以山明志,以水明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山”的品格和“水”的智慧,更好地塑造学生“刚柔并济”的人格特质。在人格教育途径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古代“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处游学,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既磨砺意志品质,又深化对山与水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意蕴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小学低中年级,最能表现学生天性、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童话故事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今后教材的编排应该注意此类作品的价值,充分发挥它们“通俗易懂”、“寓教于乐”、“道法自然”的作用。为防止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脱节,在促进学生的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普通人的人格魅力及真实的人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可以用幽默、讽刺的手法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从批判假恶丑中认识真善美的价值。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蓝树叶》、《金钱的魔力》、《临死前的严监生》等,是运用讽刺和含蓄的方式表现人性假恶丑的很好的课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性,弃恶扬善。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个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8]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就是要尝试通过文学及语言的表现形式来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在人格教育方面的材料分析,更感觉到这项工作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以及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持续不断地为内科医学论文之付出努力!
作者:侯秋霞 单位:嘉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