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平面设计与文化问题
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持久而深远,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讲求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长久发展的目的,这是与旨在征服自然的西方文明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发展,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社会风气、社会制度、外来文化、舆论导向等都是其影响因素,而归根结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受儒学和道教思想的影响。“艺术文本的生成表明,艺术及其文本是基于文化语境的,同时它们又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并由此敞开与彰显出属于艺术的美的世界。”[1]因此当下的艺术创作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密切联系的,艺术创作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语境,艺术创作是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生成的。当代平面设计也是这样,其设计的文化韵味亦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反思自身,进而重新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在当今社会,社会资源消耗与社会发展是成正比的,尤其是从事设计行业,要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坚持环保节能的设计思想,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有其适用性。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也适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其精髓在于对和谐、和善以及中庸之道等理念的追求,“中国美学更多地与艺术相联系,美学家多是艺术家。他们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看待审美。”[2]因此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是可行的。若将现代设计理论的方法诸如综合、移植、杂交、改变、扩大、缩小、转换、代替、倒转、重组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融合则其所形成的设计作品将具有创新性,亦将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同时,现代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艺术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理规范性原则、科技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安全性原则,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有相通之处。黑格尔说:“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切确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3]传统美学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因此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研究势必会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存在自身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而完整的敞开的,它的任何一次敞开无疑都是视角性的,而且还涉及到视界之间的交汇与融合。”[4]这种融合催生了新的设计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创新性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的运用表明,这种相互交融并没有脱离人们对艺术与审美之间各个具体问题的探讨。比如说中国传统美学中提及的“中庸之道”,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中就应当以具体的语境来解释。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庸”应当是“适当的”或者是“恰如其分”,并不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而“和谐”的理念则更好理解,即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元素应当与创作环境相互适应,若各个创作元素显得突兀则违反了和谐的原则;“和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简单地阐释为“善良美好”、“和睦相处”,而在艺术创作中则应指作品中体现出的“真、善、美”之价值,能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传统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解释势必要与具体语境相联系,这样才能避免偏颇。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指引下的艺术创作,作品必然会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这种指引应当是开放性的,与具体创作手法息息相关的,黑格尔明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其实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来说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的规则。”[5]正因如此,艺术创作与传统美学之间的交融有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更多地体现于设计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中。
二、设计的艺术、文化与人文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体现着人文关怀,即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辉。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而且贯穿着人本主义理念。因此,在中国传统美学指引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关注与对社会的关怀。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凸显出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具体体现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孔子的仁学之所以与美学有关,原因是孔子对其仁学做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转化:第一,仁学的情感性内化。第二,仁学的推己及人的转化。第三,仁向礼仪形式的转化。”[6]这种人本主义的“仁学”正是当代设计审美所需要的。无论是孔子“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还是庄子“天地有大美”的道家思想,抑或是佛家“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其思想之旨归就是要回归到人本身,关注人的自我完善。“禅宗美学消解了在庄子那里处于尖锐对立的出世与入世、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的矛盾与紧张关系。”[7]禅宗美学将庄子“游”的思想由精神层面转化到了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来,思想的关注点始终是作为人如何获得美,如何获得审美感受,以及最终如何成为美的人。“如在康德那里,艺术成为了从自然通达道德的桥梁,美则成为了道德的一种象征。”[8]这里所说的美不仅仅指的是视觉感官上的美感,更是强调了对美的内在体验。儒学、道教与佛学亦是如此,它们强调的是人的自我修养,亦即从道德层面来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内外兼修的人。这样鲜明的特点则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学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始终贯穿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这一人文主义主旋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就是人学。当代平面设计领域也离不开人本主义,其更多地与社会思潮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在设计中更多地赋予其人文关怀的理念;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领域,都需要以人本身作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活动。譬如,海报招贴需要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来考虑色彩搭配,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使其理念得到传播;工业产品则应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来考虑造型,以方便人们使用。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本主义在现代设计理念中的适用性与普遍性,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构与重构的交替之间重获新生。在人本主义思想引导下的艺术创作,美的显现与人、社会、政治相关联。这种美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美,也使观赏者反思自身,反思其所处的政治背景及社会现状,也即“‘美’不仅不能单一地、切确地指向某一实体或概念,它甚至也不指向艺术的某一状况。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美与艺术的关系已变得异常的复杂与多变。”[9]这种人文关怀贯穿于设计过程当中,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创生出新的艺术作品,引导观赏者反思艺术存在本身,使内在的自我得以完善。当代的设计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的价值观,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就此种意义上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0]这个世界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包含着艺术家与艺术品,因此,艺术家的价值观为作品赋予了内涵;而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在于,设计作品则不能凭借主观意愿任意发挥,因为设计作品涉及到社会意识的传播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设计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最终将反作用于社会,让使用者和观赏者去理解这种价值观,认同这种美,从而传播与发扬这种美。“作品建立的世界与大地发生争执,进而相互生成。”[11]设计作品生成的美与现实会有一定的冲突,冲突的发生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或相反;由于现实美的泛滥以及指向的不明确性,创作者为了弥补这种美感的缺失,抑或为了自我内心世界的救赎,从而造就了这种冲突。但正是这种冲突促使观赏者去思考现实世界中美的缺失;当观赏者感受且认同这种美时就会继续追寻这种美,从而再次生成这种美。
三、设计的文化韵味及其审美生成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表达具有隐喻、含蓄的特点。含蓄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审美表达,其以简练的手法使寓意巧妙地遮蔽在表象之下,借有限表达无限,运用特殊的元素与符码引导人们去理解与探讨,从而最终使隐藏在作品中的真理得以显现,亦是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所谓“存在隐匿自身,因为存在自行解蔽而入于存在者之中”[12]。隐喻的审美表达亦是一种尊重与敬畏,在尊重观赏者的前提下进行理念的表述,引导观赏者自己去了解创作者的初衷,而不是将思想强加于观赏者;其实,含蓄是一种内在张力的表达手法,是一种内蕴隐忍的表象,“真理现在乃是表象本身,因为表象自身投向自身,并且把它自己确证为再现。”[13]这种仿佛被遮蔽的表象恰好指引着人们去理解内在的真理;这种张力与现代主义理念的直白表现手法相反,它是运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与含蓄的审美表达关键在于平静中透露着不平静,由于内在蕴含着的真理并没有在表面现象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留下的是若有若无的线索,抑或是具有引起人们好奇的外在元素,因此,这种平静将会引导着人们去了解内在的不平静,使得这种审美表达得到理解与认可。在现代平面设计的案例中,隐喻与含蓄的表现手法比比皆是。由于这种表现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传统美学适合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尤其在招贴海报的设计元素中得以体现,如福田繁雄、靳埭强、原研哉、王绍强等人的设计作品。靳埭强的海报招贴设计常运用水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又将设计理念隐藏于水墨元素之中,作品充满内涵虽看似简单实则丰富;原研哉的“无印良品”海报设计则充满了化繁为简的特点,运用大气、简洁的排版隐喻着其产品设计的简洁精炼与人文关怀。他们的设计作品将平面图形用作隐喻表现的元素,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来引导人们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表现手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简洁大气而耐人寻味,并且运用了隐喻的元素进行重构,设计者运用这种元素进行表面的陈述,即是将用于引导的符号构建表象,正如“陈述绝不是领着自然表象在意识形态的博物馆四处游荡,以便在参观结束使穿过一扇特殊的门,把这种自然表象放到绝对知识中去。”[14]这种理念的传播应当是通过引导而自然接受的,使其与设计者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并非强加意识形态于观赏者。美正是在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艺术的遮蔽中,不断显现与展开自身的。“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中的有效部分,由于西方美学‘他者’的介入与新的领域的展开而被激活,被重新认识、发现和加以利用,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被加以承继并成为其重要的有机组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与隐喻就是一种遮蔽,正是在这种遮蔽中其逐步敞开了自身,而设计作品的敞开必须由作品自身来实现,同时,图形元素就成为了走向敞开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本身具有一种可敞开性与神秘性,亦即这种符号也具有遮蔽性。为了解除这种遮蔽,观赏者需要将自身想象成为创制者,并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将自身带入到作品中去理解其中的韵味,因为“感觉是我把自己整个存在都带进去的相通行为”[16]。只有这样才能解除作品的神秘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最终使其理念得到理解与传播。因此,文化语境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韵味研究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适应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思潮下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中机电论文国传统美学得到传承与发展。
作者:黄思华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