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作文指导大抵分为三个步骤:先让学生仔细审题,弄懂作文要求,再思考写什么,也就是选材,并将选好的材料与大家交流,最后老师读几篇范文,启发学生如何写。这样做学生思路打不开往往为了完成任务就模仿老师的范文,或套用背过的“优秀作文”去写自己的作文。为改变上述作文现状,笔者请教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语文教师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作文教学方法。
一、选题———引发学生情思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情感也是最为敏锐的,许多话题都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一个出色的命题结合教师生动鲜活的指导往往能够使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迸发出汹涌的文思。作为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桥,为其创作做好铺垫,建立起作文话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选择好的、适合他们的题目,一道启人遐想的作文题目往往体现了非同一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见到这样的文题自然会眼前一亮,勾起写作的欲望。为了能够找到引发学生情思的文题,不妨尝试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的确,减少不必要的习作,让文题真正贴近学生心灵,才能让其动情写作。
二、引导———叩开心灵之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具备灵活的头脑,能凭借简单的作文要求与写法提示,联系生活实际,激活生活表象,打开作文思路,引导学生丰富作文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能够迅速引发学生“头脑风暴”的人,使学生生活中诸多意象和智慧的灵光在头脑中闪现,灵感如泉水般涌现之后再进行创作,学生自然不会再对作文心生畏惧。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亲身经历或所见所感做引子,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学生联想,也可通过有趣的故事、哲理的句子、生动的视频、美妙的音乐等直叩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找寻思想深处最让自己有感而发、有话可谈的人、事、物,激励他们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正如向学生脑海中扔下一颗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展开一片自由开阔的新天地。
三、交流———碰撞智慧火花
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指导或讲评的方式,大部分学生厌倦写作文,是从害怕或讨厌上作文课开始的。教师往往低估学生的创作能力,而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进行“注入式”教学。结果孩子变成了写作的工具,写出一篇篇正确的“废话”,这种压抑的写作是不灵活又缺乏创造性的。写文章被称为“作文”,这“作”不仅仅是写作更是创作,也就是说创造力和开创精神至关重要。所以好的作文课绝不是气氛沉闷的,也不是你说我听的,更不是“有样学样”的,语文教师也绝不能毫无激情。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是无论如何不应该令学生害怕表达的,教师说得再多不如启发学生说。轻松的课堂往往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让每个人得到更深刻的思考,受到更多的启迪,语言得到锤炼,思维受到启发,教学自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说,教学如游戏,轻松地氛围才有可能张扬个性,让学生勇于迈向广阔的天地,解放思想,去探索精彩的世界。
四、修改———唤醒自我意识
增强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于积累,在于启发,更在于反思。我们常常感叹学生读书少、练习不多,所以写不好,于是想方设法变着花样让学生写。如是,作文字迹潦草了、内容空洞了,学生学会了胡编乱造、敷衍成篇,消极应付的心理也就慢慢形成了。实际上多写多练虽有成效,但要适度,如果只重量而不在乎质,那也只能是“高耗低效”,结果肯定不会尽如人意。俗话说得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千回改”。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修改的重要性,但无奈精力有限,往往由于批改负担过重而做得较差,使得学生最后誊写到作文本上的并非每一篇都是“合格产品”。那么如何能减少这样的“半成品”呢?我们不妨适当给学生减量,减少作文的数量不意味着减少思考的时间,而是通过不断地完善,让每篇创作都达到学生最好的水平。落笔之前做认真观察与深刻思索,成文之后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这样做比起教师逐字逐句帮学生修改,更好的做法是教会学生如何修改。老师需教会学生完善作文的方法,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也要注重时常给学生一些修改的动力,培养学生修改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与乐趣。在过去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探索作文教学方法,同学生一起体验生活、感悟生命,一同用笔端记录岁月留下的痕迹,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学生共同在写作中成长。
作者:张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