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678-4770

学堂乐歌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学堂乐歌中音乐教育体制的转型及表现

1.目的和基本内容的转变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为为宴飨娱乐、祭奠礼仪来培养学习歌舞技艺、礼仪传统等音乐及相关知识的人才,乐人之间音乐技艺的传授,以及培养“士”必备素养“乐”的教育。而近代的洋务派、维新派、新兴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新式音乐课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已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且维新派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地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为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号召妇女自立自强、倡导学习新文化,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教育等。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宫廷音乐机构教授歌舞技艺、礼仪传统等音乐及相关知识,而民间主要是音乐技艺的传授教导。而学堂乐歌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随着新式教学内容的逐渐发展,学堂乐歌不止只有唱歌,而是渐渐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乐歌教学模式。首先,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基本练习、乐理知识等。其次,有一套唱歌教学的程式,把唱歌教学概括为三个要素:音调教练、拍子教练、趣味教练。再次,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口授教法、简谱教法、五线谱教法、男女异授等教学方法。

3.教材的编写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多以口传心授为主,虽有一些琴谱、乐谱,但多只标记指法、奏法、音位,而不标记节奏。还有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却很少运用到正规、系统的音乐学习中。学堂乐歌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口传心授,增添了较为适合集体歌唱课的记谱方式如简谱、五线谱。而关于音乐课教材和音乐教育理论著述,沈心工在其教学生涯中,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和《心工唱歌集》。其中的《重编学校唱歌集》依据当时小学六年制来编订,做到从选材、用语切合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曾志忞出版发表了一些经典的音乐著述,如《乐典教科书》《音乐教育论》等。

二、学堂乐歌中音乐教育体制转型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自清末开始,中国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动荡的社会变革中,开始了新的文化转型,尤其是在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新型的音乐教育体制。在这背景下,关注中国音乐教育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音乐教育领域探索、选择新的发展方向。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虽然学堂乐歌中的歌曲多为依现成的西方或日本的曲调填词,这时期的教材也多参考日本的音乐教材,编写方式受日本影响很大,但对中国后世的音乐教育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学堂乐歌是新型音乐教育出现的重要标志。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以乐歌为主的学校音乐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较为系统的输入西方音乐知识,如简谱、五线谱、基本练习、乐理知识、钢琴伴奏等。开创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形成了早期音乐教学法、音乐教材,并培养了第一批新音乐教育家、音乐师资队伍。改变教育模式,以集体唱歌为主,改变了中国大众的传统观念——音乐只是“礼”的附庸,注重音乐的社会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教育的发展。重要的是,学堂乐歌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平等”,开创了以国民音乐教育形式成为国家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学堂乐歌过于注重强调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军国民教育”的思想。这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过于强调西方和日本音乐文化及教育制度,而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中国20世纪开始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采用以德奥为中心的欧洲音乐体制,重视欧洲音乐理论,轻视、忽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价值取向方面重西轻中等等。总体来说、学堂乐歌意味着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尽管有时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但它同时也为中国的音乐文化带来新思路,尤其是把中国的音乐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音乐教育向更深、更广、更完善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传利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学堂乐歌与音乐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52811.html

    相关专题:工程图学学报杂志社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一篇: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水利枢纽工程养护管理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

    400期刊网帮助上万朋友成功评审职称。

    全国免费电话400-678-4770

    企业QQ号

    期刊咨询:

    学术服务:

    在线咨询:

    在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