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历史教学中政治与经济关联释解

一、有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曾盛行一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学历史教学中凡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时,往往将目光一致投向经济基础。实际上,历史史实是非常鲜活、丰富多彩的,用这一空洞的理论去套用一切历史事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以一道高考题为例:本题给定的答案是D。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是不可置疑的,通过此题我们发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是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因此,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决定因素都是经济,有时候并不是经济因素而是其他因素。对此问题任世江先生曾专门撰文论述,他认为,美国“独立的根本原因是北美社会的独立性、政治自主性,是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1]。他还进一步指出:“独立战争前,殖民地并没有人提出任何反对殖民主义理论。而‘美国人’这个名词已经日益深入人心”[1]。这一观点对我们的教学极具参考价值。

二、有些重大历史事件是包括经济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是中学历史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这种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的考察也成为各种考试命题的热点。下面一道题在很多教辅资料里频繁出现:这道题给定的参考答案是D。很多教辅材料给的答案解析是“经济决定政治”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仔细推敲,此答案值得商榷。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主要表现是欧洲一体化、日本经济崛起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些力量之所以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有些则是因为政治原因,综合起来,这种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单纯是由于经济格局多极化,恐怕不符合史实。二战后,美国依靠其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建立了一个主要反映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包括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及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体制。与美国的情况相反,欧共体和日本在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大量引进美国技术和资本,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继60年代末期西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商品输出国之后,日本也于1985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输出大国和资本大国。由于后起大国对原先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分配不满,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分配各国对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的发言权,而原有主导国家又力图维护既得利益不肯放弃,故各国之间的明争暗斗日益激化乃至公开化[5]。欧共体和日本地位的上升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从其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许多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能在两极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保持“积极中立”的地位,于是纷纷宣布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56年7月18-19日,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三位领导人在南斯拉夫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确认积极和平共处的原则,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1961年6月5-13日,在开罗举行了有21个国家外长或大使参加的筹备会议。会上制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五项标准:(1)该国应奉行建立在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以及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或倾向于赞成这一政策;(2)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府举行。通过了《会议宣言》等多个文件。《宣言》宣布: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为自己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主张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并共同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也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从其兴起的背景和过程来看,政治是主要因素。

三、有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政治因素起决定作用的结果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政治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就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而言,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以及我国五十年代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政治对经济的决定作用恐怕更为明显。下面笔者将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为例来加以说明: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因此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他把许多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视为资本主义范畴的东西而予以否定,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快速发展经济。具体来讲,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他认为,苏联的建设资金不能靠掠夺殖民地和向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积累。首先,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资金。其次,征收农业税。再次,号召人民艰苦朴素,用发行公债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可是,用这些方法积累到的资金尚不足以应付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因此,斯大林决定放弃原来的意见,不再要求缩小直至消灭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转而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用多收少付的办法向农民再征收一笔额外税,以加快资金积累。至于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扩大积累的根本手段,则被冷落忽视了。国家政权的作用在苏联对小农经济改造的过程中被充分表现了出来,而经济发展规律则被淡化了。1927年底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后,农村危机立即暴露了出来。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由富农反抗造成的。1月,党和政府决定采取同新经济政策精神相违背的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否则执行刑法107条,没收他们的粮食和农业机器,并判处徒刑[6]。布哈林于1928年9月在《真理报》上公开阐明自己的看法,主张减慢工业化速度,把更多的资金投到农业上去,以保证工农业的均衡发展。但他遭到了斯大林的批判。随后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集体化过程。1929年6月到9月,全国有90多万农户新加入集体经济组织。这个数字几乎等于革命后12年中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总户数。政府在进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忽视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了很多。所有这些做法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在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占主导地位,用政治引领经济发展方向,而不是按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去办事,也并非通常所说的经济决定政治。

四、结语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非常复杂,简单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会使错综复杂的历史简单化,而且用这一空洞的理论来解释鲜活的历史史实,也从根本上背离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根本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笔者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理论去探讨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而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这一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多种作用因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也符合唯物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要求和历史学科的特质。

作者:毛永建 赵旭国 单位:石河子第一中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历史教学中政治与经济关联释解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51843.html

    相关专题: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英语翻译


    上一篇:建筑设计与环境融合方案设计
    下一篇:医院思想政治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