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文化建设论文(共9篇)

第一篇: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问卷采用定量调查的方法,采用3次专家论证的调查问卷进行匿名填答;对调研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现场核对信息,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卷分为2个部分,即基本信息和评价信息。基本信息共有7项,评价信息共有4个纬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和31个子纬度,每项子纬度总分5分,其选项分为极不同意、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和不知道6个选项,分别赋予分值1、2、3、4、5和0分[2]。1.2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e3.1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综合描述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700名被调查者中男性288人(41.14%),女性412人(58.86%),男女比例1∶1.43;汉族374人(53.42%),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和哈萨族人数依次递减;年龄<25岁者占30.14%,≥56岁者占11.14%;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52.57%);医生和护士是医院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占73.52%;初、中级职称的医护人员占72.85%(表1)。2.2医院文化建设现状医院文化建设总体状况较好,均值为3.67分,表明医院文化建设得到了职工的认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均得分依次为3.41、3.83、3.79、3.65分。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得分最高,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得分最低,表明物质文化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表2)。2.2.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均值为3.41分,有待进一步改善。在环境卫生和医院绿化方面均值为3.89分,约80%的职工对环境舒适度比较满意;医院的信息建设均值为3.12分,信息网络需要着力改善,增加网络覆盖面和提高网络便捷度;对于建筑物的构架、医疗设备的完善和体育设施的舒适度方面,均值比较平稳(表2)。2.2.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均值为3.83分,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最好表现。对于职工仪表、穿着规范、精神风貌良好及重视和弘扬先进模范典型方面,均值>4分,说明全员都在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充分体现医院的精神风貌;员工在尊重模范、争相效仿方面做的不到位,均值为3.15分,说明模范的带头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表2)。2.2.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均值为3.79分,总体建设较好。在领导重视院务公开、医院重视人才培养和医院重视技术创新方面,做得很充分,均值>4分;医院规章制度健全,但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均值3.37分;职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办事便捷度和有效性上也存在问题,均值仅为3.26分(表2)。2.2.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均值为3.65分,总体建设较满意。全员认为个人品德比工作能力重要,均值达到4.54分,表明医院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职工对职业状况、自身价值的体现满意度方面,均值最低(2.92分),说明职工对自身职业发展不是很乐观,急于体现自身价值;对医院的院歌、院徽、院训了解程度较低,均值仅为3.09分(表2)。

3讨论

医院文化建设状况均值为3.67分,总体令人满意,但是医院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好的医院文化可以形成医院独有的品牌文化,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3.1存在的问题3.1.1对于医院科室具体调查本次对该三甲综合医院总体调查进行顺利,但缺乏具体科室的调查,调查对象和科室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客观性和公正性。3.1.2对于定量方法的使用本次调查使用定量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对于理解医院文化对员工行为的系统结果提供了机会;但对于深入理解医院文化的内涵还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其中对精神层面的研究,需要通过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深入访谈和查阅历史档案资料。通过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质量,更加清晰客观地反映出医院的总体文化状况。3.1.3对于调查问卷的设计本研究应用调查问卷,是参考其他研究人员的纬度指标,加入我院本身的文化特色,进行单项的研究,缺乏在同级别、同规模文化特征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对照比较与评价,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值得注意。3.2建议3.2.1重视“以文化人”制度医院一切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是和谐的医患关系,让患者感动的就医经历是患者忠诚于医院的重要心理过程。我们不断地在提倡‘以病人为核心,一切为了病人’,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关注病人毋庸置疑;但我们亦应为职工多考虑几分。医院是一个知识分子、科研人员、科技人才相对聚集的地方,各类各级别各专业职工都对世界和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对于医院员工的思想和观念,不能简单地用说教、灌输、宣传、发放材料等方式加以改变,关键是要坚持“以文化人”[3]。要用人性的、人文的思维、行为来感化和管理员工、服务员工;用人性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以人为本,唤起医院职工的主题意识和自我意识。3.2.2提高医院品牌意识医院品牌应该是一个浓缩的识别符号,一提到这个品牌,患者会马上联想到它的特色和优越性[4]。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自身价值比医院的固定资产更为重要;品牌是一个医院的信誉保证,前来就诊的病人在关注病痛是否得到缓解的同时,也会将眼光紧紧关注医院文化品牌上。保持医院核心竞争力,需要我们意识到树立医院自身的品牌形象,是决定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3.2.3坚持科学发展态度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对市场变化的关注度不够深刻,创新意识不够到位;然而医院职工更期望医院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体制改革,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来完善医院特色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大型公立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公益职责不仅仅应该表现在“量”上,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质”,即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5]。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全员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思维,以文化引导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应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有自己的创新方向,有自己的模式,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张建华 王艳 欧阳静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人文社科部 学报编辑部

第二篇:政治文化建设探讨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978年,他在与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把政治文化界定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法律的反应。”[2]他在该书中以政治态度为标准,把个人的政治文化的内容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评价三个方面。中国政治文化起源于古代传统儒家文化中。而真正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王乐理著有《政治文化导论》,肖贵清等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等。认为,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政治文化是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而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和社会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发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3]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中生长出来的,产生并积淀在社会成员心中的政治价值取向,揭示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二、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正在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当前的社会转型是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而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政治文化建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逐步成熟的过程。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确立,但还远没有定型。因此,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推动政治发展和制度不断完善的无形力量,它不仅仅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的整合力长久指导人们的思想,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提升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和自觉遵守,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提高政治凝聚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环境的稳定。同时政治文化建设又能不断促进制度本身的逐步完善和发展。2.政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政治文化以稳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政治文明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政治文化能够为政治文明提供政治价值和目标上的依据。我国的政治文化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为目标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从而为民众创造良好的政治秩序。我国的政治文化在推进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还提高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参政能力。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4]公民政治参与是人们对政府的决策过程施加影响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公民通过参政提高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政府通过民众的意愿,减少决策与法规的失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3.政治文化建设是应对政治全球化战略需要不可否认,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标志,这必定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尽管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但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一样:“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政治上的成就伴随着。”经济上的任何变化都会从政治上表现出来,特别是通过政治文化率先表现出来。虽然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思潮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政治文化资源,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借此机会,在经济领域向发展中国家兜售新自由主义理论、鼓动市场完全开放;政治领域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口号,利用其传媒方面的巨大优势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宣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起到削弱和淡化作用,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有很大消极作用。为了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形成的巨大冲击,应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提高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这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我国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我们党九十多年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也必须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实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石,实现建设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时,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内民主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各个方面,都与党的领导理念、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执政方式紧密联系。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方向指导。2.注重政治认同建设,是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要通过一定的社会联系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5]。也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它和政治合法性、政治稳定密切相关。任何政权,只有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避免政治动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泽民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们党执政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政治体系而言,政治认同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对社会成员而言,只有形成了广泛的政治认同,才能表现出对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对政治机构的信任,才能调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政治的稳定与发展。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由于社会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更加多样化,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社会思潮更加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树立主旋律意识和阵地意识,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民动员,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并转化到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成为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力量,转化为共同道德准则和共同理想信念,进而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4.要加强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经济基础和社会基本规范制度。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为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这有助于使全体成员成为利益主体,并确立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提高参与意识,从而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此外,要进一步加强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设,使广大社会成员能顺畅地表达意愿,实现利益诉求,保证政治参与渠道畅通,从而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5.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必须科学吸收和选择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有益成果。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譬如,儒家倡导的“政者正也”的政治正义追求;“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为政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群体主义精神;“违背未敢忘忧国”的政治情怀,以及注重官员的道德示范和引领作用等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整合、政治教化、政治约束等社会功能,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扬弃,吸收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既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全盘肯定的态度。同样,对待西方政治文化也应如此。由于价值追求、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与中国政治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其“全盘西化”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要用辩证的方法廓清西方政治文化,在理论上说清楚、搞明白,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共同缔造。

作者:唐立红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校的文化建设比较

一、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文化建设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对比分析

1、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宗旨美国在高校文化建设方面中的这一宗旨,是从实用性角度进行明确的,主要表述的思想是高校文化建设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高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使得各个高校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认为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是对教育进行衡量的一种标准,应当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教育,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各个高校中,在教育目标、大学只能、课程设置、高校文化、高校日常管理上都体现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美国高校文化建设立足于技术性、专业性兼具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来看,各个高校中的教学宗旨都是对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但是没有重视“优秀人才”的具体含义分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是优秀人才,或者说对于优秀人才的定义太抽象化,导致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在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自身的特色,普遍认为只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的各种考试就能够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据考试成绩来评断优秀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非常好,但是实践能力却非常差。2、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教学观念美国各个高校中,在教学观念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育工作都围绕着学生进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负责、自主选择,充分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要求,让每一个高校中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在文化建设中也围绕着学生的需求进行,关心学生的需要,支出与鼓励学生参与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去,发表自身的意见,例如:美国高校中的学生在学习上享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相关的专业,课堂氛围十分的轻松,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倡导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来看,在教学观念上主要是“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我国大多数高校认为高校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高校物质建设,没有重视“以人为本”的校园精神建设,对于高校文化建设中相关的活动建设与制度建设也没有一个有效的保障,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内容的传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忽略了学生自身在学习上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没有重视学生学术基础、学术视野、人文素质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只在乎高校的就业率、声誉,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自主性培养,阻碍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西方发达国家中的高校在文化建设上,有着政府以及企业的资助,自身也有较强的财政实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非常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办学品质,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也更为便利,例如:美国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中,有着大量质量高的书籍,在图书馆中应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便于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美国高校中的大学生拥有随时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实验室,自习室也是全天开放。我国各个高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渐完善,但是一些高校在招生规模上不断的扩大,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进度赶不上招生的进度,导致我国高校中体育操场、图书馆、自习室以及一系列活动场所的建设,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湖北某一高校中,出现学生为了抢占图书馆座位,将图书馆大厅中的玻璃门挤破的现象。

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文化建设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文化建设中,遵循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宗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与个性发展,鼓励与支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创造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社团及其活动作为第二个教育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也应当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与社团,支持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展现自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通过自己的主体意识与实践能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西方发达国家中的高校,凭借自身的财政实力与政府以及企业在财政上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校园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我国政府以及企业也应当加大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良好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活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保障,只有完善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3、教学模式多样化,课程体系开放化西方发达国家中的高校,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上留有较大空间,教师可以自由地对教学知识内容进行设定与讲解,不一定非要按照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专业进行选择,如果发现专业不合适自己可以调换专业。我国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教学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制定开放化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具备属于自己的风格,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在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中的需求,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划分。

三、结语

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文化建设进行对比之后存在的不足更为显著。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解决高校文化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飞鹰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第四篇: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一、社会化条件下加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坚持高校属性的需要高校后勤企业归根到底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这是高校后勤企业的属性。要想始终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方针,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质量与价格的关系,大力提倡和弘扬守法经营、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优秀企业文化,必须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二)后勤企业发展的需要后勤队伍文化层次偏低、经济知识偏少、管理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不精、团队精神较弱、综合素质不高、企业文化不浓、师生评价不高、品牌“亮点”偏少,等等,已成为影响高校后勤企业档次提升、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后勤企业要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服务师生、服务大局,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文明、安全、快捷的良好服务,促进两个效益共同提高,必须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目标要明确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既要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又要与校园人文氛围相协调;既要能激发后勤员工为企业增进两个效益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也要能为服务育人营造良好环境。比如,工作目标可以称为: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团队精神可以称为:团结拼搏、敬业奉献;企业精神可以称为:励精图治、创新发展;经营理念可以称为:服务师生、服务大局、努力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文明安全的良好服务。总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不管表述方式如何,都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感召力,能激励员工士气、增进师生感情、促进企业发展。(二)任务要具体文化的内涵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意识形态指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含思想、道德),非意识形态指科学技术、语言文学等,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非意识形态,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全方位、多途径的。第一,要把提升队伍素质放在首位。后勤员工不仅要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也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不屈不挠精神;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也要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不仅要有顾全大局、服务中心的团队精神,也要有独树一帜的品牌效应。第二,要把确立共同愿景作为基础。许多工厂把“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和奋斗目标,高校后勤企业也要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我是高校人,尽其我所能,创新求发展、不甘落他人”,“企业兴旺有我功,企业衰败有我过”,“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等共同愿景。在高校后勤企业的共同愿景下,培育个人在为企业作贡献的同时谋求自身发展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提倡诚实守信,强化信用意识;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三)形式要多样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人以感召力、凝聚力,起到精神动员、舆论引导作用。它的传播方式,既可以是集中授课,也可以是个别交流;既可以是现代的信息传递,也可以是传统的广播报道;既可以是诗歌朗诵,也可以是歌舞晚会;既可以对创造的物质财富进行量化比赛,也可以对创造的精神财富进行评估推广。总之,要采取寓教于乐、形式新颖、易于接受的方式,增强高校后勤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感染力,为高校后勤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高校后勤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人党的十四届三、六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精神文明源于文化文明,是文化文明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后勤员工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教育后勤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社会效益优先的思想,切不可偏离“三个面向、四有”的育人方向,切不可违背“三服务、两育人”的保障原则,切不可陷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误区。(二)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增长,师生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经济、增加实力,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然而这会导致高校后勤企业忽略文化建设。尤其是步入市场经济的高校后勤企业,随着体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师生的工作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难免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需要先进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进行正确引导。所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总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广大师生的信任、后勤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上下同心、师生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为促进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陈春义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文化建设与推进

一、大学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的重要作用

大学文化作为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一所高校所有师生员工的精神及品格结晶,它时时刻刻都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利于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是育人的场所。育人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和文化。知识是用来武装大学生头脑,教给他们融入社会能够生存的基本技能,而学生在大学里形成的文化意识、文化品位、文化个性、文化观念将直接决定其人生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需要的人才绝不单单是技术专才,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反观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核心和精髓是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更加清晰。大学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精神诉求、文化风格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和生活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调动他们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进而自觉建立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二)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完善人格和创新精神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的标志性因素,并不单单是看其一流的学术科研水平,关键在于它拥有一流的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其就读大学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师德风范、学术氛围、治学态度。因此说,融入到大学校园各个角落的这些无形的、厚重的文化,通过大学生的耳濡目染、切身体会,能够帮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3]。(三)利于陶冶大学生情操和提高人文素养时代要求大学生在掌握过硬的科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在实践中,只有具备科技与人文综合知识的人才,人生才会变得更丰富、生活才会变得更精彩、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而大学文化就承载着这项重要的使命。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其特殊性质,往往不重视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熏陶和陶冶。因此说,打造大学文化,打造文化校园,用文化“教化”大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育人工作的基本思路

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在育人工作中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想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就必须保证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在体制上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制度措施上落实大学文化建设,环境育人建设上反映大学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以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建立可行的体制和机制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推进,形成共管齐抓、职责明晰、参与度广泛的良好局面。1.成立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研究制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分步实施的具体措施。通过立项的形式对国内外高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进行跟踪调研,并对本校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借鉴。2.成立专门的机构,使之工作日常化。例如:成立数字化办公室,充分发挥校园主页这一对外窗口的宣传作用,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办公网络化平台,指导二级单位网页建设。下设网络文化研究室,专题研究网络对学生身心带来的影响,在校园主页中开辟文化视窗,及时把优秀网络文化介绍给师生,并对涉及本校的论坛进行正确引导;成立艺术素质教研室,研究、设计、规划及监督全校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3.研究制定《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组织的稳定的知名的赛事,设立相应协会,并指定部门或二级单位负责指导,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稳定化、日常化。可以将学生在国家级或省级以上赛事的获奖核算为学分,鼓励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二)构建文化育人的体系1.用精神文化引导人。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校风、校训、师德建设等内容。它们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做到“校园景观里有、宣传媒介里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2.用学术文化塑造人。要大力提倡认认真真做学问的风气。反对急功近利、学术作假等不良学术风气,制定《学术规范》,以此来规范师生的学术品行。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研究生、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培养体系中。要大力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丰富的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使之成为育人工作中的精品和亮点。3.用形象文化陶冶人。要进一步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学校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使用各类指示牌、名片、文化宣传材料等,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形象标识体系。要大力宣传学校办学成就、建设好校园主页,规范对外宣传口径。要加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系统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在景点建设中阐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每处景点都是精品,每处景观都有故事。(三)搭建文化育人平台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文类课程学分的比重,适当增设人文类必修课。2.增加人文类选修课的比重。在选修课中增加“人文社科类模块”或“人文与艺术模块”,并通过指导、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3.整合素质教育学分。可以成立相关组织,专题研究学生素质培养的政策和措施,以学生素质拓展记录或学生成长记录为依托,协调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把学生培养方案中实践创新学分、心理健康学分、德育实践学分、职业生涯设计学分、技能培训学分进行整合,按学期合理分配,对每个学生学分获得情况、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情况和思想、情感、品德、心理发展情况、参加训练和提高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并每个学期给出指导意见,把成长记录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此外,要探索学生发表论文等核算学分的机制。4.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以成立特色鲜明的文化讲坛为依托,整合学校各级各类学术活动形式,提供专项经费,每年为师生开出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科技和文化讲座。研究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本校教师积极走上讲坛开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活动。5.拓宽师生获得公共信息的途径。探讨通过多种方式如讲座、培训、广播、电视等渠道来实现。例如,在学生集中的场所设立广告信息电子屏,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学生食堂的电视(现为广告电视)与有线电视网连接起来,在学生用餐时播放央视节目。6.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探索教师通过课堂教育进行文化育人的可行方案。通过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开出“对症下药”的选修课,增强学生就业实力。把毕业生就业的感受及时反馈给在校生,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7.增强环境育人功能。在现有人文景观及环境中进一步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历史文化的厚重感。8.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聘请(或外请)特长教师,核定工作量,专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要精心设计、谋划和实施适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出精品,以点带面,辐射全校。

作者:宋玉彬 郑红岩 吕平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第六篇:寝室文化建设研究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80%的学生对宿舍硬件设施、宿舍管理、寝室生活等不满。通过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就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而言,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①学校硬件设施与教育规模扩大不同步高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高校自身建设与规模扩大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院校学生公寓虽然收费平等,却因硬件设施不齐全而使得宿舍内部结构不一。有的公寓八人一间,却只有两张桌子,这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②宿舍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脱节宿舍管理工作仅限于打扫学生宿舍,为学生搞好后勤服务以及管理学生正常出入之外,再无其他。学生寝室思想道德建设无人问津。③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于形势要求后勤部门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部门之一。然而,该服务部门存在管理体制转型不彻底、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往往实行单向管理,而不是双向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的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单薄,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正常需求,甚至有的会因片面执行“上传下达”的命令而与学生发生冲突。部分学生会因对管理人员的不满而产生抵触情绪,造成管理难度加大。内因:①宿舍内部缺乏温馨氛围宿舍是大学生的另外一个家,大学生涯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宿舍里度过,也是学生之间交往最频繁、联系最多的地方,大学生的很多人际交往也是以宿舍为平台的。然而,部分宿舍只是简单的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宿舍的每一个人都居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有的宿舍每人都挂着一个布帘,有的人在床上呆一天舍友也不会知道。缺少交流是寝室缺乏温馨环境的一大因素。②性格差异、兴趣投向、网络等原因成为内部交流的主要障碍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部分宿舍内部,学生的交流并不多。在调查问卷中,83%的学生“在平时的宿舍生活里舍友之间的交流多不多”这一问题中做出了“不多”这一回答。一是由于性格差异的原因,有的学生外向爱说话,有的学生文静腼腆,有的学生好动,有的学生喜静;二是兴趣投向所致,有的学生喜欢购物旅游,有的学生喜欢泡图书馆、睡觉;三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网路时代全面普及,学生在宿舍几乎人手一台电脑,这就使得部分学生经常打游戏、看电影、逛淘宝、刷微博等,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与同宿舍的舍友交流很少甚至不交流。关于对另外一份问卷,即“学生心目中寝室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通过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90%的学生认为寝室文化的建设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风建设的形成。他们认为,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可以增强宿舍管理的能力,提升宿管人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学生提供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寝室环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10%的学生认为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形成没有关系,他们觉得优良学风的形成在于每位学生个人。2.网络调查内容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调查与问卷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在“寝室文化所存在的问题”这一回答上,网络调查也与问卷调查的回答基本一致。3.访谈内容分析我们与学生的访谈内容比较多,包括:对宿管人员的印象,对宿舍管理员的建议;平时在宿舍都干些什么、主要活动是什么,与舍友之间的相处是否融洽;觉得宿舍环境怎么样、对寝室的期望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访谈的十个学生中,有七个对现有的寝室文化不是很满意,比如,住宿的条件没有期待中的那样好、宿舍内部感情偏淡、后勤管理人员缺少人文情怀等。在“你怎样看待寝室文化建设和学风形成的关系”访谈中,有八个学生表示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的形成密切相关,二者成正比。4.校园采访分析在采访的15位学生中,有10位对当前的寝室文化不是很满意,产生的原因与前面的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访谈中的原因也基本一样。有12位表示寝室文化建设的推动可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探究和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应该增强自身硬件设施的实力,良好的生活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产生归属感。学校应该提供更好的学生公寓服务,做到“一人拥有一桌一椅一床”,人人平等,人人有合理的空间。2.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宿舍管理是高校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环节。宿舍管理人员的言行以及服务细节都被学生看在眼里,直接感知。他们敬业的态度、良好的品质都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严格把握进人质量关,提高岗位待遇,吸收文化水平高、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的人才进入宿舍管理队伍。实施奖勤罚懒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后勤工作者的积极性。3.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和学生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有效的公平的契约关系,在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中保障寝室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4.营造温馨氛围,创造舒适寝室环境宿舍应当制定合理的值日表,让每一位住宿生能够遵守并执行。宿舍成员要相互关爱、相互包容、和谐相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宿舍这个小空间里找到归属感,才会创造温馨的寝室文化。宿舍成员在休息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个小活动,如去看一次电影,去吃一次饭,去看一次美丽的日出或日落,还可以在宿舍里谈谈心,谈谈梦想,谈谈未来,谈谈时政或明星,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平凡的点滴中带给每个宿舍成员快乐,无形中增加了宿舍的温馨氛围。

作者:吕海侠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城乡与农村文化建设

1城乡一体化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不利因素

(1)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认识不到位。从人群分布上来看,大部分的农村人都处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地步,由于传统观念的长期作用,导致农村人并不重视文化建设,他们单纯地认为考大学是唯一出路,所以拼命地供孩子上大学,结果却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的农村孩子上大学以后依然没有好的就业方向和工作。除此之外,农村的娱乐活动也很少。在娱乐节目上,大部分的农村人都是从饭桌转移到麻将桌,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受到老一辈的熏陶,产生了固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导致农村文化建设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城乡一体化是国家的战略部署,对政治发展、城市建设、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但是文化这种主观性的因素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农村的各项建设目标。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必须提升农村人的思想文化意识,实现从主观到客观的平稳过渡。(2)封建糟粕在农村有广泛的市场。目前,在农村糟粕文化还有很大的市场,因为文化生活的缺乏,村民普遍精神世界空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一天,有些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看电视。农村在看宅基地、坟茔的问题上很相信风水先生,许多封建迷信的活动在农村还很有市场,原始的求神问卜很盛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文化的建设。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种思想长期持续,会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且对社会的安定会造成较大的舆论压力,即便是政策和方针上符合战略发展,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2城乡一体化与农村文化建设举措

(1)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由于当下的困境和制约性因素非常明显,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和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大投入。多投入一些文化设施,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比方说建设小型的激情广场、农民健身公园、休闲景观带、文化广场、电影院等,增加户外运动路径、篮球场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阵地应当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工程来建设。(2)打造农村文化品牌。要加大力度传承光大传统的优秀文化。比如黑龙江著名的雪乡旅游,莆田市的妈祖信仰。东海镇也正在积极打造莆田的第二章名片———蔡襄文化。同时要积极借助非遗项目申报和文物点普查活动,进一步了解辖区内文化资源,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如东海镇正在申报莆田古式油纸灯制作工艺、金沙宫与行人公祠堂捆绑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在建蔡襄文化广场项目。东海镇已有的金沙宫元宵游灯庆典活动、石梯寺天地诞庆典活动、春节沃嘉杯篮球赛、大埔国家级农民健身公园、宋代古窑址等都是固有的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可以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注意吸纳城市资源,让城市人了解农村,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3)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素养。农村干部是基层组织直面群众的队伍,其素质对整个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为了提升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了促进农村文化的有效建设,必须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素养。首先,要保证农村干部本身具有一定的素养基础,“从零开始”并不适合当下的培训和培养。农村干部的文化素养要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其次,农村干部的文化素养必须和政府政策相一致。农村干部作为最基层的干部队伍,与农村直接接触,具有向下传达政策、向上反映情况的作用。第三,培训文化素养要循序渐进,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方法,需要从科普、农业、经营管理、传统文化等方面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培训,扩大农民的视野。将阶段性的培训成果不断地应用到农村工作中,完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指标。(4)与民营企业相结合。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农村出身,与农村的感情较为密切。同时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与农村不谋而合。首先,农村向民营企业输送人才,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的用地用工、水电路灯等。其次,民营企业支持乡村社区开展一些文化传播活动,支持乡村教育、公共文化等公益事业建设。第三,民营企业与农村合作文化项目,从客观上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文化层面的需求。乡村社区则必须加强宣传国家的文化优惠政策,多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塑造自身良好的文化形象,促进村企共同发展。

3总结

本文对城乡一体化与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和分析,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的契机,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实施方案,带动促进经济、政治、生态、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的进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黄益彬 单位:城厢区东海镇人民政府文化站

第八篇: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从社会学法学的角度论证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学法学在本体论意义上强调“研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方法论意义上的“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法律社会学主张以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要素来考量法律制度,以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提出的“活法”论为代表,埃利希认为,“法律发展的重心自古以来就不在于国家活动,而在于社会本身,这个重心在当代也必须到那里去追寻。这样说不仅适用于法律制度,而且适用于裁判规范。”[2]社会学法学关注的就是如何通过法律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的问题,在考察社会控制手段时,需要强调的是法律与道德、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各种社会规则的相互关系,因其强调“活法”或“行动中的法”而更加关注法律的实际运作过程,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也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各地方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本地方的政策法规,发展以独特的地域风情为特征的地方法治文化。(二)从相对特殊性到相对独立性分析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方法治文化的相对特殊性表现为地方立法不得与我国国家层面上的法律制度相抵触,地方的法律实践必须在整体上与国家法律实践保持一致的衡量标准。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地方服从中央的同时,也肯定了应当积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对特殊性具有国家制度层面要求的支撑。根据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方的法治文化归根结底是受地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的制约。尽管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律文化对经济基础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法律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从另一个视角诠释了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我国整体上面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是统一的,但是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地方法治文化必然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二、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

导致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社会变迁的横向和纵向考察,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来自现实因素的影响。(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冲突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冲突是整个中国包括地方法治文化必须面对的背景。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和法律价值等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城市生活中还是农村生活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鸿钧教授认为,所有传统社会的主流法律文化都具有以下的特点:义务本为、非理性因素、男权主义和团体主义。[3]中国的法治信仰来自于传统的儒家礼法道德文化,现代西方的法律规则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现代法理思想与中国乡土人情的冲突,制定法律规范与现实社会条件的冲突,共同构成了只注重程式化的制度安排而缺乏相应的精神意识的地方法治。(二)城市法律文化与农村法律文化的对峙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城市法律文化与农村法律文化的对峙共存也是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陌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组织形式,其法治文化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城市社会行为主要受制于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既体现在城市拥有更高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也反映在城市人的行为方式更趋于组织化和制度化”。[4]相反传统的乡村社会主要是儒家礼治或是村落集体意识和家族伦理情感的地方性知识为主的治理方式,城市与农村法律文化的并存与对峙可能会给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带来的混乱,使民众的意识形态左右摇摆,当发生矛盾纠纷时是按照村规民约来解决,还是寻求司法权的救济?这可能会动摇民间规范的地位和乡土社会的法治秩序的变动。(三)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的分离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两大结构,文化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有形的是显型文化,无形的即隐型文化。[5]按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法律文化亦可分为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和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有形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统一的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在显型层面上法律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但缺乏与之完全相适应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建设。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实效的不足50%,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只达到近几年法律制定总数的5%。[6]虽然制定了为数不少的法律法规,但是人们的法治价值观念和理念却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差距,法律制度是现代化或近于现代化的,而法律意识是传统的或近于传统的。

三、完善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建构

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就如何完善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制度性构想,以期能够对于进一步推进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有所裨益。(一)党的领导能够为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安排,在党委领导下加强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切实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经确定为宪法原则,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立法的法律制度建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具体到地方如何一以贯之的实施和执行的问题。党的领导始终是法治地方建设的核心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将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通过法定程序贯彻执行下去。各级地方立法机关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使立法决策与党委的重大决策相统一。我国的立法体制上实行法制统一原则,在立法职权划分上,遵循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赋予地方一定职权范围内的立法权。在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情况下,从地方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地方立法需要主动制定一些创制性法规和规章,体现地方立法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建立和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基础,保证民主和科学的立法,从根本上提高地方立(二)法治文化模式从“自上而下的顺向灌输”到“自下而上的逆向反馈”,再到“上下并举的双轨制”模式,体现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法治模式发展的方向我党在“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从而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和改革发展阶段的各地方的法治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在表述形式上却有着微妙的变化,即“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法治某省”的提法,“法治某省→法治中国”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似乎的又更近了一步。例如,1997年江苏省委作出了《关于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江苏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2004年颁布了全国第一部省级区域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法治江苏建设纲要》。2011年《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公布实施以来,湖南省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全面体现。广东从1996年提出“依法治省”到2008年提出“法治广东”。在法治现今已经成为公认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情况下,以上这些政策提法的细微变化体现了地方法治文化建设资源及诉求的些许变化。“依法治省”仅仅是对“依法治国”的简单回应和被动逻辑重复,“法治某省”的提出则蕴含了地方法治建设的及时反馈和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由国家自上而下的顺向推进,到法治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地方化与本土资源化,是对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逆向反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得出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法治模式发展的具体导向,法治建设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重推动力。地方法治建设在制度理念上更加趋于成熟。(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依法行政动态运作机制,努力构建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法治文化显然有助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法治文化向公民传达一种文明理念,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不应该通过压制和暴力手段解决,而是应该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妥协并制定规则,通过制度解决利益纠纷。法治文化使制度建构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冲突解决方案,并在制度通过某种合法过程建立后迫使政治精英在其规定的范围内行为。因此,政府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应当始终把依法行政放在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法制建设,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产生和存在、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作和行为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政府行政权力的有限性和规范性,行政职权、职能和组织实现法定化和科学化。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完善,政府行使权力与公平、公正、高效和诚信相结合,行政程序公正、公开、民主参与程度高,实现程序的法定化,政府接受监督,权力与责任相匹配。

作者:王玉 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第九篇:社区文化建设构想

1社区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因而社区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区文化是指以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第二,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群众性教育路线,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三,社区文化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助于将社区居民团结起来,并方便通过业余活动宣传祖国的政策方针,提高社区居民道德文化素质。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已经构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内涵。

2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

(1)资金缺乏,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阻碍因素。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由于地方财政没有对社区给予足够的建设资金,有的社区活动场地都是临时租借的,社区的各项硬件、软件配套设施更是无法配置或配置标准太低。(2)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政府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人才普遍较为缺乏,支撑社区文化工作的多数为年纪较大、专业层次偏低的非专业工作人员,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3)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意识,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驻区内的单位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对社区的责任意识、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社区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参与性不高,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人数不到四分之一。社区中的很多居民认为参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对他们来说没有影响,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由此看出,提高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也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3构建小城镇社区文化的对策

(1)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公益性投入,多方融资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困难,坚持政府公益性投入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为有力的补充,多发融资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中心为基础,驻区单位文化设施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共同发展。另外,还可以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家庭文化等为外延创造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2)以人为本,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1)充分发挥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的作用,使三馆一站成为社区文化的骨干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各项文化工作。2)首先要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其次,要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带动人,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3)建立一批规范化的志愿者队伍。对于志愿者实名登记,并且进行轮值排班,避免资源浪费,鼓励闲职在家的退休职工、家庭妇女、寒暑期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去,真正将社区气氛搞活,而不单单是停留在表面上,并且能减轻社区管理者的负担。(3)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1)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2)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等。宣传的方式可以设宣传栏、黑板报、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社区不仅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城市的细胞,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家庭,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去,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建设对大多数县级小城镇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应多探索其发展的规律,借鉴相关经验,开阔视野,创新社区文化的活动方式,鼓励文化骨干努力多出精品,多出优秀文化成果。让我们的社区文化真正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培养现代城市新公民最重要的阵地。

作者:张界玲 单位: 朔州市朔城区文化馆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建设论文(共9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49145.html

    相关专题: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 供应链管理


    上一篇:谈变电站扩建工程继电保护与安全技术
    下一篇: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