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对新型空间的需求不断增长。近些年来,由于城市扩张有限,城市更新则成为城市新型空间开发的重要途径,这也使当下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利用既是对杭州新型城市空间的一种开发也是对运河历史建筑的一种复兴。而运河旧工业建筑与更新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是工业遗产复兴的新模式。该文以杭州丝联166为例,从环境、美学、技术以及情感四个方面分析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的设计要素,旨在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方法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字:旧工业建筑;文化创意空间;历史建筑;杭丝联166
引言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建筑在适应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使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而工业历史建筑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在城市转型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也使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关注愈来愈多[1]。2012年,杭州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国内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同时伴随运河申遗,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成了杭州运河复兴与新型空间开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历史建筑有机更新的一种新模式。
1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概况
1.1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现状
杭州运河沿岸,因其独特的城市格局与悠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城市空间的意义[2]。如图1。随着创意的春风在运河沿岸旧工业建筑上吹起,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有杭丝联166、L0FT49、运河天地、西岸国际艺术区和177创意园等,同时不同文创空间也创造了运河新型的创意景观[2]。
1.2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条件
(1)杭州运河工业遗存,是杭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城市更新中,杭州运河旧工业遗产亟需改善与更新,这给运河旧工业建筑复兴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工业厂房改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2)解放后建设的工业厂房多数属于大型企业,其庞大的建筑规模和通高的内部空间布局都是改造的有利条件。(3)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化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低碳经济的推广,进一步催生了时尚创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旧厂房随即成为这种产业的首选。
1.3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杭丝联概况与现状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简称杭丝联,建于1957年,占地几百亩,层高5~7m,设缫丝、织造、印染三大车间,其外墙采用清水砖墙,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杭丝联建筑造型简约,一排排的锯齿状屋顶,营造了强烈的秩序感。改造后的杭丝联是集聚创意商业、展示、创意办公、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创意空间。再利用文化创意空间除了多家创意设计工作室外,还有数家休闲娱乐等创意商店,如“也许”Bar馆创意咖啡馆,位于园区入口处,如“杭丝联”的丝巾设计室,以LOFT的空间形式,充分利用厂房层高的优势,将小面积再创造,从而使其各功能空间都达到了奢华空间的感受。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布局比较灵活,可以满足不用业态的需求,每个使用空间都经过专门设计,与创意业态相协调。创意园内还有一个室内小花园,内设小池塘,种有绿色植物。如图2。
2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的设计要素
2.1环境要素
2.1.1与运河历史风貌相协调杭丝联位于杭州运河历史风貌区内,其改造更新较好地与运河整体历史风貌协调共生。运河文化是不同时期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包括运河的船运文化,近代运河的工业文化以及运河的生活文化。杭丝联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主要通过具有创意性质的新业态置入方式,保留了原厂房的外部形态,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立面改造工程,一排排锯齿状屋顶以及留下岁月痕迹的墙面让人依稀能看到建筑的过去。2.1.2与杭丝联基地环境协调延续了基地的历史性,同时基地的历史特质也催化文化创意空间,在基地的处理中,增加了入口的标示,保留了原有的树木,对铺地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肌理。墙面上自然生长的藤蔓植物,使杭丝联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共生。如图4。杭丝联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基本保持原状,新的空间赋予原有历史形式之下,以非常谦卑的姿态融入到原有的历史形式中。
2.2美学要素
2.2.1造型美学原杭丝联在外观造型上,尊重历史建筑原貌,再利用时没有做大的改变,建筑所呈现的沧桑感和历史感被保留,清水砖墙构成的建筑立面和岁月遗留的痕迹现在仍依稀可见,只是添加了花池和雨棚等,且与建筑原貌相协调。如图5。2.2.2空间美学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将旧工业建筑空间活化,打破原有空间自我封闭的性格。改造后的文化创意空间,为开放的公众参与的城市空间,改变了杭丝联原本只作为工业生产功能空间的命运[3]。杭丝联166通过连结社区、公众记忆、城市文化与生活,为杭州运河打造开放的设计与创意交流平台。自2008年启用以来,通过举办多元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公众参与,将原本低频率使用的空间活化。改造过程中,将原本厂房的大空间隔成大小不一的小空间以供不同的需求使用,在其间设置中庭,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如图6。再利用后空间动线由原来的单调的单线变为富有趣味性的多线,直接暴露原有的斜梁结构,形成具有独特秩序的室内空间。如图7。
2.3技术要素
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通过增加中间隔墙,形成中间走道,两边功能空间的格局。如图8。室内采用设备外漏的方式塑造空间,结构系统延续旧有材料,或以新材料替换损坏处。2.3.1功能结构原杭丝联空间特质为单一通透的开敞式大空间,设计通过一些隔墙,划分成大小不一的若干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厂房较大的层高与锯齿状屋顶,让空间在竖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改造中,有些做成了LOFT空间,有些做成了中庭空间,使文化创意空间与原有的功能结构协调共生。再利用空间内部结构系统通过依照过去主构架,在新的空间中被延续使用,只对部分进行了加固修缮,精美的梁顶与T型柱,直接裸露于空间中。而正是通过这种对原有结构的保留,并与新加固的结构相结合,且直接裸露于空间中的方式,使得在进行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时可以感受建筑的结构之美。如图9。2.3.2工艺流线原杭丝联生产区,主要由缫丝、印染、纺织三大车间组成。现一半区域保留,仍作为纺织车间,另一半则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原有的缫丝、印染工艺,需要高温挑茧和高温印染,同时需要进行水中作业,这导致了生产车间为一高温、潮湿的环境。在杭丝联设计之初,通过锯齿形厂房北向设通透的高侧窗的方式,让生产车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性能,满足了工业生产的工艺需求,并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其中创意展示空间、创意中庭空间、创意办公空间正好需要通风、采光性能较好的开敞空间。在杭丝联文化创意空间中,保留了部分纺织生产线。走进纺织区域,能清晰地听到纺织机的机器声。杭丝联文化创意空间中设置了杭丝联历史展示空间,通过图片与原有器械设备的设置展示杭丝联的前世今生,让公众可以感受杭丝联的历史。原有设备的保留,在文化创意空间中随处可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的元素,让创意空间多了一些记忆的联系。在杭丝联166中,入口的机器构件展示,以及位于创意区中间的展示区,设备都起到了协调新旧之间的关系,将原厂房的历史痕迹贯穿于整个文化创意空间中。如图10。原工厂的灯具用现代简约的灯具所取代,新空间的空调系统被隐藏于锯齿形屋顶之中,保证了新的设备不对历史建筑造成影响。2.3.3建筑材料杭丝联改造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材料,局部置入砖石、木材、玻璃、钢架等营造创意氛围的新材料,强调新旧美学协调[3]。
2.4情感要素
adnArcihtectrue歌德评价一个有整体感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客观形象上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要有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4]。2.4.1与公众生活协调改造后的杭丝联,将原本与外界隔绝的生产性空间转换为城市共享空间,吸引更多的市民来这里体验创意文化,同时感受曾经的工业气息。杭丝联166中,保留了部分纺织空间,至今仍在运作,可以让人们记忆这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激活了这一原本衰败的地块与周边落寞的街区。2.4.2与体验心理协调杭丝联166作为文化创意空间,是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引入具有文化创意的新业态,以合理开发形式达到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形成新型的城市空间。文化创意空间是集聚创意办公、创意休闲和创意商业等新型业态的文化创意体验的场所。杭丝联166,通过不同创意业态的布局,给疲于单调重复的人们一种新的感受。结合杭州本土文化,善借旧工业建筑文化,创造一种穿越时代的文化体验。行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工厂内,感受着现代创意的春风。比如在空间布局上,特意保留了工厂纺织车间,既用于生产也用于展示,在节点位置设置联系空间的山水庭院等,这些构思与设计满足了游客与到访者文化创意体验的心理需求。
3总结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是旧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方式。在城市用地扩张有限的情况下,再利用也成为新型城市空间开发的一种模式。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将消极的城市空间成为新的城市活力点,成为激活城市空间的触媒。杭丝联运河旧工业建筑从环境、美学、技术和情感四个要素进行保护与再利用设计,通过原有建筑形式与风貌的保留,原工艺流程的保留与延续,特殊结构与空间的保留与再利用,新型创新业态的置入等方式,使得杭丝联的历史既得到延续,又获得新生。再利用的杭丝联是在一个或多个单一的空间里实现多样化。它既作为一个整体也囊括了多元的因素,原始运河工业遗存与新兴前卫理念的碰撞(创意文化)将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印记,也成为激活运河的新型触媒,形成运河创意景观。改造后的旧建筑其本身所记录的“实时历史”价值也会更加有意义。另一方面,注重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协调性可以使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命且更具特色,这也是避免城市“千城一面”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还可以有效避免商业化复制[5]。
参考文献:
[1]曹智林.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深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徐赞.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孙倩.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陆双,何郑阳.历史街区中新老建筑协调性研究[J].中外建筑,2015(10):57-59.
[5]李山石,刘家明.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升改造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人文地理,2013(2).
作者:陈健 张广平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相关专题:仪器分析发展趋势论文 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