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一、途径单一,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心理干预为主要途径

当下,各级政府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校明确规定必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实施日常心理咨询活动。调查表明,大多数心理学课堂过分注重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理论的讲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实践训练和素质培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很多大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教课,课堂缺乏吸引力,他们不愿意听课,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主要的精力消耗在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堂和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上,较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较少去营造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较少开展积极的心理活动,较少发挥网络的心理自助互助和求助功能,使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形式化、课程化和医学化倾向。这使得不具备医学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疲于奔命。

二、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必然

1.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特点

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具备以下特点:(1)积极乐观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往往渗透着积极乐观精神。把积极乐观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以积极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即使面对消极事件时也能积极面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乐观素质,而且拓展了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2)素质养成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强调养成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丰富心理教育内容。在积极的日常心理教学活动中注意以形成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学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行为与积极个性等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3)全员参与积极心理素质教育不仅针对个别心理障碍学生,注意拓展心理教育广度,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改善和提高自身,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提高。

2.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原则

(1)积极性原则实施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首要遵循的是积极性原则。积极性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应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养成,这本来就应该是教育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二是倡导积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建设;三是强调用积极的方式重新诠释“人”的问题,从积极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人的问题和缺点,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的问题,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体验,寻找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关联,并学会创造一定条件来促使消极向积极转化。(2)发展性原则人具有发展性,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教育,因此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意蕴:一是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心理现象,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静态的,应该考虑其历史状况并预测其未来发展;二是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目标,然后再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3)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自主的人必须是自由本性的人,他既没有受到外界强制力量的支配,也没有受到外界荣誉、利益的诱惑,他所作的决定都是自由地运用自己本性的力量;二是自主的人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自己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强调人都是积极的、理性的,而且人都能积极、自主、理性地做决定,并乐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以及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由此,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尊重学生自主、自由的天性,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成为自主性的人。(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principleofsys-tematization),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强调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整体系统与各部分协调优化,实现系统完整平衡。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学生;这个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还会受到包括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应该把管理、社会、心理、教育等的因素看成是整体的要素,既彼此联系,又互为条件。所以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内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运行机制,教学、管理等要素都应该能保证系统连贯运行,同时也能和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有良好互动。实现上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四个原则必然会进一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范围,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3.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重点

梳理东西方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发现积极的心理内容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东方的积极心理学关注乐观的心理,如知足者常乐、顺其自然,关注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温厚宽容、常存感恩,关注积极向上的心理,如不甘放弃、追求美好,关注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关注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怀,这些都是积极的心理内容[2]。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系统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即“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在积极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福乐(flow)、积极情感扩建(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等理论;在积极人格方面,积极心理学在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对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优良社会小系统(学校、家庭),负责任的媒体等进行了很多探索,并提出了自我预防(self-prevention)、积极应对(positivecoping)和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等理论。当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从过去过分关注消极心理,转变到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即注重对学生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行为和积极个性的培养。只有提高了学生心理固有的积极面,利用个人美德和优势,优化和提升其积极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其抗挫能力和心理疾病的免疫能力,真正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困。

三、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

1.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内涵

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可以表述为:构建“以心理素质形塑论[3]为指导、以积极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以积极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积极的网络服务平台为辅助、以积极的心理咨询辅导和团体训练作补充、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立体交叉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如图1)。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基本内涵:(1)以心理素质形塑论为指导心理素质形塑论是基于积极心理取向,通过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来养成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2)以积极的校园文化为基础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历来深受办学者的高度重视,这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资源是素质教育所特有的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表层、形式浅层、体制中层还是观念深层,各个学校都在刻意打造其特有的文化。审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凸显人性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与影响作用[4]。(3)以积极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堂教学属于系统教育的范畴,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取向的教师群体、积极取向的教学内容、积极取向的课堂环境,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4)以积极的网络服务平台为辅助当代青少年对网络媒体情有独钟,互联网不仅是当代社会的特殊社会环境,也是实施定向培养和系统教育的重要渠道,还是个体自我修养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体验途径。积极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互助、自助、求助网络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5)以积极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训练作补充针对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个体,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取向的个体咨询、团体训练、专题辅导的心理咨询辅导与团体训练体系,实现对特殊个体和群体的针对性干预和指导。(6)以培养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是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框架下,更加重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化,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2.积极心理取向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认知转变、积极的情绪培养、积极的行为训练和积极的个性养成四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转变部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其实与其消极的非理性的认知有密切关系。这种非理性的认知呈现出绝对化、过度概括化和糟糕透顶等特性。持有这种信念的学生要么会导致盲目自责自罪、自卑自弃,要么会一味责备他人。可采取如下的积极认知转变策略:一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中国远古时期的积极心理治疗方法“祝由术”,即“祝说病由”,修炼“祝由术”的医生相信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体潜能,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祝说病由,对病人产生积极心理暗示,使病人较快获得康复;二是用可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情的成败,如过度概括化思维的人认为“我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否则我这一辈子就完了”,如果从可发展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成败,那就是“考上重点大学不是我人生的唯一目标,即使我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我也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这样的认知转变有助于学生获得希望感和自信心。(2)积极的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体验到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积累多了,如不能及时加以调适,便会形成情绪障碍,这也是情绪障碍成为学生主要心理障碍的原因。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乐观、热情、爱、感恩等积极情绪,那么即使是学生遭遇较多的负性情绪,因为心中有爱,他也容易走出来。一般可以采取如下积极情绪培养策略:一是在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培养。积极的情感不会从天而降,往往是在和谐的社会人际氛围中滋长的。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热情、爱、感恩等积极情绪;而人际和谐的学生往往也具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二是要加强学习。要培养积极的情绪,还需加强学习。可以在学生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加强积极情绪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情绪。(3)积极的行为训练有了积极认知与积极情绪,还需要在积极的意志行为中去实现。德国人佩塞施基安教授(Prof.NossratPeseschkian)将积极心理治疗分为五个阶段:“观察/拉开距离”阶段、“调查清点”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言语表达”阶段和“扩大目标”阶段。其中,“处境鼓励”阶段和“扩大目标”阶段就体现了积极的行为干预效果。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地去实践、去突破、去挑战自我,都是积极行为的干预。积极的行为干预策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养成坚韧的意志和毅力。一种积极的行为养成往往是在克服已有的不良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在积极行为的过程中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毅力。如克服网络成瘾行为,没有坚韧的意志力是难以做到的。二是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积极的行为建立在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基础上。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和惯性力量,便不再强调需要坚韧的意志和毅力。如网络成瘾一旦被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替代,网络成瘾便可较容易克服。(4)积极的个性养成积极个性是积极心理素质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积极的个性养成常常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应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和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如:谦虚、公正、正直、善良、勇敢等。同时,积极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应适时与学生的家长联系,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合力,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及学校积极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探索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期待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共同努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模式创新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翠英 胡义秋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46243.html

    相关专题:环境科学毕业论文 有线电视技术杂志


    上一篇: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述评
    下一篇:旧工业建筑加层改造结构设计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