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涵同志在艺术教育工作上有许多精辟见解,对我们很有启发,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改进我们的工作。1982年12月他在一次艺术院校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上谈到音乐学院要注意培养作曲人才。他说,近几年音乐院校培养出来一些优秀的演唱演奏人才,有的还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这是很大的成绩,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培养作曲。只有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不仅国内的人民喜欢,而且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欣赏、所承认,才可以说中国的音乐在世界上有影响,有地位。他说,像德国的贝多芬、奥地利的莫扎特、波兰的肖邦、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他们的作品的影响早已越出了国界,赢得了各国的爱好,为世界所认可。这些杰出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代表了他们国家的音乐成就和水平。中国音乐要真正在世界上占有地位,应该是中国的音乐作品在世界上被许多人演唱演奏,产生广泛的影响,为世界所承认。因而我们的音乐院校应该在培养作曲人才方面多下工夫,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作曲人才,要能够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国人民思想感情的优秀音乐作品。默涵同志还主张,戏剧学院应该选择一批优秀的教学曲目,作为基本教材。建国后我们请了一些苏联专家在戏剧学院任教,在表演教学中强调做“小品”,就是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应该说这是培养演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默涵同志认为不能只有这一种方法。他说,一个有才能的演员,应该能够扮演各种剧本中比较适合于他的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表演成就的高低,就在于他能否在舞台上把别人写的剧本中的人物准确地塑造出来,而不是去表现自己设计的人物。所以,一般称演员的表演是第二次创作或再创作。
因此,训练演员要有一批中外古今的优秀剧目,或优秀剧目的片段,跟“小品”教学结合起来。我国培养戏曲演员,就是采用这种办法,即学习范本性剧目的办法。默涵同志认为,培养话剧演员也应吸取这个经验。默涵同志的又一项主张是,戏曲院校应该学演现代戏。1981年7月,文化部召开了戏曲现代戏教学研究座谈会,由默涵同志主持。他在这次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中说,我赞成这次座谈会议定的方针,要两个方面都注意到,既要把传统戏很好地学下来,又要掌握能够表现现代生活的本领。就是说既要能演古代戏,也要能演现代戏。为什么戏曲院校要学演现代戏呢?默涵同志说,我看主要是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有没有这个需要,一个是戏曲艺术发展本身是不是需要突破它原有的功能。它是擅长于反映古代生活的,是不是需要突破这个限制,扩大自己的功能,成为一个能古能今,既能反映古代生活,也能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呢?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艺术实践中,《红灯记》等许多现代剧目获得成功的经验,也充分说明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默涵同志的上述见解,受到艺术院校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普遍重视,有许多艺术院校负责同志赞成这些看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已见成效。因为默涵同志的这些思想是从群众中来的,是从艺术院校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概括出来的,他还同许多教师、干部交谈、讨论,吸收了众多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归纳出来的。我们相信通过艺术院校领导干部和教师们对默涵同志的教育思想的研讨、探索,反复实践,一定能使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默涵同志是我们艺术院校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他一再强调要我们加强学习。他说我们要读两种书,一种是书本的书,它们是前人实践经验的记载或总结,是必须读的。毛主席说过,我们获得知识,不是事事靠自己的直接实践,还必须向前人、别人和外国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也是从实践中来的。另外一种“书”,就是生活。这本书更生动,更丰富,每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收获的。搞艺术的人更必须认真、刻苦地读“生活”这本书,因为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不读这本书就休想搞什么艺术。我们要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就必须熟读这个时代的“生活”这本书,也就是要熟悉这个时代的生活。默涵同志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亲自给艺术院校的师生讲授“艺术概论”课。记得是在1959年,他讲过好几次大课,北京各艺术院校的师生上千人前往听讲。大家反映,默涵同志讲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深入浅出。讲课中常有生动有趣的事例。同志们说,这样的课既爱听,也好做记录。因此,每次上课来的人很多,不仅座无虚席,有时还要加座。默涵同志非常重视艺术院校的教材建设工作,他亲自抓文史类教材的编写,多次与编写教材的教师们座谈讨论,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我们深深知道,在艺术院校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中,也凝结了默涵同志的一份心血。默涵同志对艺术院校师生员工们非常关心。不仅在北京,他去上海、浙江、陕西、广东、四川等地艺术院校时,总要到教职工的住宅区看望大家,对许多教职工的住房困难深表同情,回到文化部总是多方呼吁,积极想办法,争取多给艺术院校盖些房子,逐步使这个问题有所缓解。默涵同志在艺术院校有许多朋友,其中有老教授,也有中青年教师;有院校的领导干部,也有普通职工;还有些年轻的学生们等等。他们时常给默涵同志写信,反映情况或意见,讨论教学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还有时找到家里或办公室面谈。这一类的信件或交往,数量很多的。默涵同志为人正直、诚实、坦率、热心助人,关心下一代,这些优良的品质与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默涵同志一贯重视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他认为应该把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向国外传播,同时把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介绍进来。他早年留学日本,还曾把日文书籍翻译成中文发表。建国后,他出访过苏联、东欧、朝鲜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结识了不少外国朋友。他积极支持,引导文艺团体、艺术院校遵循有关方针政策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1980年,默涵同志率领艺术教育代表团访美后,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周文中教授及其主持的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举办过几次中美艺术教育交流会议,并组织多起互访。中国的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有多位通过这个渠道访问美国,交流专业经验,美国艺术教育方面的人士也多次来我国考察艺术教育状况,进行专业交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默涵同志认为美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许多地方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就主动与国家教委联系,组织过几批我国外省市中小学的艺术课教师出访美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推进了普通教育中的美育工作。1985年,默涵同志和黄镇、雷任民等老同志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并被推举担任了第一任理事长,主持友促会的工作约两年的时间(1985—1987)。在他的倡议下,友促会于1986年邀请了美国夏威夷大学演出团来华,用英语演唱京剧《凤还巢》,取得成功,轰动一时。
美国朋友魏莉莎等热爱中国京剧,请杨秋玲女士等赴夏威夷专门教授梅派名剧《凤还巢》,全部角色都由美国师生扮演,连乐队伴奏也都是黄发碧眼的美国人,他们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演出,受到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件事恰巧是在中国大地京剧颇不景气的情况下出现的,使很多京剧界人士为之振奋,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事。一位文化界元老写文章说,“观洋人演京戏而大悦”。另一项比较有影响的对外交流活动是,在1986年夏天,友促会和美国全国舞蹈学会合作,我们组派了一个70多人的中国少年儿童演出团(其中小学生56人)赴美国纽约,在麦迪逊广场剧院和美国两千多名小学生一起演出了反映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内容的歌舞剧《掘地到中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致内容是:美国的孩子们从挖土游戏开始,指导地球的另一面是伟大的中国,就掘地把地球掘通了,看见了中国各族儿童欢歌笑语,看见了中国的熊猫,就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建立了良好的友谊。这样一部童话歌舞剧大获成功,美国的报纸广播电台纷纷报道,称这些小学生为“中美人民友好使者”,影响颇大,许多华人朋友表示祝贺。这件工作是默涵同志倡议并组织的。
作者: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