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叠加效应,进一步释放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魔力”。青少年群体特别是中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参与者,深刻影响了当下中学生群体的德育教育工作。本文以互联网为媒介,结合中学生德育工作展开双面性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德育;挑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67-01
当前,中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交际、娱乐等多方面均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相连。中学生网民群体在网络行为特征中,具有鲜明特质,包括互联网信任度整体较高,涉网依赖性强,网络安全医师和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较弱等。这些鲜明的涉网行为特质,也导致了中学生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是网络失盲症。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的快速膨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来临更加剧信息“爆炸”。中学生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期,可塑性强,也极容易受到冲击和误导。移动互联网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容易造成中学生群体在网络世界的“迷失”,从而导致道德价值的模糊和异化。
二是网络依赖症。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方便,全国网民总体上网时长呈逐渐上涨趋势。中学生群体也成为了手机“低头族”的主力。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特殊性,容易造成中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特别移动互联时代“自我”的虚拟强化,进一步促进了用户对手机依赖症。以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微博等各局特色的移动互联“渠道”和“途径”,其刺激、新颖等特征对中学生群体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容易造成中学生群体“成瘾”,严重的甚至导致“互联网成瘾综合症”。
三是网络性格异化。互联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中学生正处在个体性格的成熟期,网络提供了廉价的社交渠道、快捷简单的社交方式和“神秘未知”的社交对象,减少了社交成本和投入,更带来虚拟社交的快速扩张。同样网络世界的非真实性,也会导致虚拟关系的非社会化发展,疏远和隔离了真实社交关系,产生现实与虚拟的错位,造成网络孤独症,造成中学生群体的性格发展缺陷。
四是网络安全侵害。成长中的中学生群体,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也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略者”。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等互联网消极因素呈现了“低龄化”蔓延的趋势,对青少年群体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生活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学生们,既享受着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高效便捷的“新生活”,同样也面临着这时代赋予的考验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敏锐的时代精神和历史的责任感,要认真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深刻认识中学生群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把握住移动互联时代带给德育工作的机遇,开拓创新,因地制宜的探索实践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问题为导向,立足育人的神圣职责,不断破解移动互联时代带给中学生群体的“问题”。
首先是强化网络治理。对于包括中学生群体在内的青少年来说,全社会有责任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携手,从法律上、技术上、管理上等多角度出发,构筑全方位的网络“长城”。学校作为网络治理的“重点区域”,要积极探索网络治理方式,敢于实践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与网络治理相结合的新道路。同时校园网络治理,也要注重引进社会支撑服务,杜绝网络发展中的校园“孤岛”。
二是强化监督引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学生德育工作,在于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变化,将德育工作逐步转变到以监督为重点,以管理疏导为切入点,重视工作方式方法的因人制宜,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移动互联网,发挥移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德育工作要重视正面榜样和反面教训相结合,充分把握中学生们思考和探索的方向,牢牢把握移动互联社会的“话语主导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扮演好中学生“同行人”的角色定位,充分肯定和巩固中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推动教学关系重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学生群体,自我展示和自表达的意愿和能力均不同于传统和现实社会,逐渐摆脱了传统师生关系的绝对遵从的角色定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以即时聊天工具中的群组关系为主的移动互联新关系,也搭建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和通道。德育工作也正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关系的渠道优势和沟通特色,突破三者关系三角的传统格局和定位,强化学生“顶点”重量,缩短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边长”,以关系三角的稳定性,促进三者地位的平等,平衡两两联通的信息隔阂,不断消除德育工作的阻力。
四是拓展德育工作领域。网络的兴起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网络课堂、网络教学等移动互联网轻应用的进一步兴起,有力助推了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的丰富。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紧紧把握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充分串联课堂之外的“碎片”时间,同时充分发挥移动互联时代,强化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黏着度”。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物理载体,承载了超越自然属性的意义,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多面性。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历经风雨,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保驾护航”。德育工作要趋利避害,更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紧紧把握移动互联的时代脉搏,探索有时代特色的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书写教育工作新篇章。
作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