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落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了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时很多老师更多的关注后两者,似乎高中历史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殊不知新课改是抛弃了知识本位观。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新课改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获得更多的知识。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因此,在落实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什么样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在于知识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这个整体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关于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基础知识非常庞杂,知识本身都很重要,那么在教学到底落实什么基础知识,就由教学中达到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庞杂的历史知识里大胆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二、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组织实施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
历史基础知识是一个庞杂的知识群。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组织,这些知识将非常零散和混乱,更无法决定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组织编写的,每一册书是一个大专题,每个单元又是一个小专题。在这样的专题史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必须要围绕特定的教学专题来组织,每个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必须是为了达到为某个专题服务的功能。比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体系庞杂,可以选择的历史知识非常广泛。在组织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只有牢牢抓住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西方列强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侵略、追求民主化。在这两大主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知识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重点选择和落实的。围绕教学主题组织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构建学生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活”化历史基础知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历史知识都是已发生的史实,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交代基本的史实和现成的结论,学生对这些“死”的历史知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学生在整个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能把“死”的历史基础知识“活”化,让学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知识,再从这些“活”的历史知识的体验过程中自然生成历史结论。这样的基础知识才是学生更主动、更自觉的参与其中,更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中,可以用历史小故事《帕帕迪: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激活二千多年前存在于雅典的民主政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参与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的起点,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想实现高效的历史教学,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在教学中解决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求缩短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能力的最佳结合点,赋予历史教学生命,真正让历史学科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解修国 单位:安徽肥西县肥西实验高级中学
第二篇
一、历史影视资源对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历史影视资源借用历史人物、事件、背景,使远去的时空与人物通过图像和文字得以再现拍摄,它是一种对历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叙述,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题材影视资源是有积极意义的。1.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时”的特点,不能像生物、物理科目一样让学生亲自参与。仅凭历史教师单纯的语言讲授是很难将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呈现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影视剧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将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之有了不断学习的积极性。2.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扩大信息量。历史教材受到篇幅限制,不能将体系庞大,知识点琐碎的历史学科尽数展现给学生。而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就可以呈现更多的历史内容,突破了课堂小天地,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影视资料通俗易懂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学生活动太少的弊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总结,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3.有利于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英雄、志士、爱国者,他们奋发向上的事迹值得所有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有着其他科目无法相比的德育功能,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但高中生都是90后,生活阅历有限,历史认同感不强,易产生逆反心理。课堂上教师的简单说教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甚至还会引起反感。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实践学生喜欢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比如利用影视课程资源来呈现一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则会较容易引发学生的道德感动,进而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帮助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达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历史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新课改背景下将影视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是大势所趋,但并非所有影视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也并非所有课型都适宜加入影视资源。在教学中要发挥影视资源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教师坚持如下原则。
1.选择性原则。选择性原则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指导思想,结合教学设计筛选适合的课程资源。要坚持选择性原则,应该做到分类处理,科学判断。当今屏幕上出现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种类丰富,总体上可以分为戏说剧、历史正剧和文献纪录片三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所需确定选材范围。(1)所谓“戏说剧”,历史年代只是一个场景,史实被编导以各种目进行编造,自然毫无历史真实性可言,一般不能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之中。(2)所谓“历史正剧”,基本符合历史背景,大体遵循了历史史实和历史发展状况,但也存在虚构和失实的部分。作为传播真理的历史教师,要崇尚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必须对这类课程资源进行严格筛选,将其与历史教材相衔接,还历史真实于学生。否则学生一旦将其中失实的内容与历史知识相混淆,负面影响将更大。(3)通过文献纪录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进行更深入的理性思考。这类影视资源与课本知识相符,最适用于历史教学,故应多从这类影视资源中寻找适合教学的内容。
2.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适度。历史影视资源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应当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的。一般的历史影视资源时间都较长(全部播放最少需要一节课时间),且内容较多,时间跨度性大,全部使用反而会冲淡教学中心分散学生注意力。一节课中播放影视资源应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最典型的影视资源,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剪辑,使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才能有效发挥影视资源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难度适宜。所选用的影视课程资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当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尽量不要选择太过专业、学术性过强的资料片,必要时教师应当提前作简要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3.教育性原则。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选用影视资源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达到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智育和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再现或者升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德育功能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人类文明的伟大辉煌的展现,要做到寓情于事,寓理于事,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教师选择影视资料时要注意其是否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是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马克主义历史观教育,是否有利于在师生互动中发挥更好的知识传递作用,进而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逻辑性原则。历史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要边讲解课本边播放影片,通过恰当地设问、精彩的语言、科学的设计以实现教材内容与影视资源的完美融合,以使课堂结构逻辑清晰,节奏紧凑。例如,用资料做启发引导时应该首先展示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起下文;用资料解释历史事件和概念时,应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得答案的急迫心情,再展示资料,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在影视资源运用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发生过渡依赖视频资源从而忽视其他教学手段运用的现象。所以正确处理教学语言和影视资源运用的关系问题成为了一个注意点。我们认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是对影视片段的简单重复,而是深化、升华的过程。影视作品用于教学的目的不是取代常规教学手段,相反它更需要和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作品的作用”。任何教学原则都必须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并对教学实践构成指导才有意义。历史影视虽然是一种“视听兼备、声形并茂”的课程资源,但其对于历史教学的魅力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只能通过广大一线教师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一种“科学的人机结合”,才能让影视史学理论真正融入历史教学,使这一新理论具备实践指导意义。这一过程要求广大历史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并勇于创新,充分重视历史影视资源的教育价值,巧妙地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力求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冯李媛 高峰
第三篇
1.深入挖掘历史素材中的挫折因素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和外国现代史中,有关挫折的故事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并不能将每一个有关挫折的历史题材都进行挫折教学,这就需要老师在故事素材中对相关的挫折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更容易让学生体会的历史故事或事件中的情感;同时,深入挖掘更能对学生起到挫折教育的成效。挫折教育的题材不在于数量,而是要经典且有深度,这样才更具感染力。
2.注重挫折教育的两重性
挫折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积极地面对挫折,将会让人一蹶不振;如果以越挫越勇的心态面对挫折,那么经历的挫折将是人生的垫脚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着重强调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教学成果。
3.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在题材选取上要精而深,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调动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情绪,这样才能起到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今后面对挫折的态度和行动。
作者:冯旭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
1形成问题,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进行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越来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特别是最近几年新高考题很明显地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时,把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重组,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并联系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改组,设置问题的假设要强调逻辑推理,明确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如在上《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课时,就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问题教师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2010福建厦门)《青年博览》2008年11月上半年月刊有一句话:“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当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野蛮、血腥的殖民活动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灾难B.世界联系随着殖民活动日渐加强C.工业革命的成果随着哥伦布扩展到美洲D.美洲的传统社会随哥伦布到来遭到灭顶之灾本题很明显地从美国人角度当然高度赞扬了哥伦布,而对委内瑞拉等被侵略和掠夺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就要谴责哥伦布等人的暴行,就本题同一件事情,当站在不同角度则可以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结合当今高考的新热点,新史观的角度教师又可以设计新题目,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他们分别是从哪个史观角度评价这件事情:A.文明史观、社会史观B.整体史观、民族史观C.文明史观、民族史观D.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要注意对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探究历史知识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形成解决历史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与高考中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路相接轨。
2提升问题到概念或理论层次,形成系统知识,最终化为能力
以能力立意,是新课标下高考的主要要求,历史学科能力的三大要素即历史思维、历史材料、历史语言,要落实到应用层面,都离不开概括能力。在历史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应关注教材等相关学习材料,梳理并理解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重视中外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整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对历史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史实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有目的地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纳入一定的认识结构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阶段特征。在教师引导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掌握的历史解题方法、技巧和概念应用到新情景新问题中,做到举一反三的解释、分析和运用历史的能力。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19题)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转承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此题考查的是14-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以概念和阶段特征作为考察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概念和运用阶段特征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2013年我省文综38题以考察中西工业化为主线索,来考察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从最近几年各省高考题中很明显地看出主要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主。因此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要做到:一、立足主干知识,深入地理解并学会分析历史知识,从微观上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二、形成专题,通过某一主题把单个的历史知识点或历史事件连成专题,形成脉络,构建的知识网络;三、突出主题,重视和强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知识点,用多个事例来突出主题;四、同时还要注意提炼中心和结论,实现从宏观上和思维上的升华,把隐藏在专题知识中富有启发意义、指导意义和进步价值的内涵挖掘出来,形成能力。总之,结合最近几年来全国各省高考和我省的高考试卷来看,教师的教学,要与新课标和高考要求接轨。要有目的地、有结构地呈现教材或其他相关材料,创设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境,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推导出问题和结论。这样,通过不断的探讨和日常训练就能不断促进学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从而把能力应用到高考解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来。
作者:曾艳 单位: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
第五篇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1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充,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第三是当学生对相同历史问题产生不同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史料使学生的观点进一步碰撞和补充;第四是当教材中没有提供史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而使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
2正确地选择史料
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中,可供选择的课外史料是非常多的,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史料,怎样选择史料就成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得当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料选择不当,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减弱。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史料有难易,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异,因而对高一生,教师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史料,对于高二生,教师可提供经转述及翻译的略有难度的史料,对高三生,教师则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原始状态的史料。
3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
史料教学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过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史料的兴趣与分析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技巧。亦即教师在摒弃传统一言堂教授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失去章法,失去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把握方向的掌舵作用,同时还要尽量提升个人的表现力。比如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对一段史料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和干巴巴地照着材料去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效果,语言表达、词汇水平,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提升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史料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
4结语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其精髓在于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而是要结合对史料的理解和研究去分析和认识历史,从而借由阅读、分析、评价以及理解史料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的探究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丰富并提升史料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做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
作者:黄文娟
第六篇
一、对抽象内容的辅助解释
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内容脱离学生生活,有些情感的表述较为深邃,需要学生努力建构才能理解,或者说需要对内容作形象化的分解,才能促进学生将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如在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在讲到“文革”期间的曲折时,教师以样板戏的图片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展示一系列样板戏的图片,并结合图片讲述有关样板戏的一些故事,学生受到启发,觉得还是生长在社会主义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对文革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遇的挫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有了自己的领悟和认识。《两级世界的形成》通过图片展示柏林墙,通过丘吉尔特幕演说的图片、医生给病人治病、黄鼠狼给鸡拜年的图片理解杜鲁门主义的真实意图,以及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历史图片是历史学科的眼睛,使历史学科变得丰富有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及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吸收和认同,促进历史文化的真正传承。
二、与中心内容相关的插图
文章中心思想情感的领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与学生实际生活不相联系的情感表达。例如,在《在发达的古代农业》的讲解过程中,应结合当代学生对农民、农业的轻视,通过课文图片学习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及农业文明为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现状,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在国家富强道路上作出的贡献。在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学习的难点是无法认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先进之处,在温饱问题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无法理解中国当代农业的困境。这时通过同时期中西方农业文明发展成果的比较,学生就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灿烂的农业文明和当代中国人口大国的粮食困境,进而对珍惜粮食的情感教育就更容易接受了。
三、高中课本图片的应用
(一)运用课本图片理解课文
课本图片对学生理解课文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的学习中注重课本图片的应用。在理解课文中使用课本图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利用插图导入课文。例如,在开展《鸦片战争》的教学时,利用林则徐虎门销烟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片内容,回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然后提出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不会发生鸦片战胜,你怎样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导入新课;第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在美国政治制度的学习中,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个难点,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边学边动手将总统、议会、最高立法机构的关系画出来,这样通过图片的再次重现,学生就能够理解三权分立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在课堂总结时使用插图。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课堂总结时,利用马克思、李大钊、毛主席的图片,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过程。
(二)运用课本图片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观察课本图片、解读课本图片的含义时,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对图片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发展。首先,教师在利用课本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例如,在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学习中,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一幅医生给病人治病的图片,一幅黄鼠狼给鸡拜年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马歇尔计划的内容,思考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哪幅图片真实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内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片的含义,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例如,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插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美国、西欧、日本、中国等力量发展的图片的内涵,思考这些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综上所述,历史课本图片包括关于历史背景的插图、关于历史过程的插图和关于历史事物逻辑关系的插图,课本图片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在课文开头,根据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在课文结尾处设置插图,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利用插图,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作者:冯惠龙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
一、用图表教学,可以纵横联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在讲日本的历史时,可指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化即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讲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可分原因、任务、结果、意义等项目,列出纵横联系表,让学生听讲,按照课本组织材料,逐项填写,这样,学生可学得活,记得牢,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使用图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缩短讲授时间,达到精讲多练
通过这个表格,可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区别看待,缩短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时间,以便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使用图表教学,能把复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复习
图表用于复习课,能把错综复杂关系条理化,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连贯性,在系统巩固平时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最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比如在复习世界历史的宗教问题时,可列出下表,加深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图表有可遮性和可加性的特点,首先要将解答的题的“主干”勾画出来,然后将所有解答的题的“支干”先后依次得出,逐步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综合、评述等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不仅防止了题海的泛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增强了记忆效果。总之,图表是历史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料,它突出了教材知识本质的内在联系,结构合理,清晰美观,布局得体,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的情感,对完成历史课堂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事实上,图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教材中几乎没有一篇课文没有图表,有的甚至占整个课文内容的一半左右,因此如何处理和运用图表,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运用图表,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获取有效信息,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考试能力和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何燕花 单位:清镇市贵化中学
第八篇
1.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而不是记住权威性解释。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可以让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形成新学习动力和能力。比如,讲解清末《时图局》时,教师先由学生自己将动物所代表的国家罗列出来,随后教师再进行相关解释。
2.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应用的情况
2.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素材
教材中的历史素材,起到了教学辅助作用。历史素材的选取,是围绕着教材难点和重点,具有典型性和启示性。教师应当将历史素材和思考题融进教案内,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可引用《八一宣言》的一段:“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兄弟阋于墙”源于《左传》,指的是家里争吵,意喻国共两党关系。教材史料也可以重新组合,比如可将《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八一宣言》结合在一起,分析比较之后,学生对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有了清晰的了解。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素材,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对历史知识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2.2恰当地补充课外历史素材
有时,教材内的历史教材内容不够充分。教师想要说明某个历史要点,需要补充一些课外历史素材。比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关于这些国家内部演变形成,教材中的历史素材只是简单的一些小字。教师可加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和《世界箴言》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充分说明。补充课外历史素材,要求教师注意平时积累和广泛阅读。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很难用口述和笔记的方式教懂学生,比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等。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再现这些历史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历史素材
比如在讲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由学生课后寻找关于“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的历史素材。学生通过自我搜集素材,能够获得一定的认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还应告知学生一些历史学概念,比如史料价值、历史真伪和研习历史研究精神等。
2.4运用好历史插图和地图
高中历史教科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教科书内不仅包括文字内容和举例之外,还有相关照片、历史人物的画像和地图。这些历史插图和地图是史料,教师应当进行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补充教科书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知历史。同时,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讲解历史地图的隐性知识,例如我国古黄河的多次改道,各历史朝代地图上的黄河入海口并不一样、《清朝疆域图》内的新疆首府在伊犁、《瑷珲条约》签订后我国还保留着江东六十四屯,直至1900年沙俄发动“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后才夺取此地。选择历史插画和地图时,应当根据课文难点和重点选择,更不能超出课文文字的重要性。图片只是辅助教学的资料。
3.结语
若要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教师需遵循合理多样的原则选择历史素材教学。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素材,寻找课外有效的历史素材,并运用好历史插图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教师还可对学生布置历史素材作业,由学生自我收集历史素材,获得历史结论。历史素材应用不仅能满足新课改要求,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活化历史课堂的目的。
作者:靳冬梅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职教中心
第九篇
一、迁移性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知识迁移不仅体现在温故知新上,同时也体现在知识应用上,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自主学习也可以成为知识迁移的过程。在高中历史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引导,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
每堂历史课程均要有具体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更应当将合作学习目标明确。合作目标至少应当包括四大方面,也就是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以及价值观目标。在明确历史合作学习目标时,不仅要涉及个人目标,还应当纳入共同目标。
2.加强分组合作
按照合作学习理论,可以采取的分组方法为异质小组的分组方法,即首先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其次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纪律、家庭背景等,将学生从高至低划分成六级,再任意从每一级中抽取其中的一名学生,将该学生分配到一组中,每半个学期抑或是半年调整一次小组成员。必须以民主的方式选举出小组的组长,将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及角色明确。
3.重视教师导学
合作学习充分展现的是学生的自由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当切实做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高中历史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随时且灵活反复地根据教学环境的所发生的变化,来引导学生,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思想,还应当给予学生方法与能力的指导、理论知识的指导,以此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
4.确保讨论的效果
众所周知,思维往往始于疑问,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便需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课堂讨论的重要性。通过小组的讨论或者组内讨论,往往最终均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大环节,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确保讨论的有效开展;其次,要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再次,要加强小组研讨的民主性;最后,要将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好。
5.及时解惑释疑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遇到在学生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在全班的范围内予以讨论、交流、分析,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如果仍然有学生无法弄清楚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来解答,抑或是提供必要的指导给个别小组。在解惑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不要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条件提出,让学生小组的成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逐步地形成自身的知识建构,从而使学生达到恍然大悟的合作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并且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历史课堂充满朝气及活力。
作者:邹祝峰
相关专题:通信工程论文 并购中企业价值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