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人员、患者、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行动,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过程[1]。护理风险是一种执业风险,贯穿在临床活动的始终。医院管理专家认为:任何临床活动都存在风险[2]。本次研究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科病房,旨在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41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421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为27件,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为11件。不良事件按其表现形式,分为4类:Ⅰ,给药缺陷;Ⅱ,管路脱落;Ⅲ,压疮;Ⅳ,意外伤害,包括输液外渗、标本采集错误、试管用错、烫伤、坠床及跌倒。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风险寻源法的原理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27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订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观察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对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效果。同时,随机抽取40名临床护理人员,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病房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1.2.2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血液科管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中的风险控制理论,组织本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对不良护理事件进行讨论,制订此次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第一,改进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实行无惩罚上报制度。第二,开展护理单元核心会议。不良事件发生后,科室护士长第一时间组织本科室成员针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确定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并制订符合临床操作的护理流程。第三,规范护士培训。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组织操作技术考试和护理业务查房,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处理风险的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1)
2.2两组不良事件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2.3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
随机抽取40名临床护理人员,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病房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病房工作氛围和工作流程满意者在实施风险管理前分别为27名和29名;实施风险管理后分别为34名和37名,实施风险管理后满意度明显提高。
3讨论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护理过程中,诸多因素导致的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现象,或者是护士操作不当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3],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
3.1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通过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防范能力,把发生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态度变为积极预防策略[4,5],从而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点,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本次研究中,实施风险管理后,针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整改并制订了更合理更科学的操作流程,使日常护理有据可依。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基础护理知识,规范了护理行为,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3.2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无惩罚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将不良事件告知护士长,解除了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从而在不良事件处理过程中获得帮助,能采用最优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也改变了领取药品和发放药品的程序,保证了给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通过规范化培训,规范护理人员操作流程更大限度规避风险,同时增强了护理人员风险处理的主动性,减少了基础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后病房基础护理质量大大提高,同时患者满意度与护理人员对工作满意度均有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育红 单位: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二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均已婚,年龄40~57岁,平均年龄(49.68±5.37)岁;肿瘤分期:14例为Ⅰa期,9例为Ⅱa期,9例为Ⅱb期;对照组患者均已婚,年龄41~58岁,平均年龄(50.04±6.81)岁;肿瘤分期:15例为Ⅰa期,9例为Ⅱa期,8例为Ⅱb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每天按照医嘱静脉滴注化疗药物,用药前指引患者饮食,实施体位和穿刺部位护理。化疗时,确保患者皮肤和口腔清洁,避免受外界刺激。同时,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和空气质量较好的病房。1.2.2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为: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随时观察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化疗前对患者化疗次数、过敏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状况和不良反应史进行评估,加强对年轻护理人员和知识欠缺的人员进行宣教。③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加强化疗专科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完善病房护理工作。④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适当实施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根据患者个人兴趣爱好,采取不同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化疗后脱发生理现象。在化疗恢复期保证患者得到充足休息,预防感染,指导患者定期定时复查等。⑤静脉输液护理,护理人员保护好患者血管,提高穿刺技术,选择合适静脉,不要在24小时内穿刺过的静脉下方再穿刺,避免渗漏,必要时选择留置针等。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并充分尊重患者隐私,注意护理礼仪。⑦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告知患者脱发为化疗中常见不良反应,指引其用乐观心态面对化疗。在化疗恢复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感冒,同时应定期复查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其中,通过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其内容主要包含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管理规范性和综合素质,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调查表评分>80分;满意:调查表评分为60~80分;不满意:调查表评分<60分。护理质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分为4个级别,一级护理风险事件:患者死亡或出现重度残疾;二级护理风险事件:患者出现中度残疾或是器官组织损伤致使出现严重功能障碍;三级护理风险事件:患者出现轻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致使出现一般功能障碍;四级护理风险事件:患者出现显著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后,1例药物渗漏,1例静脉栓塞,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25%;对照组32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后,6例药物渗漏,6例静脉栓塞,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总满意度为96.8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脊柱骨折中较多见的损伤类型,是指前屈伤力造成椎体前柱压缩,后柱正常,少数有牵拉伤力损伤,椎体通常楔形变,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也多为压缩性骨折,多为反复轻型伤力积累所致,好发于下胸段和上腰段[4]。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或在X线、CT引导下行体位复位,在损伤椎体骨折间隙注入骨水泥,扩张成形后再注入骨水泥,使被压缩的椎体膨胀成形,加固伤椎、避免椎体进一步塌陷,缓解患者的疼痛[5]。但老年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自我管理意识较差,多依赖药物而忽视了养生保健知识及健康的生活习惯。有研究[6]指出,中医体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性特征。老年人肾气衰微,多见骨质疏松,体质作为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对骨折的发生、发展均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研究结果[7]表明,对老年患者在中医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兼顾常规健康教育,了解不同体质的特性,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帮助患者了解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因、治疗、转归及预后,掌握自我监测方法,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有助于提高用药依从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患者对疾病危险因素及自我管理的知晓率[8]。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中医体质辨识个体化健康教育及常规健康教育,旨在探讨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对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预后研究组疾病知识得分、养生及保健知识得分、健康教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应用于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效果满意。综上所述,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应用于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慧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肿瘤科
第三篇
临床护理风险大,多变复杂,任何失误均直接影响病人健康安全。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可间接或直接构成病人伤残,甚至死亡,引起不良护理事件,对护患之间建立融洽关系影响较大。必须重视护理安全,将病人作为工作中心,深入分析潜在风险,予以防范,避免风险发生。现搜集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住院患者88例,总结性分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方法与效果,并回顾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住院患者88例,依据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两组。对照组20例女患者,男患者24例,共44例,均龄(44.35±4.65)岁,最大年龄69岁,最下22岁。实验组21例女患者,男患者23例,共44例,均龄(44.32±4.52)岁,最大年龄70岁,最小21岁。组间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实验组接受风险管理。1.2.1建立小组(1)结合实际工作,制定管理体系,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管理制度应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2)确立小组成员、组长及护士长,实行三层管理;(3)细化风险小组,分为文件检查组、基础护理组、消毒隔离组、病房管理组、质量监测组,明确各组分工,定期组织例会。1.2.2风险评估及分析(1)管理风险:只有及时发现问题,予以准确判断,便能有效控制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环节,制定统计表,分类登记,评估发生风险的几率、危害程度等。(2)护理行为风险:部分患者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给予静脉穿刺时较难准确找到穿刺点,穿刺时间较长,但家属及患者误以为护理人员技能差,引起纠纷;部分药物应用后可引起血管反应,未做好沟通、解释、说明等工作,导致家属及患者误以为穿刺技术差造成血管反应,引起纠纷。(3)患者行为风险:患者生活方式不健康,就医盲目性较大,配合性差,加大护理风险。除此之外,与常规患者相比较,孕妇、残障人士、儿童及老年人等行为反应不同,无法为护理提供有用、准确的信息,增加风险。1.2.3管理措施(1)加强质控:确定评判准则为护理质量,要求临床不断改进护理模式,采用先进、科学、系统模式,提高工作质量,最终使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对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定期检查、点评及考核,检查一日一次,点评一周一次,考核一月一次,确保风险管理按计划、顺利实施。(2)技能培训:结合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展开针对性培训,包括操作技能及理论培训,重点培训操作缺陷及误区等,定期考核。日常工作中,加强日常行为培训,包括物品处理及摆放、护理记录书写、急救仪器正确维护及使用等,护理操作使用的急救器材及药品应时刻备用。(3)法律培训:聘请法律顾问及律师等,展开法律培训,讲解护理纠纷经典案例,分析护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要求临床在展开护理操作时,应注重护患之间的沟通及交流,取得患者配合。记录对照组与实验组投诉事件、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事故发生率。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满意度,并对比。
1.3效果标准
不满意:调查评分<60分;一般:调查评分60-89分;较满意:调查评分>89分。一般+较满意=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事故发生率
对照组投诉事件4例,风险事件3例,共7例,发生率15.91%。实验组投诉事件2例,风险事件1例,共3例,发生率6.82%。组间比较,实验组事故发生率低(P<0.05),差异显著。
2.2满意度
对照组满意度84.09%,7例不满意,一般与较满意分别17例、20例。实验组满意度97.73%,1例不满意,一般与较满意分别15例、28例。组间对比,实验组高(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只有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工作质量,才能提高护理水平,确保临床护理积极、正确发挥作用。研究显示,给予患者精心、优服务、质量高、安全的护理服务,为护理管理主要目的[1]。现阶段,护理服务发展比较快速,患者法律意识及个人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从一定程度上加大护理难度,风险增加,必须寻找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方式,展开综合防范。风险管理属于经济学管理方式,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及预测,针对性采取措施达到预防风险的效果。风险评估、风险量度、应变策略为影响风险管理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管理时,首先应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及时发现风险,并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其次对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价、衡量;最后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护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做好护理记录管理。分析显示,风险管理在减少不良护理事件、提高满意度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风险教育可使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及专业知识得到增强,护理操作水平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发生不良护理事件的几率相应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危险因素,积极有效防范,可减少风险发生,从而使患者对护理操作的满意程度大大提高。
作者:张洁 单位:河南省沁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