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障碍以及引导
【摘要】基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下,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化,高等教育恰恰地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要求我们持续地分析和探究,从而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最终实现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障碍,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障碍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障碍;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障碍造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滞后性,这不利于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鉴于此,针对新问题、新背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实施合理地引导变得非常迫切。下面,笔者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障碍以及引导策略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障碍
1.1学生存在多样性的素质状况在不断进步的社会文明影响下,大学生日益注重务实以及进取的价值观追求,具备越来越强的效率、竞争、公平、自主等社会观念,这具备显著的多样性特点。然而,持续增多的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动态都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这重点体现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难以避免,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并且,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其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进步和成长。1.2学生存在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局面。而人才的竞争是企业间竞争的根本所在,为此,这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而高校在没有及时处理这种矛盾的情况下,会让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且,针对当前大部分的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来讲,由于其性格比较自私和心理比较脆弱,这导致他们难以顺利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与此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形式上的,未曾体现真正的功能。1.3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普及网络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互联网能够便于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型的问题。由于网络的特点是虚拟性、隐蔽性等,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非常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料,然而由于网络信息有着非常大的数据量,特别是涵盖凶杀、色情等一些有害的信息,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些学生因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会走向犯罪之路,也有一些学生受到蒙骗,要么是一些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这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障碍的引导策略
2.1坚持以学生作为核心的管理原则高校是为人类传播知识的场所和阵地,不但是创新、知识的渊源,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神圣殿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务必以学生作为核心。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体的学生也是管理的中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务必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坚持服务学生、理解学生、依靠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体现学生的参与管理主体性,创设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高校应当转变之前的裁判式、保姆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为自我教育、启发、引导的管理方式,让大学生增强民主参与观念、自主观念、独立观念等。总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务必以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尽可能地激发广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2.2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做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咨询中心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实时地预防、发现、矫正学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心理咨询中心应当创建关于学生的心理档案,且注重定期地进行完善。在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需要测试和调查他们的心理,在学生心理档案中计入获得的数据。确保可以收集到所有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这一系列数据的功能,以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并且,还需要通过门诊咨询的方式将心理服务提供给学生。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在优良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中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更加健康的成长。2.3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注重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有效引导。其中,需要注重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进而有效地体现高校局域网的功能,以使高校局域网变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关键平台。高校可以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信息等借助网络进行发布,从而体现信息网络的积极功能,确保科学地应用网络。并且,还应当在高校创建和完善网络管理机制,从而大大地优化管理的技术方式,确保网络变成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平台或者是课堂。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高校的辅导员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持续地创新管理模式,根据生涯规划的教学思想,并且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地修正和评估自身的管理工作模式,持续地优化与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作为核心的管理原则、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以及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韦志奋.从“五个务必”探讨高校一校多区学生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J].凯里学院学报,2016(02).
[2]杜大鹏.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6(16).
[3]张建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9).
作者:陈思蒙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和出路
摘要:高等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向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在讲解相关课程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进而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整体质量偏低,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指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路,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发挥主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挑战;困境;出路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其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基地,因而高校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当然,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加以管理,对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可是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因而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高校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为了认真观察落实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予以了高度重视,希望通过对学生的管理,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得学生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等有了显著提升,所以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期间,高校为了确保素质教育能够落实,应当顺应教育体制的需求,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管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对学生管理工作有充分的认知。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讲,其是系统性与复杂性的工程,管理任务较多,所以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期间,要制定具有多元化的管理目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等诸多方面都纳入到管理工作范围内,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并且行为更加符合规范,实现对其思想道德情操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避免学生具有张扬、追求物质等个性与心理。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能力,而且要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进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素质都得到明显提升。总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质量,高效的对复杂和庞大的学生管理任务进行规划,不要盲目的开展管理工作,需要树立明确和科学的管理目标,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
(一)面对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并且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所改变,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确保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与热爱祖国的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然而,面对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导致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期间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全新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大学生的内在因素有很大的变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文化与经济交流更加频繁,所以高校在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期间,工作开展的环境也处于开放状态,受到国内外思想的冲击,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挑战与困境。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与经济等诸多方面在发展期间,存在着诸多冲突与矛盾,造成高校部分学生具有享乐思想与拜金主义,有些大学生受到腐朽的思想侵袭,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极思想。目前,在价值和思想观念等更加多元化的条件下,集体主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岗敬业等精神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另外,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有所拓宽,但信息具有复杂性,加大了的大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难度,对于一些错误思想而言,其将网络作为载体,在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影响下,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而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二)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理论支撑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大了对各项工作的力度,学生管理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期间,采取传统管理方法,导致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期间,由于缺少理论支撑,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随意性,管理工作难以有效拓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未能有所保障。(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不完善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期间,需要专业化学生管理队伍的支持,只有学生管理队伍更加专业化,才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由于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不完善,管理工作人员非专业化,未能掌握丰富的学生管理方法,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结构不健全,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没有满足当代新形势的基本要求,限制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的良好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体系下进行,从而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但是,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体系不够健全,在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体系设计方面,存在着体系不系统、不规范的现象。同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对管理工作没有科学的认知,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足,从而限制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观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了促进学生对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学生在接受管理时产生排斥感,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期间,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继而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需要加大人本教育力度,在实际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与方案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角度加以考虑,在管理学生时,还有充分的关心学生,继而发挥以人为本的作用,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利依据。(二)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体系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期间,为了有效解决管理工作时面临的困境,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体系,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科学化和专业化。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而言,指的是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和宗旨,在根据所制定的管理目标和战略规划等,再结合行业标准,对学生成长特点与规律等进行合理设计,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情感等方面有显著提升。此外,所构建的学生管理体系必须保证拥有规范化与系统化等特征,并具有个性化与层次化等特点,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其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当保证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在建立学生管理体系时,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与年级以及学生的差异化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管理工作与教育的内容加以调整,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具有“因材施教”的特点,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确保高校在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时,能够取得实效。(三)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化当前,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因而降低了学生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追究其原因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职业化。同时,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导致部分高校未能将学生管理工作予以职业化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为了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有所提高,一定要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职业标准,制定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职业制度,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管理人员认真落实其职责,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明晰学生管理工作的义务和权利等。此外,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聘任程序和相关要求予以明确,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与晋升等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进而转变对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观念,确保工作人员能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终生从事的事业。(四)构建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为了促进管理工作质量有显著提升,应当将构建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作为主要目标,从而为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有利保证。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期间,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是从各个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出的,因而存在着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是心理学、管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亟需优化和完善,高校应当对构建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作为专业目标,加大对专业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管理工作实施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高校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管理时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必须对管理理念和方法等进行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思想与道德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作者:罗歆歆 陈弘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第三篇:项目品牌化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通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工作内容更加繁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地调整转变工作思路,搭建新的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吉林师范大学在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化的基础上,挖掘优势,凝练特色,提出“项目品牌化”理念,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项目;品牌;高校学生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明确指出了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其中第四条这样表述: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4G通信网络的广泛普及,各种社交软件的日益流行,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管理服务手段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数据爆炸、信息不对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结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各项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条件,结合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环境发展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立足现实,寻求突破,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并及时调整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在以往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地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事务纷繁复杂,缺乏提纲挈领主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学生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都紧密围绕这一中心组织开展各项工作。这样的工作格局决定了学生管理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同时又要面向学校与学生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这样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广泛繁杂,可以说从入学到就业,从寝室到班级,从学习到生活,覆盖整个学生的全部四年大学生涯,千条线一根针,工作任务最后都落实到基层辅导员的身上。对于辅导员而言,每天都淹没在纷繁的日常事务工作中,枝叶缠绕,分身乏术,只能每日伏案处理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整体思路很难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由于辅导员没有学习和思考,所以就很难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脉络,导致工作缺乏创新意识。这些特点尤其对于新参加工作的辅导员,可以说无所适从,很难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工作思路。(二)资源配比不足,亟待整合提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具体在各个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配比都要高于1:200的要求。这么大量的人数配比就决定了辅导员除日常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外,还需负责各项季节性或临时性工作,负荷超额,人员缺乏,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人力资源配比不足的问题。另外在经费方面,按照学校规定,各个基层学院的学生活动经费大体按照学院学生总体人数划拨,数额有限,这样很多学院尤其是学生基数比较少的学院,其获批的活动经费额度与实际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资金相比,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存在学生活动资金配比不足问题。人力不足、资金匮乏,这些都导致学生工作开展无法深入进行,有些工作开展只能点到为止,敷衍了事,不能向纵深开展,起不到深远和长效的目的,未能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三)人员交迭频繁,传承积淀不足学生工作因为工作性质,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所以实行轮岗制。这样的制度体系导致辅导员工作的流动性较强,往往三到五年就会因换届、提职或转岗等因素发生院系和岗位变动。这种变动一方面有利于工作的交流互动,积极性的调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在变动前积累下来的一些优良的工作设想和思路,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总结的适合本学院学生的工作做法,都有可能因新任负责人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的改变而被束之高阁、无法继续开展,转而结合新思路开启新一轮的学生工作布局。这样的工作流动一方面能够帮助辅导员克服工作倦怠,注入全新思路,但也因之导致了已有的特色工作无法传承,精神内涵无法凝练,文化底蕴无法积淀等问题的出现。(四)第一第二课堂脱节,管理方式亟待创新高校学生有两大课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而第二课堂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一课堂由专业教师负责,第二课堂由辅导员负责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是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强有力载体和平台,如果利用合理,会很好地补充第一课堂,与其形成双向互动,发挥1+1>2的综合效应。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统筹规划,第二课堂往往与第一课堂脱节,专业知识与实践锻炼不同步,出现了学生活动以娱乐为目的开展的多,而与学术、专业结合的活动少的突出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有序规划第二课堂方案,使得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切实增强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就成为所有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项目品牌化”的特点与优势
本着结合环境变迁和对象转变创新载体的工作思路,吉林师范大学学工部积极推进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品牌化”。“项目品牌化”具体是指在全校的总体策划下,各基层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整合利用全院资源,发动全体师生参与,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有监督、有反馈,结合专业特色,具有较好社会影响,突显学生工作特色的活动。学生工作项目品牌化,要求活动特色突出,活动成果显著,项目本身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价值,有利于专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科学。“项目品牌化”的适时提出和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不足和漏洞,以全新的形态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和效率。(一)凝练项目新品牌,开拓工作新思路学生工作项目化,引进了管理科学中“项目化管理”理论,搭建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平台。项目化管理是所有管理中繁复、精微的管理。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战性,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复合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多种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学生工作项目化,有利于辅导员把握学院学生工作的主线开展各项活动,实现“工作有抓手,投入有热情,成果有预期,科研有方向”的四有局面,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二)提高资源科学配比,增强学生工作实效以学院学生工作项目品牌活动为建设中心,学校积极协调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资源,从各个角度给予有重点的倾斜与保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保障品牌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增加学院知名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扩大社会影响,营造积极良好的学生工作长效机制;辅导员可以借助所参与的“品牌项目”这一教育管理平台,积极思考,不断学习,依托实践,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跳脱事务性工作的羁绊,主动探索科学管理新途径,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依托品牌活动载体,使得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学生教师多方受益,一举多得。(三)引入管理科学,利于品牌传承项目品牌化,需要各个学院依托已有的学生工作基础和特色进行前期调研、可行性研讨、撰写项目申报书、制定项目品牌化推进方案、建立项目监管制度、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等工作。这些工作环节的完整运作确保整体工作有计划、有监管、有考评。而建立在完善制度保障下的品牌项目的有序实施,有利于建立学生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避免了工作中的无谓断层,可以很好地规避学生管理工作中因为人员的变动调整而产生的工作波动。可以说,品牌活动的开展实施确保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使工作更具有传承性,更便于培育专业特色文化,传承专业人文精髓。(四)教学与管理联动,理论与实践互补项目品牌的选取,必须将各专业学科特点与学生工作相结合,这就能够确保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和谐联动,良性运转。“项目品牌”运行中按照要求会专门聘请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提供有质量的建议意见。在品牌活动实际开展中,理论知识可以有效运用到实践活动,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又反过来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思考、探索和挖掘,继而建立一个和谐有序、良性循环的合理局面,双向促动作用明显。同时,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利于优秀团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项目品牌化”阶段实践成果
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于2014年提出项目品牌化的具体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和支持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发挥创新思维,挖掘、策划、实施和打造各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品牌,实现“一院一品”的全面覆盖,充分发挥品牌工作示范带动功能,提高学校学生工作整体水平。从2014年开始,项目品牌化在全校范围分批次逐层推进,不断进行调整完善,确保品牌项目的质量和层次。学校经过多轮次的层层遴选,累计共分四个批次遴选出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19项,学校从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并给予专项扶持基金。已经获批的各个项目如国学朗声经典、史苑论谈、放歌公益、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时事热点面对面、创意雅居、勇往职前——校园应聘实战等,一经实施就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参与热潮,活动反响强烈,学生参与热情高,开展效果好,很好地达到了项目品牌化的预期效果。2014—2016年,在短短的两年里,经过学校的全力推进和各个基层学院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策划,已经确立的各项品牌累计共举办品牌项目活动80余次,参与人数近千人,累计被新闻媒体报导40余次,围绕品牌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理论实践互动,在校内外引起极大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学生工作水平,为学生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与好评。学生工作项目品牌化是一项管理教育载体的创新尝试,活动从策划到实施,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意义,是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也是对学生管理工作思考凝练的全新成果。这样的一项工程从设想到实现,需要学生处的总体策划以及各个基层学院的多方联动,在前期提炼、建设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改进,不断地引进新的思路和策略,改进方式和方法,力争将其建设成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载体。由于从确立至今只有两年的时间,可以说我校的学生工作项目品牌化不可避免地还有许多不够成熟和急需完善之处,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一互动载体科学有效,便于实施,优势明显,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是适应高校学生工作进一步发展变化要求的,具有前沿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诸俊,廖运雯.高校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2]穆闯录,胡颖.高校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浅析[J].大学教育,2015.
[3]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孙启隆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第四篇:善恶相对性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新启示
【摘要】善恶的问题历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至此也还是没能争出个所以然的结论来。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善恶具有相对性,在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地域里,善恶的界定是不同的,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善恶是可以转化的。新时期在新兴媒介和便捷的交通工具等的冲击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具体工作的需要,亟待在认清形势的情况下,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从业队伍的组建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以适应新的需要。
【关键词】善;恶;高校;学生管理
一、善恶之辩
根据王海明教授编写的《伦理学原理》书中提到,“所谓善,也就是一切符合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的伦理行为,因而也就是‘增进社会、他人和自己以及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利益’的伦理行为,简言之,亦即利他(它)与利己的伦理行为:‘善’、‘符合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的伦理行为’和‘利他(它)与利己’三者是同一概念。反之,所谓恶,则是一切违背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的伦理行为,因而也就是‘减少社会、他人和自己以及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利益’的伦理行为,说到底,亦即害他(它)与害己的伦理行为:‘恶’、‘违背道德目的或道德终极标准的伦理行为’和‘害他(它)与害己’三者是同一概念。”[1]而当我们提到善恶,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孟子云:“人之初,性本善。[2]”荀子又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关于人性善恶,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争论不休,最终还是没能争出个所以然来。这也说明人们普遍认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是分明的,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善恶的界限很多时候是难辨难分的,善有时可以转化为恶,同时恶行有时也可以说是善行。关键要看所处的环境和时间段的问题,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善行的恶结果我们常听到人们抱怨好心办坏事,笔者认为这就是善行的恶结果。当事人的出发点是善,而且通过逻辑推理也应该是善的结果,但是这个善在不同的境遇里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结果也就完全不同,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在南非的沙漠中有一种动物叫沙龙兔。他们是通过群体的团结与合作,让兔群能够在沙漠这样大的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并且繁衍后代而不是被干死。通常情况下,沙漠每年或者甚至每两年才能下一次像样的雨,这样的时机对于任何生活在此环境中的生物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因此每次一到下雨,成年了的沙龙兔都会不吃不喝的四处找水源,有时甚至不惜跑上几十里,直至最终找到水源,正是因为它们这种为了整个族群的存活而不辞辛劳的执着努力,故它们每次出寻都能把好消息带回。它们在找到水源后返回时,往往是连自己的洞也不进,就又风尘仆仆的带着整个兔群去取水。显然沙漠中的雨水是非常宝贵的,有时它会迅速的在一天内蒸发掉,而这样的水源又是沙龙兔在一两年内惟一的补水机会。因此,为争取时间和最大可能的补充水,平日难得一见的沙龙兔,也会在这只首领兔的带领下,跑上数里甚至是几十里去喝水。而那只最新发现水源的成年沙龙兔首领,通常情况下都会在达到目的地后,因为过度劳累而死去。贪婪的人类发现了沙龙兔的这一特性,便充分利用其族群的这一特性,在沙龙兔生活可能的寻找水源之地设制假水源,当大批疲惫的沙龙兔到达目的地后,却发现事实上那里根本没有水可喝,等待它们的确是渴死在沙地上,或者甚至是设点投毒。最后,这些贪婪的捕猎者便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些沙龙兔装入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口袋中。对于上文所述的沙龙兔而言,其群体的团结互助性本来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族群更好的存活下来,但是一经人类的介入,他们固有的善就变成了另类的恶,变成了灭门的祸根。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善行在某些时候也是恶行的另一个方面。此外,我们常说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话,但小偷却往往利用这一善来对付纯洁的小朋友,对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说好孩子是要诚实,不能骗人,进而就轻而易举的从小朋友那获取到了他们盗窃行动的绝好信息或时机,这也便是利用孩子的单纯善良表现出来的善行来对付孩子的亲戚朋友、孩子的家人,或者甚至是孩子们自己。这就是善行所表现出来的恶果的一面。所以我们从以上来看,善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是绝对的善,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它可能转化为恶。(二)恶的善性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要成为人上人就要吃苦,而且还从哲学的角度高度概括了,这苦作为恶有时可以成为一种“必要恶”,比如我们作为学生在严寒的冬天,相比温暖的被窝,外面的寒风寒冷刺骨难忍,但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能考出好成绩,学生们往往是选择早起,逆寒而行,起来读书习字,为了是达到更大的善——最后能金榜题名成为真正的人上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必要恶”,是为了达到更大的善。当然也许你会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金榜题名,但是想要金榜题名多数人还是必须过这一关。此外,我们生病了都得求救于医生,医生往往对待病人,不是打针就是开了一大包的药,吃得我们有气无力的,而且给的药还要么很臭要么很苦,对于病人来说不能不叫作是一种折磨。有的甚至有很强烈的副作用,比如用于治疗肾炎的药物中就有一种叫雷公藤的西药,这种药物毒性非常强,对人类的肝脏有致命的损坏作用。但是,为了给病人治疗肾病,医生不得不开雷公藤这类药物,所以在此的同时又要给病人开护肝类的药物。这种砸锅再补锅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恶的行为,但是这种治病方案却又对于病情的好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人通过吃雷公藤虽然伤害了肝,但是对于保存生命,并作为最终愈肾病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这种吃药从某种程度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必要的恶”,是为了达到更大的善,所以应该将其归入善的方面。很明显就恶自身而言也不是完全就是真正的恶,他在某种角度看来也可以是善,关键是针对什么人和什么目的。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时期的管理工作挑战性增强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出现了00后大学生,他们与80后学生的思想层次和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络信息从电脑时代走向便捷的手机(口袋模式)时代,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络通过“度娘”、“搜狗”、“爱问”、“雅虎全能”等收索引擎获得各类想知道的知识或各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对传统以学校教师为权威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学生甚至会认为教师是为了管理需要,对自己开展各种形式的洗脑活动,进而抵触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甚至有些学生迷恋网络信息,以至于不分好坏全盘接受,最终让腐朽有害的网络信息毒害了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家长们总担心自己的孩子饿着或冻着,零花钱也一加再加,加之便捷的高速交通工具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学生几乎可以在一个周末通过高铁穿梭于好几座城市采购自己喜欢的各类美食、靓装,而这些活动学生往往会采取各种掩蔽措施,在家长不知情、学校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展的,这无疑又是时代特色的高校管理工作的又一强有力冲击。(二)高校管理队伍成员与被管理对象素质参差不齐就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学生管理大多是校党委领导下,学工处(部)统一部署下的基层辅导员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近年来高校招生“一扩再扩”,高校的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基层工作者的编制却“一缩再缩”。扩招后的结果是学生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必然面临“繁乱、复杂、棘手”的各类学生事务,这无疑需要消耗他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无法做到真正的将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精细化。此外,在辅导员“待遇偏低”与“发展前景堪忧”的情况下,很多辅导员都把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之职当做是权宜之计,在机会来了之后都会选择改行或者换岗,这无疑将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就会直接聘请一些本校的毕业生留校任辅导员,采用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模式,虽说这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兄师姐们激情洋溢,信心满满,但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总是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有些辅导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抵触学校的正常管理工作。(三)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办法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人才辈出。在高校,大多是校院两级同步管理,二级院系单位多,难免政出多门,处理同样问题的办法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却可能大相径庭,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多样化,这便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甚至在具体的案例中有些基层具体的管理者——辅导员们都会觉得不知所措,所以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和陈旧的管理理念,亟待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改革。此外,在管理方法上,大多数高校依然采用金字塔式的层层下达式的系统管理模式。这种命令下达与结果向上汇报式的简单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同时,这种管理方法也忽视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培养。
三、由善恶相对性引发的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
既然善恶具有相对性,故善恶的评判标准需要在不同的境遇里,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所以我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处理问题学生或者学生问题时就要有个全局的观念,既需要站在哲学思辨的角度来探讨善恶标准,更要站在时代环境的角度来论证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搞一刀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一)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强化科学的管理办法当前全国范围内,强调依法治国,同样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切实强化统一的运用法律,各类规范和规章制度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考虑到善恶的相对性问题上,这类高校学生管理类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更多的是要体现以生为本上,一切出发点都应当落在是否有利于教育和培养学生上,是否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上,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从法理逻辑和文字行文的完美角度上。此外,应增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或者说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尽可能的减少个人因素中,尤其是各类无章可循的临时性的应急性规章,管理办法,乃至各类通知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最终形成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高校管理体制和方法。(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管子•权修》中所谓的:“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高校开展的教书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高校应该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强化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首先,应该强化辅导员管理岗位的重要性,加大投入,通过教育培训,扩大职业可预想的前景,提升一线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形成岗位招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其次,努力打造一支人格魅力强大,能在学生中积极传递正能量的辅导员队伍。(三)强化科学的管理手段上从善恶的相对性出发,站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科学化的角度上,应该做到:1.工作讲究针对性。比如,在面对违法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问题,对其实施的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善,而不再就是纯粹的恶。而对于大多学生问题或者问题学生,大的方向就是学生不是敌对的,也不是违法犯罪分子,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更多的是应该开展思想教育,只要教育的出发点是正义的、是有利于学生们能力发展的,都是应该的,也即善的。2.工作重点讲究时效性。在不同时间段上善恶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在有阶级存在的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总是必要的,是社会进步的善,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已经消灭了阶级,在这样的社会里,虽然还存在贫富阶级,但是这是过度到大富,整体富裕的必经阶段,就不能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了,否则本来善的东西就会演变到了恶。对于高校管理学生的工作亦是如此,更多的是讲究时效性,很多时候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都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很多问题也是此一时彼一时,高校管理学生工作需要的更多的是及时有效的处理好时下的问题。3.工作的重点还应该强调团结。在根据不同文化传统,形成的不同地域,在这些不同的地域里,善恶的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可能在这个地域里是善的行为,但是在另一个地域里却是极大的恶。同样,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出发点出发,得出的结论就会完全不同,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的管理者们还应该本着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传递正能量的角度,艺术性的处理好各类棘手问题。
结语
总之,我们在评判善恶问题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以及文化地域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评价,而不是统一的得出结论。同样,在管理学生的工作岗位上,因为工作性质是做人的工作,面对的必将是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清工作对象的属性,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组件一支愿付出、有爱心、素质高的管理队伍,抓好工作的时效性,站在有利于团结集体、有利于传递正能量的角度,相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3版.
[2]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荀子[M].段雪莲,陈玉潇译.北京联合出版社,第1版,2015年7月1日.
[3]荀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荀子[M].徐艳华译.北京联合出版社,第1版,2015年7月1日.
作者:符耀 吴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