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生命科学的状况研究

1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投入概览

有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经费87%来自科研项目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数的27%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同时高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任务,承担了78%的基金自由申请项目,1/4的973项目,1/3的863项目。可以看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在申请国家基金项目获取科研经费方面既有优势,也是团队获得科研投入的重要渠道。所以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取的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投入现状。表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1999~2009年间获得的国家基金项目数和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简表。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5人没有相关记录。数据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在竞争国家基金方面优势明显,代表团队的个人在获取科研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差异显著。张启发获批准18项,经费总额为1696万元人民币;陈赛娟获批准11项,经费总额为1276万;张天真和华子春均获批准7项,经费总额分别为264万和249万;朱玉贤和郑平各获批准5项,经费总额分别为979万和116万;叶新山和孙凤艳获批准2项,经费总额为145万和65万;钟建江获批准1项,经费总额为20万。张启发、陈赛娟、朱玉贤所获资助比较多,同时他们所在的团队也是综合科研水平最高的。虽然单凭申请国家基金来评判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也许太过偏颇,但是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国家级别的各种资金项目,对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发展和壮大意义非凡。因为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实验室科研经费2/3以上来自社会竞争性项目渠道,主导方不是国家而是社会。实验室主任作为团队的领导就必须竭力争取科研资源,合理与否姑且搁置不议,这是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导的开展科研的首要基础。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30~100人规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的土建经费大约400~1000万元,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大约50~60万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室的要求,所以多数重点实验室会从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中扣取适当比例作为仪器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缺乏稳定性,这与重点实验室需要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是矛盾的。而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则几乎百分之百的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正因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转费用要用项目经费来补贴,在项目经费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削弱了对中长期基础研究的关注,研究方向贯彻“短、平、快”原则,缺乏原始性创新。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概况

按照中国现行管理方式,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科研水平是团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仍然选取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我们调查研究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科研水平的参考对象。

2.1生命科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本科研状况

表2以Webofscience的数据库为例,以作者为第一检索词,以作者所属机构作为第二步的筛选检索词,查找了1999~2009年间他们的论文产出情况。14人十年间总共发表604篇论文,人均论文43篇,年均发表论文4.3篇,其中8人高于平均水平,604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6223次,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是10.3次,其中六人的文章平均被引频次超过平均数。尤其张启发2002年的某篇文章被引频次高达361次,陈赛娟有四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100次,而且如果考虑2009年近期论文的引用高峰尚未来临,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可能都比现在的计算结果更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11.67万篇,占世界总量的9.8%。论文共被引用340万次,居世界第九。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2次,较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4.6次又有提升。而国际科技论文的世界平均每篇被引用10.06次。有8个国家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引进“表现不俗论文”概念,即其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9.23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6万篇,占论文总数的11.5%,80%由高校贡献,近19%产自研究院所。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生物学科首次进入这个表现不俗行列。这也许验证了李克特(HeinrichRickert)和马克思·韦伯(MaxWebers)所极力说明的科学活动的价值关联现象,即科学家们通常总是选择哪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生命学科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功不可没,实验室主任所在团队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接近或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虽然与世界知名国家实验室相比较,差距尚远,但发展态势和赶超速度令人振奋。

2.2我国生命科学科研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相比,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有限,原创性研究不够,获得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在持续不断培养科研人才,引领科研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例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CL),先后有25人荣获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左右。又如,英国国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Crick和Watso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Perutz和Kendrew等人发现了血红蛋白结构,并分别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和化学奖,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十多人相继荣获了诺贝尔奖的殊荣。表3可以帮助我们具体感知这种差距。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门类,都是我们原先就有基础,后来一直奋力追赶的,比如植物与动物学。其中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是发展历史最短的,但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门领域,与国际的差距也最大。这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二十多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为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本土科研领军人物的摇篮。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命科学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科研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毕竟我们在投入、规模和发展历程上无法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放眼未来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从《S》《N》看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竞争力

由表四可知:1988~2004年间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15个,仅占当时正在运行的1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实验室(筹)总数的9.5%;在《Science》和《Nature》两种刊物上都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只有3家,占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9%。从学科分布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居相对优势(7个),占总数(12个)的58.3%这些成果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质量还未跻身于一流,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意义的高质量论文较少。虽然不能简单以能否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论文作为标准,两大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专业的成果更适合发表,而有些专业成果或许并非因为水准不够,而是学科特性决定的。但是纵观生命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著名专业期刊和杂志如:Cell、AnnualReviewofCellBiology、NatureGenetics、ImmunologyToday、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都极少见到中国科学家发表文章。这些基础数据表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不平衡,基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科研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尚未取得令科技界震动、使我国民族精神振奋或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重大科研成果。

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流创新型科研团体的形成需要人、财、物各种条件的积累,但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人的要素都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环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科学研究中领军人物的水平对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就不乏师生几代人纷纷获奖的例子。反观中国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现状就是:普遍存在缺少年轻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大师级科技帅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群体的有关状况就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人才现状和培养特点。

3.1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学习背景

表5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学习背景基本国际化。通过赴西方科技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以及合作研究,不仅实现知识技能的原始积累,同时接受先进科研管理经验和最新研究动态的渲染和陶冶,学习交流建立的学术交流网络成为日后开展团队跨国科研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新一代科研团体领军人物在发展初期寻求以国际的视野和眼界来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形成追踪学术研究前沿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以谦逊、开放的姿态来充实自己、努力创新,这是中国科技人才培养令人乐观的态势。但与国外一流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选聘和培养相比,“含金量”还有待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国家实验室主任的学术背景要求十分苛刻。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斯坦福直线粒子加速器中心历任和现任共计20位实验室主任都具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这些实验室主任大多是荣誉等身,其中有“原子弹之父”,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大多有着多年的游学经历,取得了该领域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并有多年该领域不同单位的领导工作经历[9]81~91。

3.2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年龄结构

已有的研究表明,科研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区域内,其峰值约为37岁[13]。例如,2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成果研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44%,45岁以下的占77%[14]。这说明,处于最佳年龄区域的科学家做出重大科研贡献的可能性最大,拥有一流的人才是创造一流成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情况来讲,14人中仅有1位领军人物的年龄处于最佳区间,大多数人处于45~60岁这个区间,60岁以上有3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科研领军人物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但是在中国,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管理,论资排辈的习惯力量一直比较顽固,很多正当年轻,创造力鼎盛的年轻科研人才囿于社会惯性力量往往错失良机。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国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及结构分布发现:科研领军人物队伍的年龄构成还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因为这些领军人物未来的发展目标可能就是当选两院院士,他们中张启发、陈赛娟、杨胜利已经当选两院院士,其他人也是两院院士潜在的有力竞争者。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07人,平均年龄为72.3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701人,平均年龄为70.89岁[9,51]。从纵向发展趋势看,科研人才的年龄结构完善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3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命和考核状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但在任用上行政命令的比重较大。在管理和人员编制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而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行真正的主任负责制。在主任的聘用由主管部门和托管机构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聘,任期则由法律和业绩决定。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主任历任和现任的经历来看,他们普遍是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科技界名流,在学术领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具有科研工作领导经历。在研究经费使用和资助项目上,国家实验室主任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有权用总经费的5%~10%的机动经费以支持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除从主管部门获取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外,实验时还可承接其他政府机构的任务,接受项目经费,也可与企业合作研究[12,42~48]。但我国对于实验室主任的培养、任命、考核,还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遴选和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人才以及领军人物,有许多体制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4小结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实践载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重大创新成果的摇篮,也为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研帅才提供了条件保障。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提供若干参考建议:(1)中国科研的“国家队”虽占据较好科研平台,在获取科研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科研投入总量短缺的局面。且科研资源在科研团体之间分布不均衡,内在差距明显。(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在科研创新水平方面确实做到引领科技潮流,达到国内最强,但与世界顶尖水平还相距甚远,尚待奋力追赶。(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领军人才的培养在年龄结构、学术背景等方面都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这是非常必要,但实际运用中尚有许多细节有待完善。

作者:汪士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生命科学的状况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33250.html

    相关专题:文化整合的例子 新农村


    上一篇:迁移思维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障碍与出路(4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