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文化创意背景下历史街区变迁研究

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尤其是历史街区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同时基于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也愈演愈热。单纯的博物馆式的保护,使得历史街区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代代根植于地方的文脉无法得到延续。“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公众渴望“参与”、“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发展似乎为现有问题提供了一丝生机。

1文化创意产业综述

1.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的经济部门”。英国、新西兰、加拿大、芬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蒙特利尔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意产业做出的如下解释,“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纵观这些概念,创意产业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服务两个方面,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1.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改造

北京的南锣鼓巷和798艺术工厂、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的新天地,均是我国基于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案例。南锣鼓巷基于老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将老北京的民俗、工艺、生活方式作为创意素材,将其形象定位为“大都之心、原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宽窄巷子依托于仅存的南方胡同的文化布局,将成都的井肆文化例如茶馆、曲艺、评书与名人、艺术家留下的雅士之风结合,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又不脱离群众保留着原生态的地域文化,成为成都的城市名片;798艺术工厂开我国创意工业园区之先河,将旧厂房的低价租金与创意产业的低成本、低投入、小企业的特点结合,厂房的现代工业建筑元素和大尺度的空间又能孵化出更多的创意产业,掀起我国创意工业园区潮流;上海新天地则充分利用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结合历史街区建筑中西结合的特有魅力,将新天地打造成为城市名片。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续,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入驻前后历史街区的变迁研究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从而寻求一种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共生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昙华林街区现状

自2005年武汉市对昙华林一带进行了重新的保护和利用规划设计。该项设计将整个昙华林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风貌协调区和建设控制区三个保护层次,制定了街区规划道路网,同时对用地的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在一期改造后形成了昙华林路的中西文化街区(中部:从十四中至瑞典教区)、市井文化街区(西部:从瑞典教区至得胜桥),改造后在市井文化街段形成了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街区。

3案例调查

调研对象是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m的路段(图1)。为了更真实地了解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2013年4月,笔者在前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预调研,对街区内的老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同时走访了粮道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整个昙华林街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2013年5月,对街区交通等问题作了全天候的实地观测,对环境空间作了全面勘查。5月9日,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走访相关部门得到大量的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过程中,分别对街区居民,街区从商者以及过往的路人进行调研,对街区居民采用按年龄层次抽样调研,对于从商者和过往的游客均采用随机抽样调研,考虑到各类调研对象的数量和调研的可操作性,居民问卷发放50份,经营者问卷40份,过路者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居民90%,经营者85%,过路者92%。

4调查结果

4.1用地演变

(1)历史文化基因显著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地处城区城墙内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偏南的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在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民国政府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区域并入后统称为昙华林,其街名一直沿用至今(图2)。昔日的昙华林是儒释道三教繁盛之地。街区内有集中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中西建筑华洋杂处比邻而居,同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也展现了武昌旧城原汁原味的风貌特色,其文化积蕴深厚且具有多元性特点(表1)。(2)文化创意产业植入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神产业。昙华林地区改造后,依托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的艺术专业优势和昙华林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积蕴,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入驻该地区。这些产业集聚在昙华林路中段及西段,形成以湖北当代书画、雕塑、陶艺、创意设计、经销展览为一体的文化创意街区(图3)。在调研中我们统计了街区内店面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图4)。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来看,昙华林文化产业的类别比较集中单一,均属于文化传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范畴。调查发现,如果严格的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来说,部分有文化创意和特色的休闲饮品店、餐饮店并不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但是它们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灵感,带来了客源,丰富了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于它们而生成。因此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创意核心层、创意依托层、文脉基底层等三类。创意核心层是指,直接从事创意文化产品的创作与销售工作的店铺,它们是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昙华林街区的创意礼品、手工艺品、艺术工作室均属于创意核心层,占比达到46%,它们是昙华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部分(图5~6),创意依托层是指,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发展起来的相关餐饮、休闲文化配套设施。表现在昙华林的具体业态为休闲饮品店、餐饮等店铺,占比达到54%。由此可见,昙华林的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从产业类型和占比来说,创意核心层仍稍显薄弱。文脉基底层为创意核心层和创意依托层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文脉。一方面,昙华林独特的历史建筑与悠久的地域文脉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场所、氛围与灵感来源;另一方面其历史价值又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与文化创意产业一起,形成“昙华林”的品牌。文脉基底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来源和核心特色,使得昙华林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3)用地结构的演变昙华林历史街区用地演变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图7)。如图7所示在文化创意产业进驻后,昙华林街区的用地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之前的以居住为主发展成为居商结合的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出其用地结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商业用地增加——昙华林街区改造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得到修缮,沿昙华林路两侧的居民大多将修缮后的房屋出租给商户,沿街居住房屋的变为商业门面。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进驻后,昙华林地区的一批新的为解决游客和购物者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增多,尤其显著的是街区内的配套卫生设施增加。③绿化用地增加——昙华林街区改造前,街区内公共绿地较少,改造中拆除了一些建筑,退出场地建设绿地与广场。例如在昙华林路与胭脂路交叉路口有一块较大的公共绿地,位于花园山北侧,是由拆迁民居后改建的。同时在整个街区的改造中,也有部分建筑拆除,退让出街旁绿地。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入驻,街区内的用地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沿街面房屋的一层空间,人流主要交通线的地方逐渐都成为商业用地,并且有逐渐向街区后的住区延伸的趋势。街区内的居住用地逐渐转为商业用地和绿化用地,各类用地比例向更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演进。

4.2交往空间

(1)外来空间主体入侵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和经济价值早已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所认知,在文化创意产业入驻后,多种多样的主体也开始进入街区内部,并改变了街区旧有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而新的空间主体在对空间进行消费的同时也开始影响着空间的生产。

5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昙华林街区改造分析

5.1昙华林街区改造要素分析

(1)营造有活力的交往空间①在规划调整中建议在保持原有的街区肌理的基础之上,整合建筑形体,同时在街巷内重点开辟一些供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空间,补偿街区居民被挤占的交往空间。②规范道路两侧停车,防止路旁停放车辆占据居民宅前的交往空间。(2)梳理层次性的交通结构①加强昙华林历史街区内部道路的交通管理:将昙华林路段调整为限时通行,在人流量较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或者将其设为单向交通,以消除狭窄道路上的对向交通冲突。②充分利用街区外围的停车设施,同时规范道路两侧停车,避免阻挡周边社区的消防出入口以及内部步行路与外部车行路段的交叉口。同时可考虑在非历史风貌区增设停车设施。(3)改善街区的环境质量①加强街区垃圾的管理,集中规划垃圾收购存贮点的位置。建议将临近主街的垃圾站移至街区远端。②适当拆除文化价值低的危旧建筑,增加主要街道的街旁绿化。(4)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①加强社区居委会对街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防范流动人口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和不规范行为。②增加街区安全基础设施的配置,如设置电子眼等以加强街区安全的监控,同时加大宣传提高街区居民的防范意识。

5.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昙华林提升改造

昙华林历史街区通过2005年的改造后,街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但通过调研发现,昙华林街区的创意核心层稍显薄弱,提供的创意产品没有根据昙华林街区的特点和老武汉的历史人文要素进行本土化的提炼和推广;针对年轻群体的“泊来”文化越来越受到推崇,而本土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退。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昙华林提升改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完善动态保护机制计划经济时代,历史街区保护往往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存在着资金匮乏的问题。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街区的互动机制,历史街区成为了孕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土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又能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首先,昙华林街区的历史建筑虽不乏精品,但是如果不注入新的活力,大部分一般性历史建筑将无法得到法规保护,它们将逐渐衰败。其次,昙华林作为历史街区的价值,是其作为反映武昌城百年发展的历史老街,同时承载着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它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演绎,进行新的诠释,才能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延续文化的承载。历史在不断往前推进,今日将成为昨日,将创意产业引入历史街区,实现了历史性建筑的多样化价值,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注入了新的生命,挖掘出昙华林的文化特色,才能让历史街区不再定格于某个历史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久弥新。(2)提炼特色文化创意资源,挖掘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域特色”,打造整个昙华林地区的创意产业品牌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积蕴深厚且具有多元性特点,它承载着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融合了中西方的宗教文化,记录着近现代教育卫生史。这样丰厚的资源本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绝佳前提,但昙华林的文化创意产业所缺失的恰恰是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调研发现,创意产品多是拾人牙慧,看不到当地特色文化,同样的产品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具体来说,首先,充分挖掘出本地文化的特色,并将这种本地特色文化与新的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品牌。在这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人才优势,与当地大学师生进行一些交流。其次,是品牌的推广。政府可以给予相当的倾斜,制作官方宣传片与武汉的城市形象一起推广,建立官方网站,通过借助各种新媒体、新平台进行品牌传播而扩大影响力。发展创意产业的立足点在于文化品牌的塑造,正如好莱坞代表着美国大片、巴黎代表着浪漫时尚之都,文化品牌展示了城市别具特色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昙华林作为承载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特殊地段,是武汉重要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笔者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前提下,主要从用地演变、交往空间、交通结构、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分析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变化,其发展利弊以及相关分析建议可以为其他同类城市提供借鉴。总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的植入的确为昙华林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不仅有力促进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也使其作为武汉城市新名片重焕生机。但同时也存在着商业氛围的过分侵入,造成对原有居民的干扰;对原有建筑场所的破坏性建设;商业利益的诉求抑制了文化创意本身,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并没有很好的结合文脉基底本身进行演绎与再创造等问题。这也是昙华林历史街区下一步需要研讨和改进的地方。在创意产业与历史街区共生发展愈演愈热的今天,有效传承保护当地的建筑、文化特色,使文化创意产业根植于历史街区,也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作者:朱圆玉润 程晓梅 郑加伟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创意背景下历史街区变迁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33201.html

    相关专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商会新闻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教育论文
    下一篇:迁移思维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