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文化管理的内涵与特性
1、早在大学创立之初,文化的力量就已经渗透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中,“以真理为友”的哈佛大学,“求知学习”的剑桥大学,崇尚“自由之风”的斯坦福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普林斯顿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引领着它们在各自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长盛不衰。文化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1982年,美国管理学家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在合著的《企业文化——公司生活的典礼和仪式》中,首次提及“文化管理”一词,书中指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的读者灌输一种新的企业生活规则:文化就是力量。”文化管理理论的出现为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其中“观念人”概念、文化和精神在管理中的作用、柔性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为传统的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模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化管理正好为上述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契机。
2、文化管理的内涵
与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工厂管理实践的科学管理模式不同,文化管理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它克服了前者在管理中的缺陷,以人为中心,把人的价值实现作为最终管理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文化管理的两个基本理论假说是“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假设”。前者以组织文化等理论为基础,把人看作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强调通过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将传统的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的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后者从人性假设的角度来理解,把组织内部的员工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着自我实现价值的“观念人”,而非“经济人”和“社会人”,激发每位员工的创新性、主动性,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管理目的。除此之外,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精神、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要素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与制度管理这种硬性管理方式不同,文化管理作为一种软性管理形式,更加受到组织的欢迎,它渗透到人的价值观内,激发成员内在的动机和自我实现需要,培养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相同,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管理模式也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大学文化管理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大学较之以往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多样,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分工也更加精细,而大学的有效运行仅仅依靠完备的制度、机制和体制是不够的。大学文化管理改变了以往仅仅通过教学科研制度、规范等硬性管理手段约束学校发展的模式,转而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大学统一的价值观,强调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文化因素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以此增强学校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3、大学文化管理的特性
总的来说,大学文化管理具备以下三种特性:首先,大学文化管理突出了人的核心地位。计划经济体系下,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大学开展教育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现在,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正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是学校的主人翁,也是大学文化管理的主体。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仅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只考虑到社会的需求而忽视个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人。所以,在这一观点指引下,大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控制、约束和规范。而文化管理将大学里的个体看成是有着自我实现价值的“观念人”,而非“经济人”和“社会人”,后者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人仅是完成这一目的工具。文化管理使个人发展备受重视,在大学里,如何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主人翁的作用,尊重他们价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的素质,激发他们的潜力,以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其次,大学文化管理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所提出的,刚性管理是在大学管理的科学管理模式下产生的,从理论上将学校里的人都看做是“经济人”和“社会人”,为了满足社会现阶段对人才的需要,通过精细的分工和刚性的组织结构,设置院系和学科专业,制定各种规章管理制度,通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对社会需要人才的培养。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是缺乏人性化、不尊重个人价值的。大学文化管理则是在充分尊重学校全体成员的基础上,通过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各自特有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将这些精神和文化内化到全校成员的心灵深处,培养他们统一的价值观,让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相融合,使其自觉自愿地将学校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大学文化管理往往表现为价值观、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管理艺术等要素。简要概括起来,柔性管理“内在重于外在,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第三,大学文化管理具有本源性和持久性。大学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群体共同创造的,它寄托了学校全体成员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共同的文化信念、理想目标、传统风范和行为规则,将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激励他们。这种文化管理能起到金钱、地位等传统激励方式所不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它能够从人的最本质需求出发,满足成员们的多种需要,同时又能对不合理的需要通过大学精神予以调解。文化的本质是尊重人,以人为中心,所以它能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中,持久地发挥激励作用,也避免了传统激励方法引起的各种组织行为短期化和非集体主义的恶果。另一方面,文化管理在高校这一特殊的文化人群体中,满足了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自尊需要、自觉的民主意识、较强的报偿心理基础,这不但有利于学校工作效能的提高,也使得大学因为有层出不穷的大师的存在,经过长期积淀形成源远流长的特有的组织文化。
二、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管理模式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管理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和途径:
1、我国大学文化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学术自由原则。学术自由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是大学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活动,坚持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这种自由不仅是一种环境氛围,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坚持学术自由原则,就是要排除一切公共权力的干扰,不受任何政治、宗教等外在权威的干涉,大学成员享有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享有发表其研究成果的自由、享有学术交流的自由、享有成立或加入学术社团的自由等。法律、政府和大学自身都要为这种自由的实现提供各种保障。第二,坚持教授治学原则。坚持教授治学是确保学术自由的关键,突出了学术权力在大学里的主导地位。大学教授通过教学育人、研究学问和参与学术决策,实现对学术的追求。通过教授学问传递知识、培养人才,通过学术研究解决问题、探索真理,通过参与决策服务学术、促进发展。坚持教授治学原则,对于治学的主体教授们来说,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对真理的追求,要有真才实学、有治学的水平,要具备学术道德和精神、有治学的担当。对于大学内部管理来说,就是要保障学术权力,完善学术委员会相关制度,要完善教授聘任和考核制度,要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第三,坚持依法治校原则。大学的依法自治为其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提供了保障,为二者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实现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仅仅依靠学校或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赖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赋予学术权力以法律依据,并给予强制力保障。坚持依法自治原则,就是要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排除其他外界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由大学自己管理和决定学校内部的事务。第四,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坚持民主管理,就是要充分发动教授、学生和管理人员,实现全员参与,发挥各类专家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对涉及学校建设发展、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重大事项,广泛收集意见、集体讨论、反复研究、共同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在我国目前大学内部管理中,关键是要改变等级森严的科层制官僚管理模式,逐步弱化大学行政权力主导学术事务的作用,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力各安其位。
2、我国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体系构建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学文化管理体系,首先要做好上层建筑层面的搭建,做好体系的引领工作。要建立健全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学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强制约束力保障各自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保障大学的自主地位、确保学术自由得以实现。要通过制定大学章程,明确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设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西方一流大学的顶层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建立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成员多由政府、社会知名人士及学校有关成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大学规划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建议;其二,建立终身教职制度(tenure)及教师严格的准入制度,从而确保学术自由及大学理想与精神的坚守;其三,建立校长的权力体系,以确保大学校长能够按照其理想、理念推动变革。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发展与壮大都说明了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第二,完善决策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及执行模式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明确大学内部各个组织的权限,要特别突出对学术决策的保障。要在大学内部建立以党委全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为内容的行政决策模式,建立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授聘任委员会为内容的学术决策模式,建立以教代会和信息公开(校务公开)为内容的民主管理监督模式。这些模式应当在大学章程及基本会议制度中予以详细界定,明确决策范围,明确决策程序,明确决策后果。避免以党代政、以政代学,避免权力错位、越位或失位。第三,设立学术标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处在行政权力的主导之下,学术管理模式以行政为主导,大学学术权力受到弱化。大学文化管理模式重在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建立学术基本准则,即坚持学术自由、固守学术道德、设立学术规范。为此,要改变目前大学存在的一些做法,如教师队伍的官场化、教授评审的功利化、科研项目的“快餐”化、学术道德的“市场”化等等。要逐步建立教师严格的准入制,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重点考察其学术潜力及兴趣。要改变目前教授的评审方法。教授评审要经过同行评价,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定要重质而非重量,建立完善教授评审的代表作制度。教授评审委员会委员、聘任委员会委员可由国际、国内同行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以保证评审的学术标准。学校聘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需经过教授评聘委员会通过,校长方可聘任,以保持教授这一学术荣誉的崇高和纯洁。要建立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对学生的学术论文建立与导师相关联的淘汰制,以此杜绝学术抄袭和造假。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撤并及培养方案的制定等,要设立相关的专业标准,保障学术质量。第四,美化空间格局。精神可以触摸,“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美化校园空间格局对提升高校的外部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美化大学的空间格局,将大学的精神与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去,通过大学景观规划、通过不同场所和单品的设计,体现大学文化,彰显学校特色。牛津大学的40所学院不仅构成了一所大学,更是一座城市,古老的建筑书写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剑桥大学30个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700高寿,30个书院、30种风格、30种情调。这种“浸文化”使建筑空间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育人理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的规划也是一个成功案例,仿秦汉建筑风格的校园建筑,南山书院、子午书院等书院的设立,正是体现了该校进行“书院—学院(学科)制”改革,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粹,借鉴和汲取西方现代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建大风格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三、结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是所有大学成员凝聚在一起的向心力。提升大学管理的文化维度,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作者:刘子实 余洁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相关专题: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篇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