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刍议农业教育发展变迁

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阶段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922年“壬戌学制”实施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期间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基本创立。1922年“壬戌学制”从原来全面效仿日本转到学习借鉴美欧的先进做法,以美国为模板确立了“六、三、三、四”的学制体系,与我们现行教育制度的年限相同,尽管我国中途有过多次调整。新学制提出了七项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4]。从1922年新学制实施以后,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高等农业教育与全国教育形势一样,在这一阶段内,从全面效仿日本转到学习借鉴美欧的先进做法,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得到了较大发展。据当时资料显示,1927年,全国有大学农科和专门农业学校24所,到1937年增加到39所[5]。1930年前后,全国有名的大学农学院有北京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等。1935年中山大学率先开始招收农科研究生,1936年金陵大学农科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数量是48所,其中独立高等农业学校18所,综合大学农学院30所[6]。第二阶段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文革”结束。由于受8年抗战和3年内战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期,教育任务主要是接管旧学校。1952年,我国决定学习前苏联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在教育领域,进行全国高校大规模院系调整,把设在综合大学的农、林学院(系),按地区组成独立的农林院校,同时新组建了一批农、林、牧、水产、农机化院校。

当时是为了尽快培养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从1953年起,国家根据前苏联的经验进行了教育改革,改学分制为学年、学时制,设置教研组,翻译前苏联教材。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培养了一批农业建设人才,基本适应了当时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但也存在结合我国实际不够,造成学科单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办学模式不灵活,学生知识面窄,教育、科研、农业推广三者分离等情况。1958—1960年,因宏观失控,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急剧膨胀。1960年,高等农业院校数发展到171所,是1957年32所的5.3倍[7]。学校大幅增加,超过了国家的承受能力,加上片面强调劳动,忽视理论教学,造成教学质量下滑。1961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高教六十条”,旨在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到1965年,全国高等农业学校保留45所,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文革”期间,大批农业高校被强行搬迁、撤销、合并,对农业教育影响极为严重。第三阶段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时期,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首先是把“文革”中搬、撤、并、分的学校,或恢复原址办学,或选新址重建。农业部和教育部先后确定18所农业高校为农业部部属院校。1995年以后,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导下,进行布局调整,到2000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教育部直属4所,同综合大学或其它学校合并的有12所,其他划归地方管理,将条块分割的机制转变为条块有机结合的机制。这样,既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办学积极性,促进了结构布局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又扩大了办学规模。到2010年,全国农林院校的数量基本稳定在50所左右的规模,高等农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442667人(表1)。

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变迁的几点启示

纵观中国高等农业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变迁,从创立之初效仿日本,转而参照美欧,全面学习前苏联,到再而学习借鉴欧美并结合我国实际,基本形成目前布局结构合理、办学层次丰富、规模逐步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高等教育新体系,让我们从中获取了诸多启示。

(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政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建国前,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规模小,发展速度慢,每年几百人到几千人的毕业生规模,对一个农业大国的农业发展来说发挥的作用有限。1949年以后,“文革”以前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使这30年发展极其曲折。1978年以后,特别是1980年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变革,高等农业教育规模稳步发展。总之,农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过快追求速度发展和过大追求规模都是不可取的。它们之间的发展是互动的,教育适度超前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但过分超前也会受到教育与经济规律的制约。

(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100多年发展变迁史告诉我们,中国农业高等教育要更加广泛地与外界交流与合作,借鉴众多国家之长,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时,要能尽快本土化,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高等农业教育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外,由于农业生命科学的特殊性,还具有一些特殊规律。所以要遵循生命科学自然再生产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研内容和教学进度;另外,新时期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带动高等农业教育类型定位、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保持与社会、经济、科技等协调一致,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20世纪30年代,中国初步建立了有国有也有私立,有综合性大学农学院也有单独设立的农学院,有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也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农业教育体系。50年代形成了比较单一的单独设立学院模式,对外交流留学生工作也时断时续。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又重新开始多模式、多层次的改革,形成教育部直属农业高校、重点综合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农业高校、省属农业高校的高等农业教育布局,既充分适应中国农村地域差异、产业结构、种植结构的多样性,又保证了各层次农业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农林高校存在去农业化倾向,与其生源、就业、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息息相关。(四)加强高等农业教育立法工作加强高等农业教育立法是保障农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影响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当农业教育投入得不到保证时,当优质生源得不到保证时,当农科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时,当相关政策得不到落实时,我们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来维护正常的发展权益。

作者:夏志学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刍议农业教育发展变迁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29660.html

    相关专题:河池学院首页 适合长线投资的股票


    上一篇:手绘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仪表放大器电路设计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