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高校民生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校历史教学中民生意识培养的欠缺及其危害

1.传统历史教学中民生内容及其分析的欠缺。在历史本科生民生意识培养问题上,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历史教材中关于民生问题的介绍过于简略。历史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更新取决于历史研究成果的取得,长期以来,中国的史学研究范围被局限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领域,由此局限了高校历史教学内容的拓展。“历史研究的根本作用就是研究人最真实的生活方式”[4]。“生活在最底层的广大民众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日常思维、心理素质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行为方式才是最真实、最丰富、最生动地表现了历史的本相”[5]。但在传统高校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讲授政治制度、生产关系、社会精英人物的思想,却很少从民生视角认识和解释历史,更很少关注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正是因为教材中涉及民生的内容少,教师在讲授时又只关注社会精英的历史,忽视芸芸众生的历史,这是学生对民生问题意识淡薄、重视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对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2.民生意识培养欠缺的危害。民生意识培养的欠缺使高校历史本科教学目的难以完成。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了解和懂得民生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我们的历史本科生直到毕业还仅仅停留在历史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历史故事的讲解,那么就意味着历史本科教学关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民生意识的欠缺使新时代高校历史本科生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奋斗和发展,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中互相攀比,父母竭尽全力,孩子视为理所当然,丝毫不顾及父母挣钱的艰辛和不易,缺乏对社会民生的深入了解,不能很好地把个人的努力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他们不懂得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高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生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以社会史视角分析和评价历史。社会史是一种审视历史的新方法、新视角,它要求学生以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释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整合,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现潜能,使学生不再用单一模式和固化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且社会史视角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了传统史学研究的领域和深度,给出更符合客观实际,也更具有说服力的分析和结论。我们在讲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陈旭麓先生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心理根源: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积淀而成的封建社会社会心理,“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资本主义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6]。如果进一步探究的话,传统一家一户构成的农业社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不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生长的根基吗?这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体制和小农的社会意识的强大内力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使资本主义制度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立足点。教师观念和视角的更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能力的创新,因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析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得来的。比如我们在评价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琦善的时候,传统说法是琦善是卖国贼,那么琦善真的卖国吗?茅海建先生在他的《天朝的崩溃》一书中,以翔实的史料对琦善的家庭出身、教育程度、历任官职、家产数额以及他的心理活动、人性的本质等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琦善“卖国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如果不让琦善来承担战败的责任,把矛头直接指向道光帝,这就触犯了儒家的“礼”,这是士人学子们不会也不愿去做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传统观点,要多角度有理有据地分析。社会史的视角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它引导学生整体的分析历史,还在于它是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对历史的理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我们在讲辛亥革命的时候一贯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诸多因素造成辛亥革命所倡导的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没有真正实行起来,但是我们如果从社会史的视角来观察,辛亥革命以后,整个社会风尚正在发生变化,包括人们的服饰、装扮、礼节、称谓、交通工具、婚姻观念、社会习俗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国民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这些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开展和进行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我们在向学生介绍1898年中东铁路与哈尔滨等近代城市兴起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中东铁路的修筑是沙俄殖民者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是中东铁路的修筑将哈尔滨原本一个分散、自给自足的村屯,开发成一个发达的近代城市,中东铁路的修筑给哈尔滨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的工业文明、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数年内哈尔滨相继开办了制粉、榨油、酿酒、机械、卷烟等近百个工业企业与商业机构,由原来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市肆繁华的大都市,沙俄殖民者在哈尔滨办报传教意图进行文化渗透,但随之而来西方文明也冲进了这一闭塞之地,一批小学、初中、高等及各种职业学校相继建立,促进了哈尔滨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使学子们摒弃了原来经世致用的低水平的传统教育,迈进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科学民主思想的新高度,成为具有近代文明思想的新的知识分子,所以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双重的,既有野蛮的侵略又有文明的渗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辩证思维来看待问题。2.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从民生视角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知识可以灌输,但意识只能渗透。民生意识是一种具有体验性的人文精神,要真正掌握民生道理,具备民生意识,就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空洞的说教解决不了问题。生活是历史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民生问题,体验来自生活中的民生感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切身感受中增强民生意识。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也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具体的民生问题探讨对策,增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增强民生意识,在体验现实中获得自身成长。培养学生民生意识,也要注意贴近学生自身生活,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民生问题,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就和每个学生切身相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大学录取名额尤其是名牌大学录取名额分配地域不平衡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助学金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以实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的问题等。利用这些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关心民生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让学生明白:民生问题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关心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关注民生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化实践活动,比如考察历史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走进养老院、孤儿院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民生的实践中去,民生意识的培养不应在课堂学习中被终止而应在实践中被延续,教学环境也应该从狭窄的课堂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民生现实,参与民生行动。思想认识如果不转化为行动,认识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学生基本具备民生意识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民生行动,在行动中深化认识。比如,我们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民工比较熟悉,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出现并不断壮大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身份与职业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在中国的尴尬地位和处境,也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深入调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而且能够跟上时代脉搏,体现历史教育的时代精神。通过走访调查学生认识到,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们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解决:工资收入较低,劳动保障欠缺;工作环境恶劣,容易造成身体伤害;家庭两地分居,父母赡养困难;留守儿童教育难,进入城市入学难;在城市中受歧视难以真正融入,又不愿意回到家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成员对农民工贡献的承认,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而不是歧视;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通过对农民工问题和对策的调查与思索,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生无小事,民生无处不在,个人也能为社会民生建言献策,推动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多学生自身就来自农民工家庭,这样的调查让学生理解了家长的艰辛,体谅到家长所面临的困难,激发了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转变了行为方式,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都有了更加清醒和理性的认识。

三、高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生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用历史辩证的思维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问题的发生有其历史、地理、文化等不同因素。从时间上看,社会问题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从空间上看,社会问题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这就需要从空间地理方面对问题进行探究;从文化上看,社会问题常常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相联系,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青年学生能以历史辩证的视角和思维从宏观、微观、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考察社会问题的渊源背景、持续过程、发展结果,对社会问题做整体研究,从而准确地把握,才能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2.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一切为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服务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学生的光荣使命。在当前中国贫富差距较大、社会等级明显,民生意识淡薄,社会矛盾还很突出的背景下,作为即将以公民身份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说,对其进行民生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政权结构和社会生活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认同,树立一切为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服务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领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其了解国情,理解国策、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形成积极向上心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大意义。民生教育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青年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民生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理解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政策,为解决相关的民生问题服务。这既是即将以公民身份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赋予的迫切任务。

作者:刘丽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民生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24006.html

    相关专题:中国美术 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


    上一篇:民营企业投资论文
    下一篇:探微规模化猪场现代管理理念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