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儿科收治的136例患儿,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68例)与观察组(68例)。对照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4.5±2.5)岁;其中感染性疾病27例,器质性病变25例,其他16例。观察组男41例,女21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3.5)岁;其中感染性疾病26例,器质性病变28例,其他14例。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详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儿科护理,如:协助患儿接受各项检查,增强巡视、遵医嘱用药治疗等。观察组患儿则同时给予舒适护理,详细内容包括:①为患儿提供幽雅、充满童趣的住院环境,于病房墙壁上粘贴各类卡通图片,播放儿童歌曲与卡片等,减轻患儿对住院环境的抵触感[2]。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定时开窗透气,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与光照强度。②与患儿保持良好沟通,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应提前告知患儿及其家属,以获得理解和配合。日常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保持亲和友善的态度,获取患儿信任。患儿出现负面情绪时,护理人员不可对其进行苛责,应耐心安抚,给予抚摸与宽容,多使用赞美、鼓励性质的语言。③与患儿家属保持良好沟通,耐心解答家属疑虑,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告知患儿家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患儿家属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因沟通不当引起护患纠纷。④按照程序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选择穿刺部位时,应以远端小静脉为主,尽可能选取疼痛敏感性低的桡侧血管,方便家长看护,并做好固定预防脱落。抽针时动作应迅速轻柔,护理人员可通过语言赞美,分散患儿注意力,抽针后应按压穿刺位,提醒患儿及其家属禁止揉搓。⑤静脉滴注期间务必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异常,注意协助患儿调整合适体位。向患儿家属进行疾病与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宣教,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有更为全面的认知,减少焦虑、疾病不确定感。
2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护理失误以及护患发生率明显更低,各观察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9,P<0.05)。
3讨论
作为医院中的特殊群体,儿童患者极易在外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情绪出现较大起伏。考虑到儿童认知不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治疗依从性很低,尤其是在受到穿刺以及陌生环境等不良刺激的情况下,极易产生焦虑、惊恐等负面情绪[3-4]。负面情绪的增多,会导致患者内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加剧血管收缩,也提高了穿刺工作的难度系数。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意义重大。舒适护理是新时期出现的一种临床护理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对患者实施周密、细致、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感,间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研究人员发现,针对儿童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舒适护理的实施必不可少。在常规儿科护理的同时,给予舒适护理服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在静脉滴注过程中的舒适度,间接改善患儿治疗依从性,为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在儿科静脉滴注中实施舒适护理,其一是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以减少患儿对陌生住院环境的抵触感。病房内人员流动量大,声音嘈杂,容易给患儿造成不良刺激,因此需通过人为干预,对病房环境进行重新装饰,如粘贴儿童喜欢的卡通图片与画报,播放动画片,使患儿能够尽快适应住院环境。第二,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该环节主要是为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夯实基础。静脉滴注是侵入性操作,穿刺疼痛感明显,患儿普遍难以接受,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以鼓励、赞美性语言,使患儿能够坚强、勇敢地配合各项操作。另外,与患儿家属保持有效沟通同样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向家属介绍各项护理与治疗操作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使患儿家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最好是能获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以便为各项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最后,护理人员应注重自身操作技能的提升,避免因自身技能掌握不佳而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注意规范执行各项操作,静脉滴注期间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异常,做好并发症以及各类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儿科静脉滴注工作的顺利开展,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杨敏 陈霞 周巧丽 单位: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