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一、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内容与原因

1.1目前,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1.1饮食文化的商品化。

独具风格的饮食文化常常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饮食已经成为民族旅游中最受旅游者期盼和欢迎的吸引物之一,因而加快了民族饮食的商品化进程。民族饮食的商品化,不仅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财富向少数民族地区转移,也可以让旅游者在享受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更真实而深刻地体验到民族饮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农家乐,如西双版纳傣族园、迪庆香格里拉霞给藏族文化生态村等,通过民族饮食文化的商品化,可以让旅游者拥有多元复合的饮食体验,满足个体从追求愉悦到寻求文化意义的不同体验需求。

1.1.2服饰文化的商品化。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直观表现,在支撑整个民族地区文化和推动民族旅游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民族服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许多旅游者常常将民族服饰当作艺术品进行购买和收藏,扩大了民族服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目的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者的逐渐老龄化,而年轻人对古老的手工技艺又不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拿出积蓄来购买一套民族服饰,从而“自然促成民族服饰的商品化”。民族服饰的商品化显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也只有当民族服饰实现商品化并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元素时,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才能激发出生命力。

1.1.3节庆文化的商品化。

民族节庆以其文化独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场地灵活、参与广泛以及产品的民族性而日渐赢得旅游者的喜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插花会等节庆活动,旅游者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节庆的喜悦氛围,与当地居民结下美好情谊,而且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大多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来弥补旅游淡季带来的影响,以扩大旅游宣传来营销旅游产品已成为普遍共识。

1.1.4工艺品的商品化。

民族工艺品是旅游文化艺术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者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工艺品也成为旅游者认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民族工艺品的商品化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商品化最直接、最可行和最具特点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将民族的建筑、文字、宗教、传说、习俗等有形的文化形态,通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实现其传播与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属于一种经济活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出售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在这种大众性的文化消费过程中,旅游者以购买旅游产品的形式完成对民族文化的体验与欣赏。民族文化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作为吸引物进行旅游开发,使得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影响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因素众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2.1旅游从业者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活动,虽然旅游者是为了内在的需要而旅行,但旅游目的地却往往是为了经济收益才发展旅游的。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逐渐增强与文化旅游的兴起,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物质外显和精神蕴涵的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青睐。民族文化不仅对旅游者极具吸引力,更能为旅游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旅游从业者往往通过多种途径对民族文化进行精心发掘、提炼、加工和包装,使之成为能销售给旅游者的旅游商品。民族文化作为以往在经济价值和经济交换之外的东西,已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成为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对象。如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的天天泼水节,就是旅游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傣族文化进行大幅度商品化加工的典型。

1.2.2旅游者对于文化体验的需要。

“旅游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它包含有许多表述性的文化内容,如仪式、艺术、运动、民俗。这些东西与日常生活不同,从而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民族文化作为极富民族特色和文化蕴涵的文化形式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活动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旅游者希望分享和体验民族地区的真实生活,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由此,旅游目的地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便通过展示、表演、出售工艺品等方式销售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参与文化互动并亲身体验到民族文化,加快了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过程。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需要成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2.3旅游地居民对于本土文化的推销。

虽然传统文化内生于共同体中,每一种传统文化始终要扎根在生成该传统的共同体的土壤中才能“存活”,但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离不开同外来异质文化的交流和采借。旅游开发使得旅游地居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关注并对民族传统产生自豪感,由此会增强民族文化的价值感,唤醒与外界交流的愿望,并促使其努力从生活环境中寻找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将过去看似无用的“传统”进行挖掘、加工、销售。旅游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推销助推了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发展。

1.2.4政府的相关政策导向与扶持。

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劳动技能要求低的经营单位最适合不过。另外,旅游业还是一种发展手段,特别适宜那些不发达的边远地区。总体而言,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大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重要选择。在各级政府“发展民族旅游,脱贫致富”和“发展民族经济,旅游先行”等政策导向与各种扶持下,民族地区纷纷加大了旅游开发的力度,旨在将地区的文化、环境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加快了民族文化的商品化过程。

二、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产生的影响

对于民族文化商品化带来的影响,目前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学家和旅游规划者把文化看做一种引诱、一种自然资源或是一种服务,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是一种必然过程,能产生积极影响。有些学者尤其是部分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商品化在旅游业中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商品本身是中性的,物质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买卖,文化商品在旅游开发中进行买卖交换也无可厚非。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实质,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对于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应当进行辩证分析。

2.1延续了民族的文化传统,但破坏了民族文化的本真性。

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大多保留了历史产物的特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导致逐渐走向变异、衰败甚至消失,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因旅游业发展所引起的民族文化商品化,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契机。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由于资源的匮乏,该地居民深刻认识到将来的现代社会不可能完全靠资源性产品或机器生产,经济发展只有依靠文化产品,也就是建立真正后工业社会的第三产业,而旅游业恰恰是不错的选择。巴厘岛人为海外旅游者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宗教、工艺和祭祀,由此从中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所谓“文化生存”。然而,民族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却很容易造成民族文化本真性的丧失,非常容易使得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生的含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2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但扭曲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源于文化持有群体的某种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觉就需要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旅游开发中将民族传统的节庆、歌曲、舞蹈、戏剧等进行商品化的重组和再现,不但能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更能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激起恢复、保护与推介濒临灭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健康发展。然而,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扭曲,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带来的人口流动,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念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出现与自己民族原有道德规范相悖的现象,部分民族地区原有的热情好客、忠诚朴实、重义轻利、敦厚淳朴等民风会逐渐消失。

2.3加速了民族的全球化进程,但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越能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消费民族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文化进行交流。文化交流会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民族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互动中,异族、异地文化与当地文化仅仅发生短时间或部分接触,主体部分受影响的程度不大,如果近距离长期接触,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被逐渐同化甚至消亡。

三、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过程的思考

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性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即便没有旅游开发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入,传统民族文化也不会永远保持一成不变。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仅仅是一种促进和催化,不过是让人提前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变化而已。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一定的伤害,需要处理好民族文化商品化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3.1就开发主体而言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现阶段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引导,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传统文化得到挖掘和保护的根本在于共同体所持有的文化自觉,而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了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才有去挖掘和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因此,在民族文化商品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目的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对于是否可以商品化、哪些可以商品化、采取什么形式商品化、商品化到什么程度等关键问题,要尊重目的地居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政府再加以引导,但绝不能越俎代庖。

3.2就开发内容而言

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需要全部商品化,必须对商品化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分析和选择。由于“传统文化中处于器物层面的保护行动可以由官方保护人、艺术投资者、购买人来部分地完成,精神层面的传承则不可能离开这种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民族文化中饮食、服饰、风俗、节庆、建筑、工艺等有形的物质部分,总体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商品化开发,而文化意识、社会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部分,则不宜进行直接开发。

3.3就开发规模而言

任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与其特定的生成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一旦离开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将会面临灭顶之灾。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开发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内。民族文化商品化旅游开发可采用“前台展示,后台隔离”的模式,即将旅游目的地划出部分特定区域作为“前台”,通过舞台化表演吸引旅游者,而将体现旅游居住地人们真实生活的聚居区作为“后台”,通过限制旅游者进入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双赢。

3.4就开发时间而言

民族文化商品化开发是目的地居民、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协调和均衡的结果。任何形式的民族文化商品化开发必须经过多方协商这一过程,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在时间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可急功近利、仓促上马,以免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四、结语

总之,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发扬民族文化商品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避免民族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由此,各方利益相关者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作者:谢春山 王贺婵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16168.html

    相关专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制约情绪的因素主要有


    上一篇:谈计算机软件系统保护及恢复技术
    下一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共4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