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壮大,各类高职院校所占比例已超过全国高等院校的1/2,在人才输送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弊端频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人才质量,因此高职教育若想有进一步发展,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弊端;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虽然同属于高等教育,但其实培养目标却不是完全相同,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主要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完全照搬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教育逐渐偏离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的人才也不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随之而来。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和教育体系问题明显,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的内容尚未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也有一些学校过分强调职业要求,形成培训型课程体系,使得学生择业能力差,学生自主能力差,因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高职教育对培养目标还很模糊,专业课程和专业设置都有很严重的不合理性。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尚有很大差距,缺乏社会适应性。其实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主要输送者,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高技术人才的重责。但是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仍旧沿袭旧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一些高职院校的“非职业化”教育等,使得高职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若想在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
1.2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模糊,不符合办学特色的要求高职教育本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是,许多传统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为了方便而一味借鉴其他院校办学经验而忽视自身特色,忽略自身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老师经常以讲课为主,而不重视学生的掌握程度。双方往往都忽视动手的重要性,从而与自身的办学特色不符。由此看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似乎尤为重要。
1.3老师讲课过程中顾此失彼,侧重点发生错误,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管理学中“木桶矮板原理”说的是,管理成效取决于最差的。同样,教学改革的成效不是体现在点上,而是体现在面上。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操作者,缺乏指导实践创新的思维。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把教学固定在“教”的领域,在研究“教”的方法上面下功夫,而忽视了“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这就经常导致大部分老师只注重讲课而忽视了学生的掌握程度。而考试制度又恰好为老师的教学内容固定了一块砖。老师只讲考试内容,而学生只学习考试内容,从而与更多更重要的知识错过,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远远低于理想效果,大大降低了学生最终的整体素质。
2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明确办学方向,加强德、智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办学方向,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课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育观,人才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明确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本位观念,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是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发现能力的必然选择。
2.2转变观念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老师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实践者,对教学改革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每位老师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前都应该认真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所传授的知识到底会不会对学生以后处理实际问题时起到作用。并且,老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例如,老师可以适时的调整一下课堂氛围,一改原来紧张严肃的学习氛围,而适应活跃开放的学习环境。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拿出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随机解决,老师适当的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完美结合,更能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学习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事,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学生应该树立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热情,提高对课堂学习讨论的重视程度,积极参与。对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保证全程参与,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是独立完成或者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同时,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遇到难题时不要逃避,勇敢面对,向老师与同学求教,积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变学习观念,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应该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这样更能确保每一堂课都能真正的学到东西,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都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2.3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常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推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颇为重要。因此高职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处理好学和用的关系,以培养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发实用课程,构建合理、高效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老师的教学计划,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新成果,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能有所提高。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无疑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4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无疑是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若要继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就要调整好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所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探索学习西方职业教育中“活动教学”的新方法,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主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诱导,辅导为辅。用活动带动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立培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学校也可以与其他院校或者企业联合签订协议,积极利用好合作者的资源,促进学习更好提升。学校可以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加强计算机等软件的应用,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为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5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很多单位已经实现教学、工作的信息化,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一些特殊因素尚未实现教学信息化。信息化教学不仅使得教师的教育工作更简单便捷,更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清晰的知识脉络,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高职教育更应该增加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设施网络化,建设多媒体教室,仿真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提高校园宽带的覆盖率,增加网络教学工具的数量,并提高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老师可以突出强调网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课下运用网络学习。真正做到使得信息系统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6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以及改革效果反馈体系是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估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但仍需要改革完善。把鼓励教师创新的评价体制以及学生的职业能力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并且对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公示。这不仅能够反映一个高职教育的能力,更能对学生和老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评价体系越公正科学,高职教育水平越高。同时,教学改革成果反馈也是必要的。当教学改革取得成果时,可以对高职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并且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当教学改革失败时,有助于吸取教训,帮助其他院校少走弯路。无论怎样,必要的反馈体系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很大的帮助。
3结语
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高职教育中才有的,有些也是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要因此气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才是关键。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不是一帆风顺,很多改革方法可能不会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但是教学改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明显成效的事情。改革需要激情、大胆、努力、坚守,同时,改革也需要尝试、耐心,纠偏、总结。因此,高职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勿急躁,稳步向前才可以尝到胜利的果实。高职教育只要脚踏实地,搞好学校软件和硬件建设,明确办学目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革实施,促进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的一些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24~27.
[2]郭俊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陕西教育(教学),2005(10).
作者:何东秋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