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磨牙影像学根管形态分析

[摘要]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探讨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解剖形态,了解其常规形态及变异形态。方法收集176例患者的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CBCT资料使用NNT软件进行扫描观察,探究根管类型和根管分布情况。结果35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分型:Ⅰ型30例(8.52%),Ⅱ型92例(26.1%),Ⅳ型225例(63.9%),Ⅵ型3例(0.85%),Ⅷ型2例(0.56%)。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多样,且根管形态的类型较为复杂。通过影像学诊断方法更加深入的了解其解剖形态,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锥形束

CT上颌第一前磨牙形态复杂,其牙根数目和根管数目也因人而异。现阶段根管治疗的成功率约为66%~94%[1]。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根管清理不完善和充填的不够严密,其中遗漏根管在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中占有很高的比例[2]。在我国,不同民族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大不相同,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对于临床上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11月,多种原因就诊于青岛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需锥形束CT(CBCT)检查的患者,均为山东地区汉族,共176例,其中男104例,女72例,年龄18~59岁,共计35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1.2仪器采用NewTom3GCome-beamCT(QRsrl公司,Ve-ronaItaly)进行110kV、1~20mA、3.6s、240μm×240μm×150μm全牙列范围扫描,运用NNT软件对数据在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面分别进行分析。1.3方法通过CBCT选取病例的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观察,按照Vertucci法[3]进行分类:Ⅰ型:1个根管,从髓室底直到根尖(1-1型);Ⅱ型:2个根管,在近根尖处合为1个根管(2-1型);Ⅲ型:1个根管,在根中部分为2个根管,在近根尖处又合为1个根管(1-2-1型);Ⅳ型:2个分开的根管从髓室底分别直到根尖(2-2型);Ⅴ型:1个根管在根尖1/3处分为2根管,且分别开口于根尖(1-2-2型);Ⅵ型:2个根管于根中部合为1个,在根尖处又分为2个根管(2-1-2型);Ⅶ型:1个根管于根中部分为2个根管后,再合成1个根管,于根尖处又分为2个根管(1-2-1-2型);Ⅷ型:3个分开的根管从髓室底直到根尖(3-3型)。

2结果

35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及融合根260颗(73.8%),双根92颗(26.1%)。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占8.52%,双根管占90.92%,三根管占0.56%(图1~2,表1)。

3讨论

3.1CBCT的观察方法本文采用CBCT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和分布进行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使用的破坏性的方法如:离体牙磨片法,离体牙切片法[4],虽然这两种方法可以从横断面上进行分析,但是不能够进行各个层面的观察和研究。而且离体牙无论从活性还是取材和制备方法上都较为繁琐和复杂,X线对于整个根管系统的观察层面始终都是处于二维层面,不能够完全显示根管系统的复杂性。CBCT可以从三维层面完整独立的显示出根管系统的全貌,而且还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准确无创,定量的研究根管系统[5]。葛剑平等[6]采用CBCT扫描分析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认为CBCT对于根管治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3.2牙根形态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解剖形态大多数为扁大的较粗的单根和双根,少数可为多根。本实验表明双根牙的发生率为26.1%,与廖骞等[7]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3.3根管形态本实验共观察到了5种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其中Ⅲ、Ⅴ和Ⅶ型根管形态没有发现,说明根管形态的解剖复杂性。回顾相关文献,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发生率为:单根管发生率为1.5%~28.1%,双根管68.8%~98.5%,三根管为0%~6%[8-10]。本实验中单根管发生率为8.52%,双根管占90.92%,三根管占0.56%与以往报道也较为接近。本文发现2例接受观察对象中出现类似于上颌第一磨牙的三根管的解剖形态,该形态较为少见[11]。根管治疗中也容易出现根管遗漏,临床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张栋华等[12]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数目和根形态发生率从多到少依次是单根双管、双根双管、单根单管和其他类型,与本文研究结果符合。另外,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与民族、地区、种族、国家有着较大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3.4根管类型与根管治疗的关系根管治疗的关键是对根管的清理和严密充填,若是无法准确的掌握各牙的根管数目及解剖类型,容易导致根管遗漏的发生。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治疗,首先要注意遗漏根管,吴友农等[13]针对这种类型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制定了T型的开髓方法,当形态为一个较为粗大的扁根形态时,单根管的发生率较高,若出现一个根管明显位于颊侧或舌侧时,提示对侧可能会出现另一根管。2个根管口的相互关系非常关键,若其间距离大于3mm,则2个根管独自到达根尖;若间距小于3mm,则2个根管通常会相互融合。根管口的开口越近,根管的融合位置越接近冠方[14-15]。本研究虽未发现典型的Ⅲ型、Ⅴ型和Ⅶ型根管形态,有学者报道这些形态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在行根管治疗时器械很难达到根尖区。另外,管间吻合和根管侧支存在一定的比例,根髓与根髓之间、牙髓与牙周之间,这些部位的根髓难以得到有效地清理,也是导致残髓炎和慢性尖周炎的原因之一[16-18]。充分了解根管解剖,尽可能找出不该遗漏的根管予以预备和充填,则是临床医师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现目前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的出现也为我们完善根管治疗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孙德刚 李杰 吴迪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磨牙影像学根管形态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12842.html

    相关专题:代写mba论文多少钱 伊犁师范学院


    上一篇:翻转课堂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校思政社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