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微博碎片化的高校网络舆情论文

1微博碎片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及对大学生造成的冲击

1.1“草根”微博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地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易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迷失微博发布者的碎片化及发布方式门槛的降低,使得微博实现了每个草根阶层自由发言的愿望。它可以随时让每个人以一种旁观和参与的姿态关注和记录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并进行不同的诠释。然而,微博的蓬勃发展直接削弱了传统媒体及其他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裂变式的微博传播为各种价值观的表达提供了载体。对于独立思考能力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们而言,在面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时容易出现迷茫,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1.2微博易充斥不实信息,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性判断微博碎片化的内容特征,使得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方面,而不太适合于进行深入报道。同时,微博发布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专业的流程审核,因此微博所传播的信息不确定性很高,甚至会存在发布者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的可能。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将垃圾信息从脑中“过滤”,大量的信息难辨良莠真伪,碎片化的虚假信息大行其道,不利于大学生全面深入认识某个事件或问题,更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判断,产生认知的偏差。

1.3微博的泛娱乐化,易造成大学生沉迷虚拟空间学者李伶俐曾经指出,在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中,感性的表达、情绪的发泄以及对娱乐的追求,使得微博缺乏思考的力量,会形成一种“娱乐的秀场”。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容易造成理性自觉、社会责任、精神修养和道德理想的缺失。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微博的价值取向就是娱乐。同时,大学生会选择与自己有共同话题、价值观的人进行关注。在心理上,由于同质性的特点,就会把自己归于某一类,在微博上又是跟同一类人交流,就会愈发加深相同的观点,排斥其他群体,有时候就会有失偏颇。使一些自制力不够强的大学生就容易对微博产生依赖,成为所谓的“微博控”。

2碎片化背景下的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微博的碎片化特点,在为大学生们提供自由言论的间场所的同时,也容易将一些事情渲染放大,使高校面临空前的舆论压力。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虐婴“、80后”微博教师张永红等事件就是通过高校微博,继而蔓延至众多社会门户网站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同时,据统计,90%的“211”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可见微博已然强势占领高校舆论阵地。

2.1微博碎片化拓宽高校舆情监测领域如果说之前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还是以大学生表达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所思为主,那么在微博时代校园网络中流通的则是更加丰富的内容。借助微博产生的校园网络舆论其实质是一次大规模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对于扩大大学生的知情权、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互联网上内容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功能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同样在产生。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目前所需要监测的就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海量内容及其包含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拓宽了高校舆情的监测领域。

2.2微博碎片化凸显高校舆情主体群体性和非理性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学生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有不可忽视的群体性特征。之前提到过,大学生在微博上喜欢与同一类人或者说有特质的人进行互动并组成某种临时的非正式的群体,这更强化了微博舆情的群体性,任何细微的碎片化的信息都有可能在群体中引发爆炸般扩散的效应。与此同时,大学生强烈的表达个性意愿的特征又和他们社会阅历少、心智尚未成熟的特征并存,导致在对一些事件的表达中,容易在群体喧哗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制约自己,往往会出现偏激的言论,甚至出现“网络暴力”,大学生在接收时来不及消化,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大学生在微博平台上舆情表达的非理性特征仍较为明显,很容易被放大并导致舆情危机,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的稳定。

2.3微博碎片化加速高校网络舆情连锁反应在微博出现之前,以往高校舆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有限。而如今,多数学生都可以利用手机终端或平板电脑等形式更新微博,以保持随时在线的状态。在微博的作用下,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不再需要冗长的发酵过程,有时候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些情绪化的评论,就能够成为形成公众舆论的“导火线”。这种传播速度不仅能使某条令人感兴趣的微博,通过不断的转发在极短时间内扩散至全社会,在不断的转发和评论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产生连锁放大效应,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2.4微博碎片化增加高校网络舆情难控性网络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的开放性系统,有多元化的管理组织和个人化特质,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在微博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表达利益诉求。这也会造成一些网民舆情表达失真、失控的现象,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会趁机发布虚假信息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舆论一旦形成就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传播和蔓延,并最终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3微博强势背景下高校引导网络舆情的可行策略

当今的大学生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微博的碎片化特征必将对传统的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手段产生巨大冲击。因此,惟有在认清微博碎片化对网络舆情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摸清其所呈现的新特征,才能有效地寻求到解决途径。第一是开设高校的官方微博,结合传统媒介,有效遏制虚假信息。从以往的许多事例来看,很多校园舆情危机的形成就是因为校方没有有效的网络途径能和学生及时沟通并获得信服,正面引导的声音没有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尽快适应微博时代校园信息的传播特点,主动运用微博这一平台,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地把真相和事实告诉师生,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虽然微博地位强势,但校报等高校主流媒体仍然具有整合其他媒体的优势,因此,高校主流媒体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充分利用其“可信度”和特殊地位,发挥权威性和后发优势,在报道策划、议程设置方面下足工夫,掌握舆论引导权。第二是依托辅导员队伍和教师队伍,建立专业化引导网络舆情团队。

各高校都应建立一支舆情管理和引导的专职队伍。尤其是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更应要掌握网络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熟悉微博文化。如今辅导员大多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必须慎用说教的方式,而应以网友的身份跟他们进行平等交流,既要注重教育又要注意疏导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引导的效果。第三是技术手段和规范管理双管齐下,保障校园舆论的正确方向。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应用现代网络技术,以敏锐地捕捉一些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提高对网络舆情监控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在网络管理法规方面,尽快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网络监控责任制度。第四是增设媒体素养课程,打造网络道德通识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教育缺失,而微博等新媒体对大学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更迫切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延伸,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成熟的思考与批判,且有道德、有识见,这一点也是媒体素养教育的主旨所在,因此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程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警示教育、案例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应对各种复杂信息和形势的敏感性,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作者:王舒婷 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微博碎片化的高校网络舆情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04311.html

    相关专题:采购成本 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上一篇: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下一篇:心血管内科护理下风险管理的效果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