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山人海里,从容作导师”
列宁在辩证法的十六个要素中第一条就要求:“观察的客观性”。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历史事实证明了安源罢工正是在这一认识论指导下而取得胜利的典范。当罢工刚开始时,刘少奇同志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充分发动群众,巧妙利用路矿当局内部矛盾,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同情,展开英勇进攻,发展了大好形势。而`二•七,惨案之后,当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全国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敌人气焰嚣张,而工人面临生活困难等不利形势时,就改变策略,说服工人,在取得一定胜利的基础上及时鸣金收兵。正由于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友各方情况,采取`盘马弯弓”、掌握时机,正确步署进攻和退却的策略,使得这次罢工避免了无谓的牺牲,取得增加工资的胜利,又使安源工人俱乐部在困难条件下坚持了下来。到一九二五年`四大”以前安源已有党员三百多人,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被党中央工运领导人邓中夏同志称赞为“硕果仅存,。四十多年后,刘少奇同志面对林彪、康生、江青一伙的诬蔑,曾理直气壮地指出:安源罢工`既争取了安源工人的眼前利益,又代表了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三十年代,刘少奇同志在分析白区工作中左倾思潮的根源时指出:`一方面固然是对于形势的估计错误,另一方面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哲学方法上的错误,还是我们行动有了原则还应否实事求是、应否估计形势以及如何估计形势的问题,(《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一九三六年三月,刘少奇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到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刘少奇同念从思想上、组织上做了一系列工作,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北方局的统治,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引导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特别是将`打倒卖国贼宋哲元”的口号改为`拥护宋委员长抗日”的口号,在当时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把斗争目标集中在抗日上,又争取地方实力派,孤立了坚持反共的蒋介石宪兵三团。此外,还派了大批干部到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部队工作;大力营救被监禁的薄一波、安子文等六十多名同志,为华北地区党组织的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骨干力量。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使得从北平开始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很快扩展而成为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正如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一二•九运动的成功,证明了白区工作中的这些策略原则的正确性”。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高度评价`刘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万林彪、康生、江青一伙想用`投降主义,、`招降纳叛”诬蔑刘少奇同志只能是对历史的嘲弄。刘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的成就和领导艺术,说明了刘少奇同志掌握辩证唯物论的熟练程度。这也正是朱德同志所赞美的“人山人海里,从容作导师”。列宁指出:“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哲学笔记》)。这就要求我们把现实生活如实地当作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并按照客观发展的规律去行动。刘少奇同志曾经以黄河由西向东,但为高山所阻,不得不有九曲,因而又向北,向南,再又由西向东为喻,生动地说明客观过程的曲折性。他指出:我们在从事革命事业时,好比飞机驾驶员要一个时候左一下,一个时候右一下”,在不断克服偏颇过程中,终于最后达到了目的地。《文汇报》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日署名华卫东的文章大肆攻击这一比喻。其实,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会理解这一比喻的真实含义,在于要看到前进过程的曲折性;要理解每一具体进程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必然性;要懂得及时纠正左右偏向的必要性,如此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抓住一个时期的主要倾向的同时,不要忽视另一倾向的斗争,要有重点地进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斗争。比如:在分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错误路线时,他指出:“大革命的失败,无疑是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除客观原因外),但在失败以前很久,并不是没有左倾错误,这种左倾错误至少帮助了反革命”(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给张闻天同志信)。刘少奇同志还认为:反左不彻底就会越来越左。这些话尤其经过十年内乱之后,今天读起来更有深刻的启示。一九五七年,刘少奇同志视察各地后,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了一次重要报告,提出了“按实际情况办事,这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当时就号召“不要思想僵化”。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条,必须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刘少奇同志在一九四一年《答宋亮》的信中,指出:“中国党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为此,少奇同志十分重视理论教育,他曾指示中央党校要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主要课程,并明确规定要占百分之七十的比重。这跟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搞的学习《语录》、背诵“最高指示”,并作为`句句是真理,来信奉的那一套形成尖锐对立。
二、对哲学体系的探讨
一九四一年十月三日,刘少奇同志在华中局党校作了一次演讲,题目叫`人为什么犯错误》,副标题是“矛盾、立场、与对矛盾之处理方针”。林彪、江青、康生集中攻击此文。一九一七O年十月十四日,《文汇报》上刊登了一整版专批《人为什么犯错误,的文章,无中生有地攻击此文`有赤裸裸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言词,也有包藏祸心的影射攻击”,并扣上一顶`通篇都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反动哲学,的帽子。然而,刘少奇同志这个报告却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论的体系,从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真理观等讲到辩证法的基本法则。他突出地论述了对立统一即矛盾法则,同时讲了`质与量,否定之否定”两个法则。最后讲了辩证法诸范畴。这个哲学休系结构,对于我们今天探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仍有重要的启示。启示之一:辩证唯物论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要是在《资本论,中表述辩证唯物论的;恩格斯在心反杜林论》中系统地批驳杜林时表述了新哲学的体系。列宁写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突出了认识论问题。他还在《哲学笔记》中提出辩证唯物论体系的设想。斯大林在才苏联共产党(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又提出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新体系。可见,经典作家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休系看成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根据斗争和认识的发展,改变着自己理论体系的形式。刘少奇同志给在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从哲学高度讲人为什么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的道理,讲如何少犯错误与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时,安排了自已的理论体系。当时,这只是一份讲稿,还未正式出版,但是,少奇同志不拘泥于斯大林的体系而从所论问题的需要出发根据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情况阐述哲学的基本原理,这种对理论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发扬。我们应该从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情况出发,探讨辩证唯物论的体系。我们大学的哲学教材,就应根据文理各科不同对象和现代科学成就来编写。启示之二:认清和坚持哲学的对象。刘少奇同志在《我们的哲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思想的一般的(不是特殊的)发展的法则的学问。”他从这里出发,展开了全书的结构,没有分别详述历史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我认为这样做是适宜的。历史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分别在历史和自然领域的具体运用,它们分别研究社会和自然特殊的规律。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习惯于按照斯大林的体系把历史唯物论也列入其内,有的把自然辩证法也包括进去,我看这是没有必要的。按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应当把自然辩证法归入自然科学范围,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把历史唯物论归入社会科学范围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启示之三: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科学真理,决不应随风倒。自斯大林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后,在苏联和中国哲学界曾奉为正宗,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当时刘少奇同志没有照搬斯大林的体系而鲜明地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他指出:`辩证法有诸种范畴,而最基本的范畴,则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又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辩证法规律之一,这确是在理论上有胆有识之举。
三、关干矛盾统一性的思想及其运用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在矛盾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用以指导实际斗争,都是刘少奇同志哲学思想中引人注目的部分。刘少奇同志是这样解释同一性的:`统一性,是对立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推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等”(《人为什么犯错误》)。这段话包含这么两层意思:1,对立双方的依赖性;2,对立双方的共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对立着的事物双方之间有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亦即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根据。这在十年内乱时期受到恶毒攻击。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七日《文汇报》发表的署名`左盾”的文章,诬蔑刘少奇同志“把矛盾同一性的水搅混了”。林彪、康生、江青曾抓住`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例子来攻击刘少奇同志,其实这一例子恰恰是可以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休中,这不是很明白吗?林彪、康生、江青一伙宣扬的同一性是所谓`矛盾的双方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见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七日《文汇报,左盾文),这种把斗争性、同一性纠缠在一起的混乱的表述,实质则是取消了同一性。究竟是谁“把矛盾同一性的水搅混了”,不是一清二楚吗r刘少奇同志论述差异就是矛盾时说:`一切差别,一切不同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之下,都可能发展成为矛盾(即可能统一与斗争),也即是可能相对地结合起来”。这里说明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任何具体矛盾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需要`一定条件”。他把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看作矛盾的两重性,他说:“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两重性。”看来至少包含这么两层意思:
1.同一性和斗争性都贯穿该事物运动过程的始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刘少奇同志用对立统一观点论述共产党这一矛盾体时,说我们党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结合起来”的“一个统一的组织”,并说“有了这种统一的组织才有力量”(`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另一方面又指出,`由于党员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就引起党内许多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分歧和争论,就引起党内的斗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而这种对立和斗争又是党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党存在一天,就有这种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存。
2.事物两重性的双方并不是永远势均力敌,无所侧重的,刘少奇同志认为对于统一性和斗争性在每一对具休矛盾中的地位,应该视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该维护矛盾的统一体时则坚决维护之;该打破统一界限时则坚决打破之(当然强调统一性时也不应忘记斗争性,反之亦然)。刘少奇同志关于党内斗争的理论,实质上是刘少奇同志关于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思想的杰出表现。他指出党内斗争的方法:“原则上,思想上的对抗,与组织上方式上尽可能的不对抗。”首先是把党内斗争严格地如实地看成a一种思想斗争”,这就表明,这种斗争一般情况下不妨碍斗争双方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统一,所以应当强调团结,强调同一性。其次,a党内斗争是党外阶级斗争的反映”(指当时),“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抗”,所以,在思想领域中我们必须进行斗争,但斗争形式又是多样性的。他曾说过:“相互依赖是斗争,相互推移与渗透也是斗争,相互摩擦也是斗争,相互批评也是斗争。”(七人为什么犯错误》)所以,他要求党内斗争的`方式”“尽可能的不对抗。”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日,少奇同志在华中局党校作了《论党内斗争》的讲演。`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时,毛泽东同志写了按语,说少奇同志`理论地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整风文献》1949年5月修订本)追随王明的康生刮起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抢救失足者”妖风,刘少奇同志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抵制,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整风运动,不搞“逼供信”的整人运动。这可以说是刘少奇同志反对那时尚未正式形成的“斗争哲学”的范例。解放以后,当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时,一九五七年五月,刘少奇同志与杨献珍同志谈话中说道:“方针就是强调同一性,处理的方针可以着重它的同一性,因为原来是有同一性,我们主观上没有必要强调斗争。”可是这一正确思想,十年内乱中却成了`在同一性名义下,搞阶级调和的罪证”。足见林彪、康生、江青一伙站在党和人民敌对的立场。理论上的偏差与实践上的错误常常是联系着的。刘少奇同志当年曾尖锐地警告过:党内机械过火的斗争必然要导致一面是家长制,一面是极端民主化的恶果。这一警告不幸而言中。总结二十年左倾错误的教训,清算`斗争哲学,所造成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恶果犷品味刘少奇同志关于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论述,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处理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强调同一性,这是正确的。
四、孟视人的研究
刘少奇同志是十分重视对人的研究的。他专门写了《人的阶级性》一文,又在《人为什么犯错误》的第一部分专门讲“人”。刘少奇同志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思想是: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中便是阶级性,而党性则是阶级性的最高表现;人的本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历史发展的。这里同样又遇到林彪、康生、江青一伙的咒骂,什么a抽象的讲人”呀,“抽掉人的阶级性”呀等等,给刘少奇同志的人性理论加了一条a把人类社会同动物等同起来”的罪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刘少奇同志说得很明白:a区别于人与其它动物,主要的,是人有思想,能改造世界,能进行生产,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人为什么犯错误》)问题在于能不能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刘少奇同志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同时,人是自然物又是社会物,所以人是具备了二重性的,即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性。(同上)马克思肯定了弗兰克林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的定义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的定义,这两个定义表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与联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得明白:“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在《自然辩证法》中,他指出:`只有一种能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这段话蕴涵着人的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错综交叉的关系。
我认为,自有人类以来,这两种属性就一直存在于每一社会的每一个人之中,从来没有分离过。这正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性问题上的表现。自然属性是基础,它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并且存在于一切人之中;社会属性是主导的,它区别了人与动物,离开任何一个属性去研究人性得到的只会是片面人。当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注重研究人的社会性,刘少奇同志正确论述了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人的阶级性》),从决定意义上讲,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否则就无法理解几千年的阶级斗争史。决定的关系并不是一切关系。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还有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其它许多关系。看不到这一切,就会使人的社会属性变得空洞贫乏乃至最后被歪曲。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是人的社会本性。刘少奇同志强调:.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把实践与人性的完美化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刘少奇同志还反复强调了人决非固定的,永远不变的”(《人为什么犯错误》),这是十分精采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正是主张人类本性的彻底解放和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工作,包括对客观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著名的修养理论,就是刘少奇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重视人性的改造和发展的丰硕成果。修养者,`修,则求其粹美,“养”则期其充分之谓也。修养实际上就是讲人的自我教育和改造,当然刘少奇同志讲修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意识和品性的发展和改造的观点作为历史唯物论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上作为革命斗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正是在做着恩格斯所提倡的“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沙(《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工作。记得黑格尔说过,任何哲学,如果局限于简单地重复基本观点,都可成为无内容的形式主义。刘少奇同志坚持与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则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容,是可以发人深恩的。朱德同志说得好:“辩证启新思。”
作者:忻剑飞 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