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体育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一、竞技与体育教育的理念与社会价值

竞技与体育教育,给集体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基础。通过竞技与体育教育使教师与教辅人员进行合作;学生个体之间以伙伴的方式进行合作,互相帮助,相互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在团体的方式中进行任务的完成;通过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开展,在个体成长的意识中注入合作的理念。竞技与体育教育,关注学生学习动机与成绩的深层关系,对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给予学生在群体中的集体感,摒弃学生与学科之间的差别,给每个学习的个体以有效的教育参与机会,提供给其学习和未来生活的帮助与支持。它强调以全体成员为主,主张所有学生的社会参与。从精英式人才的培养方式转变为普适型人才,通过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学会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固守陈规。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竞技与体育教育提供给个体以知识构建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二、西方竞技与体育教育流变与特征

(一)西方竞技与体育教育流变

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分科教育、一体化教育,发展至今,又形成了融合型教育。分科教育,即以社会分层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是对教育实行专业教育、竞技与体育进行功能区分,按各学科分别进行介绍与学习。这种专业化培养,给予个体提供了充分的教育机会,但一经走出这个专业而进入其他领域,则显得相对乏力。因此,为社会学者和教育人士所批判。此后,开始对大学生个体按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对个体进行多元知识的教学与培养,目的是使个体适应社会主流,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免个体所学专业知识无法应用于社会领域,被社会边缘化。鉴于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需求,为适应正常节奏的教学,在教材编写和培养理念方面又逐步按照通用知识体系进行,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科也有所涉猎。通识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共容和共享的教育实践过程,即融合性教育,它主张全部接纳的同时保持个性,强调公平的情况下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和学会共同生活。

(二)西方竞技与体育教育特征

参与性与融合性是竞技与体育教育的特征之一。从《竞技与体育教育行动纲领》看,参与、融合是其本质特征。即给所有个体以尊重,给所有个体以人权,参与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而不是排除于学习活动之外。融合与合作有着相近的联姻关系,也就是说,通过参与达到融合的目的,融合是参与的终极目标和理想,通过共享、共存、共生的主体思想和教育方法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的培养和合作,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合力,促进个体教育权利的实现。社会性与开放性是竞技与体育教育的特征之二。每个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初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对学习环境的依赖性更强,很难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要使大学生个体有机会进入社会,学校应给所有个体以社会知识为内容的一系列的培养,使大学生个体对社会有所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育思想成熟的一大体现。由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又是社会意志的表达,大学生在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影响下,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会明显增强。同时,与以往封闭式的教育形式相比,竞技与体育教育表现为一种普适教育,也就是说,教育针对所有个体,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它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学习和交流。

三、竞技与体育教育的旁观与中国化思考

(一)旁观竞技与体育教育在国内的推行

我国尝试开展竞技与体育教育已近20年,对其评价则是褒贬参半。从1994年开始,清华大学便实行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同步教学,由此开启了我国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先河。虽然国内鲜有官方资料对竞技与体育教育进行专门论证与探索,但是竞技与体育教育思想已逐渐进入教育领域。尤其近年来,部分发达的沿海区域已经将竞技与体育教育和专业教育同等要求。可以肯定的说,国内教育界已经关注到竞技与体育教育的推行。然而,从总体上讲,在国内推行竞技与体育教育仍然是阻力重重,排斥现象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长期以来,院校的“就业主义”与优质生源择校的问题仍会使部分大学生拒绝进行竞技与体育教育的自我学习。其根本原因是国内对此尚未立法,部分相关法规尚处于论证阶段,部分校方有理由拒绝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开设。然而,纵使部分院校进行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开设,现行教学的压力和师资的配备,也难以对学生所学的学业进行兼顾,使部分竞技与体育教育的教学成为空谈,甚至出现标签式的做法,给部分课程标以特殊符号进行区分,视为可以忽视的学科,此类现象在竞技与体育教育推行中普遍存在。竞技与体育教育给教育制度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院校兼顾专业知识教育和竞技与体育教育,在教育思想、课程设置与任务达标上均要有相应的变化,需改变一往的精英式培养思想,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要与终身教育相配合,关注个体素质的同时,关注个体的合作性及学科之间知识的合作性。在竞技与体育教育推行过程中,课程教学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应选择适应学生的课程去开设,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能力与兴趣要求差异性的开发,使学生个体形成各自的个性特征。然而,在国内,若想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从实际情况看,尚需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

(二)竞技与体育教育中国化的思考

国内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分科教学”,这就需要在实行专业知识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对通识学科进行融合性思考,转变原有的专业知识与通识学科差异的观念,与此同时,对现有教学体制进行适度的微调,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单一性,加强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理念的认知。基于目前的状况,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无疑是推行竞技与体育教育的关键和保障。竞技与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思潮,在给所有学习者以平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给个体的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教育领域,接受教育的个体存在差异,其所表现出的个体特征自然有所不同。注重学生的异质性,无疑是推行竞技与体育教育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特点,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差别,以利于分类指导和分层进行教学。个体虽生活在共同的群体中,但其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是有差别的。个体需要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提升,而非与其他个体进行对比,实现个体能力的个性化,这正是竞技与体育教育更为关键的理念。推行竞技与体育教育,应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通过对学生学业与生活能力的自我评估,来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发挥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增强其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学生与教师再通过评价反馈进行互评,提出调适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培养自身的参与能力,增强对学习环境的认知,并促成其多元化能力的形成。从多视角来看,以寻找学生的“特长”为着眼点,并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使其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产生激励的效果。正所谓,“各尽其才”发挥其特长与风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由研究的能力。教育理念的提出有相似相通之处,在我国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竞技与体育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现行高校竞技与体育教育理念进行调整,进而为竞技与体育教育在我国的推行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参考。

作者:黄拥军 单位: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体育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95990.html

    相关专题:工程师职称论文 弹道学报


    上一篇: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论文
    下一篇:文化传播之武术文化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