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等进行创作与改编的文学作品。其内容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灵活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文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引导语言感受,提升文本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或阅读的方式领悟课文语言的含义及魅力,提高语感感知能力。语感的形成必须以文字理解为前提,学生只有在完全理解文字表达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语言表达的深层内涵,进而将这种感受融入身心,形成良好语感。因此,在阅读时,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而应协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思想,然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想象空间。如《春笋》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埋在泥土下面的春笋会动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你能读出它们的“动”吗?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文字表达。然后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并将朗读重音放在“冲破”“掀翻”“冒出来”这些词语上,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春笋破土而出的动态过程,感受“动”的语文表达。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春笋“动”的表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情感表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其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2)创设教学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儿童文学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其讲述的故事生动活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充分结合儿童文学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他们的感情极为丰富,极具想象力。因此,通过情境作为辅助实施教学活动,可降低学习难度,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春笋》的教学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动态生长过程。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创设一个春意盎然的意境,使学会犹如置身于一片竹林当中,亲眼目睹雨后春笋充满生气的生长画面。在这样一个形象的情境当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教师还可通过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对春笋的生长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相关知识,正确把握春笋的生长特点,深刻体会到春笋能够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感悟春笋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3)引导领悟留白,培养想象能力。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召唤读者思绪的构架,而且文章本身也能给读者留有宽阔的想象和补充的空间,这便是所谓的文章“留白”。引导学生对文章留白进行领悟,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文章的“留白”,需要在细细品味与咀嚼中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精妙,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及想象能力,并通过语言将自身感受表达出来。如《蒲公英》这篇课文中写道:“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讲这些蒲公英绒球们在天空中飘荡,同学们可以联想一下它们会飘过哪些地方?会在怎样的地方停留?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学生带着问题,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蒲公英会飘过城市、荒野、江河、高山等等。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蒲公英绒球一起,感受各种各样的地貌环境,真切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自由发言或者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讲诉,教师则进行相应的补充或者总结。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儿童文学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着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文本,引导学生感悟“留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徐翠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相关专题:创新5.1声卡驱动win7 南京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