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高校青年文化理论论文

一、校园青年文化理论的内涵

1.关于青年文化。

青年文化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从社会文化学、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角度提出问题,并从阶层、身份角度考察青年文化,其中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较多,由此带动了整个青年文化的研究。对“青年文化”的界定,国内学界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是一种过激文化,具有激进性;有的认为是一种信徒文化,摇摆于不同崇拜对象之间;也有的认为是一种弄潮文化,具有时尚性和领潮性;还有的认为是一种同辈文化(同伴文化),同辈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青年更具吸引力。笔者认为,由于人普遍具有从众心理,青年群体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往往对青年个体的价值观塑造和成长成才具有强烈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某种意义上,青年同伴群体是一个封闭的公司”,“所有这些群体共同组成的同伴文化,有自己独立的行为方法和价值观念”。

2.校园青年文化的特点。

在高校,校园青年文化的创造者、参与主体、承受者都是青年师生,校园青年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满足高校青年师生的文化需求,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和高尚的校园精神,引领青年师生的发展。教育理论界对校园青年文化的界定和阐释,有社区说、氛围说、综合说、补充说等不同观点,但各种界定都有一定片面性,容易把校园青年文化简单看成是高层次形态的纯精神文化或低层次形态的娱乐活动文化,容易把校园青年文化的视点局限于单纯的学生群体,容易把校园青年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等其他社会亚文化,从而削弱了其校园特色和教育功能。从内涵而言,校园青年文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体现了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综合反映了学生的文明素养、情操风尚和道德品质。其次,其形成是全体青年学生和教师、管理者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综合、集体成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校园青年文化的主体是青春活力的学生,但主导是诲人不倦的教师,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青年文化是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探索人生的重要方式。校园青年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熏陶、教育、激励和控制作用。校园青年文化的主体虽然是量大面广的学生,但需要特别重视青年教职员工,尤其是青年教师所代表的知识阶层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校园青年文化建设中,青年教师扮演了双重主体的角色,从青年教师自身来说,本身就是青年文化建设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与青年学生的关系上来说,又是校园青年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这是校园青年文化区别于校园范围以外的其他青年文化的不同之处。健康的校园青年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培育校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青年师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校园青年文化和高校学生党建的共性功能

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青年文化和学生党建工作拥有共同的对象,高校学生党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要得到青年学生的主动选择和认可,应该充分发挥校园青年文化的熏陶、影响等育人功能;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既是广大学生的代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对校园青年文化建设起着引领、带动和促进作用。校园青年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力量,主要通过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信念系统而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作用,因此,在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推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有着诸多与学生党建工作共同的功能。

1.引领导向功能。

党的先进性为校园青年文化建设提供了导向和支撑,校园青年文化又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学生党建通过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引导和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增强运用马克思辩证思想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青年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等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增强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品德培优功能。

品德素质的培养,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品格,坚定理想信念,是学生党建的灵魂。学生党员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离不开校园青年文化实践的锤炼。健康的校园青年文化渗透着社会和民族优秀文化,蕴含着对真善美的向往,通过开展高品位的文娱活动、真善美的艺术经典、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等,高举理想主义大旗,激发学生党员的爱国热情,使爱国主义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强党建工作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接受党建的教育和熏陶,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

3.凝聚塑造功能。

凝聚人、塑造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学生党建工作是密切党与青年学生联系的必由之路,通过及时准确、科学全面、形式多样地向广大学生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宣传教育,把党的主张和决策转化为学生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行动,从而实现在思想政治上凝聚学生。追求和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是校园青年文化的核心,对青年学生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号召力,能够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维系在一种共同的精神文化上,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和正确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心态,促进青年学生在社会关系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最终帮助学生在心理深层次上完成世界观的确立和人格的初步塑造。

4.规范约束功能。

行为规范是合格人才培养的关键。党组织通过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等,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其党性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优秀的校园青年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在的约束控制和激励激发作用。校园青年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容、方式及其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浸润、引导、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于学生个体,通过暗示、从众认同和榜样示范等心理机制,使浸润其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约束,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内化人的追求和行为准则,这种软约束是学校管理、制度、纪律所不能替代的。

三、校园青年文化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1.立足发展性,增强学生党建的人本文化引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加强大学生党建的行动指南。青年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同时也是需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的弱势群体。服务青年发展需求,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政党组织获得支持和信任的关键。只有立足学生发展,才能理解青年发展遇到的问题。学生党建要实现把优秀学生培养成政治上成熟、学业上过硬的优秀人才的目标,一方面需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促进其思想成熟、品德高尚;另一方面更需要发挥其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党员学识和技能等多维发展的关注,立足学生主体的全面、长远、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青年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指导和规划,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尽可能创造让学生各方面充分施展的平台和机会,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立足情感性,营造学生党建的和谐文化氛围。

文化的精髓是精神和情感的提炼,情感性是校园青年文化的主题和特征所在。每一个青年人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学生既是党建工作对象的主体,也是校园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体。青年组织建设理论认为,建设组织先进的思想,尽可能尊重和服务青年的合理诉求,及时满足青年特有的兴趣,帮助培养青年发展所需的技能,以及骨干成员怀有对青年的深厚感情和人格魅力,是一个组织有效吸引和凝聚青年的主要路径。同时,政党先进思想的理论魅力,必须通过一线骨干成员的生动宣讲才能体现。因此,要加强党建工作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情感交流,以真切无私的关爱去温暖学生,着力营造和谐、向上、融洽的学生党建文化。要通过支部教育活动、学业经验交流活动、党员学业帮扶活动等,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心态,以刻苦钻研的精神投入学业,实现在学业上凝聚学生;通过为学生成长成才办实事、建立学生党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平台、定期面对面座谈、听取征求意见等沟通机制,注重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在情感上凝聚学生。要全方位关怀党员,提高党组织的服务水平,一是要及时把握学生党员的思想需求。党支部要建立与学生党员的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二是要关注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困难。只有建立在青年学生个体的自觉认同基础上,内化到他们的内心,才会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依照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规范和调整自身的认识和言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全方位的情感交流中,用身边老师的敬业精神来教育、感召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干劲;用优秀学生的他山之石来感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精神,以高尚人格和先进典型润物于无声。

3.立足实践性,丰富学生党建的实践文化内涵。

实践是深化思想认识的渠道,也是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成才的最好课堂。让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受锻炼、经考验、长才干,是我党培养和造就千万合格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学生党员要具有人格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党员的先进性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展示。校园青年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参观、调查、联谊、志愿服务、汇演、学习沙龙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本身就蕴含着特有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学生党建工作要善于借助和整合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探索社团党建、公寓党建以及设立社会实践团队、课外科技竞赛等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形式,积极拓宽党建实践平台;要通过党的理论知识竞赛、红色主题风采展演、理论读书会、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等,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要重视和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校内外志愿服务、暑期街道岗位挂职锻炼等活动,为学生广泛搭建各类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社情民意、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政治,体验人生,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加快成长。在与社会接触中,正确定位自我的社会位置,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外化为积极负责的行动,完善健康丰满的当代大学生形象。

4.立足典型性,注重学生党建的榜样文化塑造。

青年时期是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德育心理学认为,“人物形象——优秀事迹——内心思想——成长道路”,是典型教育培养个体德性的基本线索;同伴理论指出,青年与父母、师长等权威在一起时,主要是完成工具性活动、履行义务和获得责任感,而与同伴一起的自由、不固定的时间里,优秀的同伴形象和典型为青年个体发展角色技能提供示范机会。一个优秀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学生党建工作要在实践中加强对优秀学生党员典型的选树,在关键时刻,让优秀党员展示勇担风险、敢于负责、冲在前头、独当一面的风采,让广大同学深刻感受到党员的能力、价值和魅力,赢得同学的认同和信任。同时,要优化学生党员典型选树机制,一是典型应该更多来自于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真实性、适度性和不全面性;二是典型的形成机制要体现民主性,实行学生群众民主投票和组织投票相结合的方式;三是善于变“偶像”为“典型”,让“偶像”符合青年学生的文化选择。

5.立足开放性,加强学生党建的网络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的开放性,使得校园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也使校园青年文化发展渐显网络化趋势。当下电脑随手可触,手机更是青年学生人手一部,学生成为中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占25.5%),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重要聚集地。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青年渴望交流的内驱力,网络文化的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气氛轻松自如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青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网络是把双刃剑,高校学生党建要善加利用和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理念上树立增强活动的开放性意识;在活动载体上要注重传统活动内容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要借助网络媒体,通过打造网络党建学习、培训平台,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政治信息;依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为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角色实践场所,引导好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正确体会和尝试各种角色,正确理解、认知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角色;要发挥党员在网络平台中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关键时期,要借助网络开展好思想引导和教育。

作者:刘秀丽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党委宣传部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青年文化理论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90259.html

    相关专题:失效分析与预防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上一篇:鞍马画艺术风格论文
    下一篇:小议火葱提取物及商业应用技术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