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仕女画在人物题材绘画的重要性

摘要:林风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的人物题材绘画中,仕女图的数量占所有创作绘画不小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其人物题材绘画进行分类探析,从而辨析其仕女画在起人物画中的地位。

关键词:戏曲人物画;现实生活类人物画;仕女画;地位

林风眠作为“中西融合”理论的奠基人通过人物题材的绘画对这一理想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探索,人物题材的创作围绕了其一生。其人物题材绘画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戏曲人物画、现实生活类人物画、仕女画。

一、戏曲人物画

林风眠人物题材绘画中的戏曲人物画,主要指林风眠以中国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林风眠的戏曲人物画,大概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但40年代的戏曲题材作品罕见,也缺乏代表性,到50年代才开始大量画戏曲人物。他说:“我从戏里面、脸谱等得到一种灵感来画人物……我看平(京)剧是把它做为一种中国舞蹈的味道,我用现代画的形式表现了它。”1林风眠戏曲人物题材所表现的主题除了早期常画的《霸王别姬》、《白蛇传》、《宝莲灯》等,到香港后,又增加了《南天门》、《火烧赤壁》等悲剧题材。林风眠借助戏曲这一东方符号对艺术形式进行理性探索,也是他在探索“中西融合”的一种的尝试。

二、现实生活类人物画

林风眠人物题材绘画中现实生活类人物画,指的是林风眠取材人物活动于现实生活环境的创作,这类画作通常富有一定的情节表现特征与写实精神的创作,多根据写生形象创作。林风眠在40年代前后创作过苗女形象、在隐居重庆时创作过许多渔女形象。重庆时期,在这一时期林风眠对苗子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于两点。一是以色彩、线条,这一绘画本体角度出发;二是从现实主义兴趣出发,反应现实,反映生活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林风眠所绘苗族人物多为劳动中的妇女。1959年,到舟山群岛写生,后来参加中国美协上海分部组织的参观写生活动,创作了一批反应工农劳动生活的人物画,如:《收割》《育种》《选秧》等,这些作品在题材上与1940年代所画的苗族人物有一脉相承之处,都属于现实生活类的人物画题材;在绘画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虽然较为工整严谨,但坚持了自己的画法和画风,代表他在绘画上的另一种探索。林风眠的现实生活类人物画作品,不仅是林风眠人物绘画的表现性写实语言的呈现,同时也体现出了其写实精神,其在画面中表达出的对现实生活在表现力度、深度、广度都是其他题材的人物画所不具备的。

三、仕女画

仕女画是中国人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以一种独具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对女性美的认识与体验过程,并在不同时代变化着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唐代《唐朝名画录》(作者朱景玄为唐朝武宗会昌时人。)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士女画的概念。3如说周防“又画士女,为古今冠绝”④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宣和画谱》中,作品直接有“士女”或“仕女”二字的画家巧人”。5由上所知,在中国绘画史上,至少从中晚唐开始,已经将士女画作为特殊的女性绘画单列出来,至宋代画论及画评已经开始普遍使用“士女”或“仕女”一词了。到明清时期,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大都有着削肩、细目、樱唇的容颜,带有“弱柳扶风”之态。仕女画作为一个专门画科的名称,其所指逐渐从宫廷走向社会,仕女不再仅指皇宫贵族淑女,有时也指上层市民中的美女或佳人。进入现当代,“仕女画”一词已完全摆脱了原来的狭义概念,出现了“工笔仕女画”(如:王叔晖、张大千的仕女)和“写意仕女画”(如傅抱石)的概念,“古装仕女画”(以前无所谓古装)和“现装仕女画”的概念,人物身份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层市民。尤其是“现装仕女画”的概念的出现,它使仕女画与非仕女画已经没有了非此即彼的经纬分明的界限。然而有一点没有变,仕女画多在闲适雅致的生活环境里展现上层或名流淑女的风姿各异的情态与美,与一般意义上的村妇、劳动妇女等不同。

我们今天所说的“仕女画”一词正是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界定的。在本文中林风眠的仕女画是特指,虽然比起传统仕女画的所指要宽泛,但与历史概念有着内在的延续性,主要是指林风眠所描绘的女性绘画作品中那些在恬静的文化氛围中,特意表现女性闲雅、端庄并赋予文化气质的美女形象,具有审美含义上的唯美倾向。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性题材不同,更不同于取材于田间乡村的劳动妇女形象。林风眠的仕女画与传统仕女画相比从题材上看的比区别在于,他脱离了传统仕女题材中的以描写女性生活场景或情节为内容的叙事性意义,而以那些有文化气质以及生活氛围为基调,集中展示了她们作为“女性”的独立审美存在。林风眠的仕女画的特殊性,不仅在题材,还基于其绘画语言的表达,以及贯穿其一生的美学追求上。其画意并不在仕女生活本身,他只是借助了这一语境的要素,更纯粹、更直白的表达,是写意的、是文化思考的。林风眠仕女画完成了对这一题材的超越,从一般意义上的对女性的审美上升到了美学审美的境界。

四、林风眠仕女画在其人物画中的地位

仕女画是林风眠绘画创作内容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饱含着作者的艺术理想、创作态度以及个人情感,蕴含着他个人审美、情感上的需求,是一种对于女性形象、空间的想象和建构。这与其心路历程也是息息相关,林风眠从小就与母亲生离,在留学期间认识了奥籍姑娘,柏林大学学生罗达,两人情投意合,并结婚,婚后罗达分娩,却不幸患病离开了林风眠,婴儿也随后夭折。1925年,林风眠同留法同学华丹结婚,但二人聚少离多,在林风眠漫长的人生中,与夫人共度的时光仅二十余年,温暖家庭的幸福对于林风眠的一生是奢侈的。仕女题材或许最能体现他的生命阶段中缺失最重要的一部分。林风眠把对女性的梦幻回忆倾注于笔端,不仅慰藉了他自己,也慰藉了观者,正如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那么充满温情。仕女题材更是林风眠绘画的经典主题。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一部分,仕女题材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包容性,借助这一主题林风眠自由地实践着“调和中西”的理想,广泛吸收西方各流派的长处,与中国传统艺术融合成一体,以仕女图为载体,借西方的手段以表现东方的意境与情韵。

参考文献

[1]参见拙文《论林风眠格体》,《江苏画刊》.

[2]赵春翔《林风眠先生访问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3]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第76-80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

[4]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第95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

[5]参见北宋《宣和画谱》,卷第3,4,5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

作者:张龙 唐秀玲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仕女画在人物题材绘画的重要性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89101.html

    相关专题:代写毕业论文的网站 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研究
    下一篇: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监管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