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对等理论
为了实现广西著名景点旅游资料的有效英译,译者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文化的重要性和翻译形式的艺术性等方面的修炼。1986年,奈达在与冉•德•瓦尔德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提出“功能对等”的概念。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奈达将“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定义为:“Thereadersofatranslatedtextshouldbeabletocompre-hendittothepointthattheycanconceiveofhowtheoriginalreadersofthetextmusthaveunderstoodandappreciatedit”[1]。“功能对等”要求译文与原文首先在信息内容上要做到对等,其次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达到对等。我们可以理解为:翻译应以意义为先,同时要求行文结构上的相似,从而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本文拟从跨文化角度谈广西著名景点旅游资料的英译,努力实现符合西方旅游审美文化、表达方式等的翻译。
二、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障碍
(一)词汇涵义的文化不对等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各自的词汇都很丰富。但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词汇的涵义范围却不尽相同,有完全对等,也有部分对等,以及无适当对等词。在中文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可能导致翻译障碍的主要是由于文化缺失而产生的无适当对等词。第一类,由于历史发展、信仰和日常物质生活的差异而产生无对应词汇。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事物,含有不同文化内涵的事物往往会因为文化缺失而造成不理解和困惑。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三月三歌圩,直译为“ZhuangSingingFair”不能体现出壮族人民“依歌择偶”,重大节日等风俗。又如,广西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如果直接翻译成“theWind-and-RainBridge”,则失去了侗族流传已久的木质桥梁可以留住福气、风调雨顺等传统观念。由此可见,直译并不能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含有文化内涵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类,汉英两种语言同样存在的事物,但对中西方民族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和隐含意义。如在桂林漓江景区的“仙蝠迎宾”和“群龙戏水”,如果直接翻译而不进行必要的注解,西方游客势必产生不解。因为在中国“蝙蝠”的“蝠”与“五福临门”的“福”同音,所以在中国把蝙蝠视为吉祥、幸运的象征。而在西方,蝙蝠一直是吸血鬼的代表,给人一种恐惧、死亡的联想。所以直接翻译成“蝙蝠欢迎来宾”给西方游客带来异样的感觉。同样,炎黄子孙一直视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是皇权、贵族的象征。而在西方人们视龙为恶魔,是邪恶的象征。如果不加注释,直接翻译,西方游客难以把漓江的美景和一群恶魔结合起来,就不能实现旅游审美。在翻译界,专家们对于缺乏文化内涵的词汇一般采用音译加注视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差异,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集体主义,侧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主张“主客二分”,注重个人主义,善于逻辑思维。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希望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心灵的澄净和意识的修养,中国旅客更适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所以在中文导游资料中存在大量华丽、冗长的诗词、传说和民谣,而直译中文旅游资料是不适合西方游客的。西方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更为客观地、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所以针对西方游客的旅游资料应该更具有逻辑性、客观性和认知性。只有依据西方的旅游审美文化,尽可能按照西方游客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工作,才能真正地把具有地方、民族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游客。
三、旅游资料英译的策略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Ifmoreorlessliter-alcorrespondenceisfunctionallyequivalentinbothdesignativeandassociativemeaning,thenobviouslynoadjustmentsinformarenecessary”[1]在翻译旅游资料时,第一,应努力做到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翻译;第二,如果意义与形式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改变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在广西著名景点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以下三种方式最为常见。
(一)增添信息
增添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必要信息。如,程阳风雨桥名称可翻译为“theWind-and-RainBridgeshelterspeople,especiallydatingyoungcouples,fromthewindandtherain.”是不能完全体现风雨桥的文化内涵的,应该增添“intraditionalbeliefofDongpeople,propitiouswindsandrainswillmakeagoodharvest,sotheWind-and-RainBridgewillbringafavorableweatherandmeetallneedsofmen.”这样的翻译可以弥补风雨桥内涵的文化意义。
(二)文化借用
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著名的人物、事物或事件来解释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如对1998年完工的桂林新景区两江四湖工程,实现了桂林观光旅游“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概念。译者可以把两江四湖的美景和西方家喻户晓的水上威尼斯相比,称之为“东方水上威尼斯”。又如,把德天瀑布比作尼亚瓜拉大瀑布,这样的文化借用可以让西方游客通过自己熟悉的文化,从而更好、更快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内容,增加他们的印象,实现文化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三)改写信息
把不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旅游信息进行改写。第一,中文的旅游资料在行文方面比较笼统,大量华丽的辞藻来烘托祖国大好河山,强调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内心深处的感悟。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由于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势必产生不理解。进行符合西方逻辑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修正很有必要。要注意表达的层次性,侧重总分总的结构。第二,广西旅游主要以自然观光和休闲旅游为主,其著名景点旅游资料中存在大量的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如桂林漓江景区中最美的景点之一黄布倒影,清代袁枚的“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诗情画意地勾勒出黄布滩附近的画一样的美景。把中文的诗词翻译成英文“Clearlythereflectionsofthegreenhillsareintheriver,whiletheboatssailfreelyoverthesehillsatopitseems.”,西方游客并不能体会出其中美,反而感到困惑。所以把中国式的诗句改写成更为客观表述为:“Thepictureon20ChineseYuanbillistakenfromthebackofYellowClothShoal,sowecanimagetheimportanceandthebeau-tyofYellowClothShoal.”译文删去了原文的诗句,用直观、浅显易懂的文字同样表达出原诗句的用意。以上提出的翻译策略,是基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广西著名景点旅游资料英译,强调从中西文化差异来审视翻译的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到广西旅游,将会给广西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机遇。只有符合西方思维模式、审美习惯的翻译,才能真正地实现旅游的目的,也能更好地宣传广西,了解中国。
作者:全娜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