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度膨胀,另一方面通识课边缘化和形式化.过度膨胀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有利于希望通过考研走学术道路的少数学生,而不利于希望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多数学生.由于在专业、课程、教师等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多数学生要陪少数考研学生读完学校规定的课程,所学课程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一致,知识与能力脱节,独立思考与追求创新不足.边缘化和形式化的通识课在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面的拓展,综合能力的提高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就业的要求
计划体制下国家负责毕业生就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并不影响学生的就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很少有再次转变职业的机会,几乎终生从事一种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被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多元选择的方式取代,学生毕业后完全可能从事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工作,而且在一生中完全可能出现多次职业转换的可能.这就需要合理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来引导学生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就业需求.
3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3.1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模块化
为保证完全学分制顺利实施,在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前,应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化设计.基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应由公共必修课(28%)、专业核心课(30%)、专业拓展课[7](16%)、公共选修课(14%)、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12%)等模块组成.公共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高校各专业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或为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课程;公共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某些方面的才能而设置的课程;实践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设置的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3.2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唯一性
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相对稳定,具有生成力,并与其他课程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决定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对于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核心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逐步被培养为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充分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强烈的专业特点,很少与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相重合,具有唯一性.
3.3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要有系统性
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能适应未来一定时间内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课程内容、课程衔接、讲授方式方法等具有系统性.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8]是指所开课程内容的先后、详略、难易要有系统性;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要有系统性;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技能逐步得到提升,专业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未来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4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学分分配要有科学性
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不宜过多,原则上控制在10门以内,总学时630学时左右,学分不超过35分,以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性、稳定的、核心性、生成力,并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且与其他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可设置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等;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可设置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考古学通论等;物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实验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概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最终确定要由多年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以确保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4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双学位及主辅修的关系
为培养知识面宽、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选择,近年来有条件的高校先后制定了辅修二学位管理办法,并开设了辅修二学位课程,实行双学位制.这里所说的双学位是指学校自行审批设定的“辅修二学位”,辅修二学位是指本科学习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全部要求后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学士学位.学生学习的本专业称为主修专业,跨学科门类学习的另一专业称为辅修专业.双学位毕业证上注有主辅修两个专业名称,双学位证上注有两个学位名称.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模块化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获得第二学士学位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第二学士学位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所有院系除向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以外,还要向全校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是可选的,对全校任何学生都是可选的.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非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是第二学士学位课程.主修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核心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专业拓展课不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某一方面的特长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课程,或选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只要修够16%的学分即可.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必须完成辅修专业的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能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必须与主修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如同一课堂、同一授课教师等,并参加相同标准的课程考试,以确保辅修二学位的学习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祖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做支撑,如何培养学识广博、能力卓然、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已迫在眉睫.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自由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完全学分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科学合理地构建起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有利于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作者:范体贵 德力格尔 张立忠 张伟红 单位: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