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度概括为“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体系,并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时代意义,本文拟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资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强国建设;根基;价值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的和谐社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着重论述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要求全民族都要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地位。本文拟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探讨。

一、推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根基,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已故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兴衰之学”,强调了文化在民族发展、国家兴亡层面的重要性。文化作为民族、国家存在的最为显著标志,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仅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更是民族延续、国家独立的根本。无根的浮漂只能够随风飘摇,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行列中也只能沦为他民族的附属。目前,在世界范围内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正逐步成为2500民族的共识,民族文化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经济实体的发展过程中,比例日益提高,作用日益显著。具体到中国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文化建设必须立足自身传统文化根基,“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立足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融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全过程,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高速聚集、文化道德精神迅速沦落“两极分化”的畸形社会形态。

二、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不衰绝,绝不是以历史的偶然侥幸获得发展的。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自身文化历史的积淀,特别是作为民族文化精英阶层的“士”阶层,更是以“士志于道”自命,自觉承担了传承文明的布道者,做到了“以道自任”的文化自觉担当。在现行中国汉字初步成熟的商周王朝时期,中国社会就有了高度的文化传承意识,“《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既已说明重视历史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子的根深蒂固,历史的演绎记录的除了文化知识的积累,涵养的更是中国人的智慧。重视自身传统文化的历史在晚清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撞开国门后,经历科技富强、制度革新等探索而救国无望后,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弱点,开始寻求西方文化的力量,试图以“移花接木”之术能够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现实。不可否认,植根农耕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避免的自身弱点,早就了传统社会“小农意识”、“自私懦弱”等性格缺陷,但“对待传统,不能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传统内部应该有反思和批判的声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会导致全民性的心灵空虚和价值混乱”。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时代,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显然既要有时代特色,更要有传统底蕴”。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有形表现形式要彰显传统文化底蕴,对于作为母体的文化本体的要求更是不言自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什么样子的道路?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服务当代社会发展的开放的文化体系,也就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自然是本民族、本国家自身创造产生的;科学的,既包括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也包括在历史推进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大众的,则是植根于人民群众本体的历史传统的积淀。物质必定是历史的,终归消亡,思想却可以穿透历史的尘埃予以传承。文化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其自身的根固性是不可以通过外力轻易能够改变的,作为历史推动的主体----人民,毫无疑问,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更是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文化地位,亦即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引领;“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必须以传统文化进行滋养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激发,必须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正确的理论导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何所谓创新,必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在联系是不能够随意割裂的。

三、正确对待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不可顽固不化地全盘吸收,食古不化的厚古薄今思想要不得;也不能够完全不加辩证地摒弃之,民族悲观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更要不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站在推进历史进程的时代高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开来”。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思想上的装饰、行为上的外在表现物,必须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活学活用,以当下的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实现古为今用,古今结合,增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综合能力,沦肌浃髓而不知,化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持续强劲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学习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

[2]王福州:《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

机电安装论文

[3]黄坤明《弘扬中国精神凸显文艺灵魂》

[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作者:旦培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217986.html

    相关专题:代写毕业论文靠谱吗 import


    上一篇:无线电导航中频信号系统设计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