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市场经济理论的建设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是力图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毫无疑问,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应该而且必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特征。在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特征,存在的困难有:其一,承认不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阶级性;其二,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其三,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所谓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直接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因而所持阶级立场不同,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的看法和所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学是一门有阶级性的科学。凯恩斯就直言:“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的看法。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问题,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科学判断。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经明确:“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邓小平也告诫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2000年,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鈅匙。”当前,对于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从而淡化马克思主义,宣扬一些超阶级的思想文化,鼓吹“私有化”、“西方化”和“美国化”,必须提高警惕。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阶级斗争。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信仰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阶级性的认识,应该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属性与我国当前阶级斗争的状况结合起来,既不能用所谓超阶级的观点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不能用所谓外在直接对抗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方式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更多地体现在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诉求。

对于广大人民的理解,在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现实面前,尽管社会各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但工人和农民应该是人民范畴的基础。把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贯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中,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的最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性,是指该理论通过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出真理性的认识。当然,所谓真理性的认识,属于相对真理的范畴,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的正确认识。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理由在于:第一,体现在它能够借鉴、吸收人类历史上关于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他理论中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创新。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持科学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认识世界,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和发展规律。第三,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持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其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性的有效发挥,必须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从应然层面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必须符合相容性和系统性原则,所谓相容性,就是该理论的逻辑范畴必须前后一贯,符合矛盾的同一律;所谓系统性,就是该理论能够运用系统、环境、要素等范畴,使其具有条理性,这样既符合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具体地说,科学性是阶级性的前提,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真正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阶级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真正站在广大人人民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才能得出符合真理性的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要求理论工作者准确地把握阶级性和科学性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内在关系。在当前,如何既用科学的理论批判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的各种所谓经济学是普遍适用的超阶级论主张,又对解决社会分配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等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形式。

从历史上看,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迄今为止,已经存在了300多年。无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曾经有过资本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和斑斑劣迹,且一直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剥削制度框架下运行着,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创造了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现代文明。马克思在1848年就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277“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9]276显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作为特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形式,作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已经彪炳于人类文明史。20世纪90年代初叶发端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把我国经济社会推入健康、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刚刚实行了20年,在理论、制度、实践等方面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自其诞生就彰显出勃勃的生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人类社会的又一伟大创造,作为世界文明的崭新尝试,必将彪炳于人类文明史。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撇开特定的社会制度,都表现为通过市场来组织、调节资源的配置形式。在通过市场来组织、调节资源的配置形式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共通之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即市场经济的世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世界性是指该理论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与其它类型市场经济国家共有的规律与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该具有其它国家或类型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或特征。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都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运行、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既能生发效率又能保证公平的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世界性是在同其它国家或类型的市场经济的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在市场经济制度方面,必须建立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制度和经验,为我所用。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大量修改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和规制,就是显例。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世界性不仅仅表现在被动的学习和借鉴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内化为自我的东西已具有鲜明的世界性。作为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应该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制度和经验,当然学习并不是生吞活剥,而是要消化吸收,内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以崭新的风貌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已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呈现出鲜明的世界性。每一种现实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是同该国的国情紧密相连的。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英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同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不同于南美、中亚、非洲诸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在社会制度方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中国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有质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国家具体的市场经济,是矛盾的特殊性,即市场经济的民族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民族性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要的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力图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目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为数不多,中国既是社会主义大国,又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尝试。与之相适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彰显民族性。其次,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决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前无古人,无现成经验可循,只能走自己的路。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多年,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等现实面前,我们只能靠自己摸索。与之相适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彰显民族性。再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连绵不绝,形成并遗传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基因,流淌着中华文化所固有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等方面的血液。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必然渗透、遗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构、发展之中,使之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民族性的特殊之中。正是在风格迥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民族性之中,体现了共同追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普世价值的共性,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经济总体特征。在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世界性时绝不可丧失民族性,从而消弭“中国特色”。在加强民族性时也不能搞狭隘的民族主义,从而抹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普世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设中,既不能以“民族性”为借口,对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社会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规律全盘拒斥;也不能以“世界性”为借口,不顾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一套全盘搬来,生吞活剥。西方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某个时段曾经大举侵入,一时甚嚣尘上,便是借口“世界性”而泯灭民族性的显例。我们必须警惕并及时遏制。按照马列主义观点,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优长之处,都会有某个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反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民族性方面,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发展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所谓历史,一方面,是指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史,另一方面,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认识过程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建构的理论体系。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主观的逻辑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基础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逻辑所反映的历史,应该抛弃历史发展中大量非本质的、偶然的东西,只有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才能形成理论体系。逻辑所反映的历史“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即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巨著《资本论》就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典范。《资本论》的范畴体系,逻辑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首先,《资本论》中的一切概念和范畴都是作为现在关系反映而表现出来的。都是现在关系的抽象,因而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其次,只有通过范畴的体系,才能使复杂的现在关系完整地再现出来。因为概念和范畴的纯粹的、机械的堆积,并不能反映互相制约、转化的现在关系的全部复杂内容。马克思运用概念的艺术,即研究概念、范畴的运动及其它们的互相转化,通过概念、范畴的运动、转化来反映现在关系的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理由在于: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传统。其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作为认识对象,形成认识过程的发展史,必须运用逻辑的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发展中存在着大量非本质的、偶然的东西,只有通过范畴的体系。才能撇去这些非本质的、偶然的东西,集中地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否则,仅仅运用历史的方法,必然形成概念和范畴的纯粹的、机械的堆积,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问题意识不是建构者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所呈现的一系列客观性的困惑与难题。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围绕的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展开:其一,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怎样运行?其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怎样运行的?对这四个问题的认识和解答,应该设定一套思维范式或逻辑系统,根据这些问题的内容及相互关联性,其逻辑结构应该是:第一层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论;第二层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论;第三层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发展论。显然,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才能够有效解答在我国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怎样运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怎样运行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逻辑系统的最高层次的逻辑抽象,起着统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全局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次级逻辑抽象,是在应然层面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运行的问题。作为次级的逻辑抽象,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论在应然层面的进一步拓展,也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运行。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发展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思维层面的具体展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怎样运行的问题的直接回答。作为思维层面的具体展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论的统摄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论指导之下的具体展开。同时,它又通过具体层面的展开进一步验证和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意识出发,所建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发展论的三级逻辑结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它既符合人们认识问题、把握问题的思维逻辑,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的客观逻辑。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较好地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改革开放伊始,面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理论上所确立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修补、改良的方式革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而围绕着计划于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随着讨论的深入进行,逐渐发现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寻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中,“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如果说,对“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只是从理性及抽象层面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解释和说明,那么,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实践问题马上接踵而至,作为实践问题,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分为规范经济学视阈中的应该怎样建立和实证经济学视阈的是怎样建立两个问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怎样运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怎样运行”这样两个问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整个过程,这不仅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时间还不长,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还不够完善,而且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相对真理,无法全部解答未来实践中的经济生活所提出的全部问题。因此,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怎样运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怎样运行”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如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并对当时时空条件下如何完善给予了回答;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提出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是针对当前时空条件下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给予回答。可见,在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还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未来的问题由未来的实践所决定,正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活及生命之树长青。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所提出的四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回应的,为回应和解答这些问题所建构的三个层次的理论逻辑,在本质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程在逻辑思维的进程中再现了出来。做到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既没有简单的等同,又在本质上一致,体现了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这一理论传统为今后继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历史向未来敞开着,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设,只有坚持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才能使其既蕴含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共同富裕奋斗目标,又能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原则,才能使其既按照人类文明的大道行进,又不脱离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时空条件的现实土壤;只有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才能既把握历史的走向,又使理论本身符合逻辑的发展路径.

作者:庞增安 单位:南通大学 政治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市场经济理论的建设原则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92667.html

    相关专题:中国直销企业排行榜 药学毕业论文


    上一篇:智能建筑中给排水控制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