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课程设计教学论文(共7篇)

第一篇:语言艺术课程设计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为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生产、服务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是培育研究型人才、开拓型人才。各类营销、管理专业人才都需要具备基本人际交流能力,即在人际交流中轻松、准确、正向、通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及需求的能力。因此,课程应定位为实训为主的能力训练课[2]。

二、课程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和高职教育要求进行课程定位,为课程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在这一前提下,还要进行充分的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是课程实效性的保证。

(一)总体思路

1.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例如口语表达、交流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学识素质的重要性等等,都是些重要的基本理论,但如果进行单一、集中的理论讲授,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再好的理论、再精彩的讲授,对学生来说都是耳旁风。所以必须把必要的理论融入技能训练中来,针对学生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在点评中对应性地进行理论渗透。2.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组织为辅一方面是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才能足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课程的定位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所以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每次课程要做哪些活动,需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布置安排,课上还要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把握,所以要有教师进行良好的组织。3.内容安排上以应掌握的技能为主,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为辅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大体则有”。哪些是高职生应该掌握的人际口语交流技能,这是要有基本范围的。但是教学实践中,还要“具体则无”。一是各类口语技能往往互为联系,相互融合;二是学生的擅长情况、兴趣情况在具体训练中常常无法事先设计:因此,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

(二)主体内容

一是口语交流相关能力及基本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学识素质等影响口语表达的素质的训练;普通话、语音语调、修辞、倾听等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口语交流专门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介绍、赞美、提问、劝服、拒绝以及电话沟通等口语交流技能训练。三是口语交流专业能力训练,主要包括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口语交流能力,诸如营销专业的电话推销、上门推销、坐店推销等语言训练,酒店专业的前台、餐厅、客房等岗位口语交流能力训练等[3]。

(三)训练方式

要取得口语交流能力训练的实效,还必须设计丰富、合适的训练方式,并根据学生实际设定好各种方式之间的结构比例,先后顺序。应用中还要综合布局,灵活调整。针对近年来高职学生实际,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训练方式。1.案例观摩与分析选择适合学生兴趣、能力的青年口语交流实例,一种类型是选择视频案例,共同观摩和分析。再一种类型是教师描述典型案例,提供给学生分析;还有学生自己搜集典型案例,课堂上提供给大家讨论分析。视频案例适合在最初的两堂课播放,选择《职来职往》《非诚勿扰》等电视节目中青年学生喜欢的素材,对典型真人秀片段进行剪辑,让学生完整观摩某一个“人物”的整场口语交流表现,使学生认识口语交流对人自身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有多大的影响,认识口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4]。教师和学生提供典型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插入典型案例,都是片段性的,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口头描述,也可以是事先打印出来,课堂分发给学生。2.课堂口语交流演练与分析这是本课程训练的主体内容,占到课程总量的一半,也可以说渗透到课堂的各类内容当中。随机演练与规定演练相结合,学习每一项内容时都可以随机演练。为了避免随机演练的过于随意、效果不够,必须配以足够的规定演练,选择总内容中的三分之一事先布置,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再进入课堂演练,且不能止于演练,更要组织学生对演练中的表现进行分析。3.重点专题综合训练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所需掌握的教学内容,每学期挑选二至三项重点专题进行深入、展开,全面的口、手、心、脑综合训练。一般应从演讲、辩论、专业口语交流中选择一至二项,事先布置,选材、撰稿、修改、背诵、演练,教师参与指导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5]。

(四)考核设计

考核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采用无试卷考核方式,即由“平时考查+自选口语交流考查+规定口语交流考查”构成。自选口语交流考查在期中进行,学生根据已经训练过的普通话、语音语调、修辞、倾听等基本能力训练和介绍,赞美、提问、劝服、拒绝等专门能力训练,自主选择话题,自由组合,进行实战演示,自由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规定口语交流考查在期末进行,由师生在期中考查之后就商定期末考核项目、题目,并开始准备,一般从演讲、辩论、专业场景交流等较有难度、挑战性的项目中选择确定一个,再确定具体题目。诸如演讲的“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辩论的“不想做旅行社经理的导游不是好导游”等,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实际确定题目。考核中不仅考核最终表现,还要考核准备环节,诸如演讲稿的写作、修改情况等,通过抓细、抓实每一个环节,保证以考促学的效果[6]。总之,整体设计,扎实实施,灵活把握,口语交流技能训练教学一定取得良好实效。

作者:孙德林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率

1纵向定位

除了横向定位之外,专业主干课程纵向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其相互联系性。“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纵向定位是道路工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道路的线形设计实践训练,包括一般路线设计和交叉设计,而后则是“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需要完成的道路结构设计工作,再加上“道路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综合在一起就是交通土建方向的最终道路工程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从形式上是道路工程毕业设计的第一个部分,而从难度上来说则较毕业设计简单一些,主要体现在道路地形、地物简单一些,设计路线短一些,附属物设计少一些等等。通过课程设计,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线形设计的规范依据和基本方法,更应该领会正确设计的思想与思路。教学实践表明,对于课程设计定位的明确讲述有利于学生清晰工作方向,从而提前对设计有整体认识和把握,工作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把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思想表现出来。

2纠正并建立清晰的设计思想

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技能;设计指标的计算与成果图绘制技能;设计说明文字报告撰写技能。这三个方面中,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是整个课程设计关键性工作,是整个设计质量的灵魂,也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控制点。然而,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这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方向”和“界限”。因此,设计工作伊始让学生先搞清楚以上这两个问题对于后面的设计工作尤为重要。

2.1“界限”问题作为工科来说,设计的“界限”问题就是“规范”(这里的“规范”通指本行业的“标准”、“规范”、“规程”等等)问题,所谓不知道“界限”就是不清楚哪些方案本身就是超限错误的。简单地说,方案中任何部分出现违反“规范”的,本方案就是错误的,有些学生很认真地搞出了一个方案,但却浑然不知某个指标已经超限了,仍以路线平面设计为例,当技术方案选择曲线半径过小,未达到不设置超高的最小曲线半径时[5],没有采用缓和曲线进行过渡处理的就是错误的方案,尽管方案中其他技术指标都是满足“规范”要求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规范”意识淡薄,往往认为“规范”和教科书、其他文献地位是等同的,因此设计中参考的不是“规范”而是教科书、其他文献,这种认识和习惯必须认真纠正过来。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范”是行业技术法规,是设计的唯一依据,并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并养成习惯。

2.2“方向”问题技术方案除了错误的(违反“规范”),就只有优劣之分。而优劣之分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白“方向”问题。所谓不知道“方向”就是不知道到底如何控制方案可以称为好,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确定方案时候畏首畏尾,对于一个方案犹犹豫豫、反复修改总是无法确定,主要是在不停地拿自己的方案与别人进行比较,总是觉得自己方案中的某些部分不如别的同学的好,于是针对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而局部的修改基本都会造成整体方案的随之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方案经过对比,又会发现修改前本较为满意的部分又变得不理想了。这仿佛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因此造成了学生很大的迷茫,到底怎么选择才是最好的呢?为此,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对于单个人来说,设计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多个人来说,设计方案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诚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对待我们的技术方案,但不应过于纠结甚至是钻牛角尖,工程实践告诉我们,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制定总是在争取“大多数”。对于单个人来说,设计方案只要能力争到大多数的指标有利就是良好甚至优秀的,绝对不可能所有指标都是有利的;而对于多个人来说,一个技术方案只要争取到大多数人肯定的就可以称为良好的,让每个人都真正满意的方案基本是不存在的。为此,技术方案设计的“方向”就是做到争取“大多数”。教学实践表明,清晰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控制设计“界限”,把握设计“方向”,从而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徒劳时间和精力,较快地制定出较为满意的技术方案。

3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与课程本身有关的个性问题,有的诸如管理方法问题是实践教学出现的共性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涉及教育大环境、教师本身、学生自身等等诸多因素。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坚持“制度管理”为先的原则,采用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大胆地尝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柳志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篇:开放大学课程设计

一、开放教育课程现状

(1)传统远程教育课程无特色,缺少核心竞争力。目前的开放教育课程基本由电大教育或远程教育课程演变而来。而传统远程教育类课程的设计很多带有浓厚的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烙印,有些甚至照搬普通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只是把普通教育的教材、教案搬上屏幕而已,并未体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特点,并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导致学生无法自学,对远程教育产生失望和抱怨。我国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上的主要问题是:1)设计缺乏针对性,缺乏对成人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了解,导致课程无的放矢。2)内容缺乏丰富性,照搬传统教育的内容,忽略学习者经验以及学习者在教育情境中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内容。3)忽视课程的交互性,不利于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4)忽视课程的个别性,不能体现学生学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课程目标的类型结构、层级结构的设计单一。5)课程设计缺乏艺术性,课件制作粗糙、文字繁琐,难于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6)忽视课程设计的服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时间不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条件不好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基于上述原因,成人远程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从而使他们缺乏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成人远程教育质量。[3](2)MOOC课程视频资源形式单调。目前,MOOC(大型网络公开课)的在线学习模式风靡全球,受到了世界教育专家、学者和广大学习者的关注和青睐。但总体来看,其课程设计仍然存在传统远程教育课程的通病,如课程资源中最具价值的视频学习资源源自于传统课堂的直接录制,其“黑板+粉笔”的传统讲解模式显得很单调,未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信息呈现量小。据MOOC有关官网统计,MOOC课程的学习者人数众多,体量较大,但课程学习通过率较低。(3)可汗学院“独木难支”。可汗学院利用一个电子黑板系统,一边讲解、一边用电子画笔书写,用计算机支持软件将所要讲解的内容以视频形式录制下来(教师并不出现在屏幕上),再加上学习进度控制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就可以开始网络教学了。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具有简单、快捷、高效的优点,但也因此,可汗学院的教学方式存在“过度简化”的缺陷,缺少了教师现场的互动性和生动性;同时,大部分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后,还要回到真正的课堂上寻求老师答疑解惑,这对于开放教育来说难以做到。因此,“可汗模式”不太可能支撑开放教育课程的整体局面。(4)微课程难入主流。微课程也称“微课”,指主要以视频形式呈现的几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其主要的作用是将课程“碎片化”,短时间内解决一两个课程局部重点或难点问题的学习和理解。近年来,微课程的制作与应用风起云涌,大有后来居上、独秀于林的势头。利用微课程学习的主要优势在于使用无线APP终端(如手机等),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单一课件流量小、快捷等),学习效率高。但微课程系统性差,相同内容的课件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课程总流量不低反高,因此,在批量课程开发和学习中,微课程所占的比重其实很有限。实际上,可以根据知识模块的划分和学习节点对一个完整的网络视频课件进行“虚拟切分”,间接地实现“碎片化”,即“虚拟微课”,并通过相关的链接指向相应的“碎片”(视频模块)。这一问题将在后文中继续讨论。(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开放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也造成了开放教育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课程设计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设计中力求体现科学性,突出学术性,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学科的整体性、知识的连续性,而忽视生动的社会生活教育和实践教学。片面强调学科的学术性、课程的连贯性,忽视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4]而体现职业化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则被边缘化,甚至在课程设计时,从未被考虑过。

二、开放大学课程设计

1.开放大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除遵循普通大学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适应性原则。开放大学的学习形式主要为自主学习,学习者的年龄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学历起点从初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学习需求既有学历教育方面的,又有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养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其跨度之大,是普通高校从未有过的。在学习方式上,还要满足任何学习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的要求,因此,如何开发有效的学习课程及资源,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广大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是直接影响开放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在理论课程的设计方面,可借鉴和遵循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的“必需、够用”原则,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不排斥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量删除课程体系中多余的、不必要的知识,或充分精简知识结构和内容(如只需了解知识的一般属性和有用的结论等),保留后续学习和职业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另外,针对成人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经验和能力的特点,可删除一些重复的、无用的知识(包括知识结构性模块)。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仍可借鉴传统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也可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如问题引导式学习、案例式学习、交互式学习、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相结合、网络学习与面授学习相结合等。在课程资源设计方面,要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即“因学而异”。例如,在资源媒体类型上,就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PPT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因此,具体设计时既要有一定的覆盖面,也要有重点的选择与设计。(2)开放性原则。开放大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因此,开放大学课程设计除了要适应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和成人化的特点。开放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与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个体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特点,重视人性化设计,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高。通过不断地教学反馈,及时修正课程内容和形式,使课程内容被广大学生所认同。模块化设计。成人学生在年龄、个性、兴趣、追求、理念、社会角色、职业岗位、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专业中学习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也存在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需求。因此,开放大学学习者都希望对课程及内容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除了必修模块外,还应设置若干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可供选择的选修模块。开放式时空设计。一是课程内容的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了人类教育的国际化和终身化。教育的内容、资源更加开放、丰富,课程功能更加拓展,人们把视野更多地投向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带来了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囿于某专业、某学科的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信息社会之中,学生学完专业必修课外,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条件任意选择其他专业交叉学科的课程。二是课程空间的开放。应积极吸纳、借鉴国内特别是国际上优秀的课程设计或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空间的广阔性进行课程设计,“洋为中用、兼容并包”,打破“唯我独尊”的封闭课程设计。三是课程的时间开放。开放大学的课程应24小时实行开放式展示,供人们时时处处学习,满足现代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4](3)职业性原则。职业性是开放教育课程的另一基本属性。而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性的重要举措是除了设置一定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外,更主要的是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类课程。实践课程是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实践教学活动既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又关系到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万万不可轻视。实践类课程设置可以考虑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原则。基础类实践课程可以考虑以虚拟为主,而岗位实践和综合实践课程则考虑以真实为主。开放教育课程的职业性还体现在课程的开发过程和方法上。例如,基于“能力本位”(CBE)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以职业工作为逻辑起点,分析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目标以及有关内容和教学要求等。

2.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在充分考虑了开放大学课程的适应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基础上,笔者给出了一种开放大学课程体系框架(学历教育),如图1所示。其中,通识课程和原来的同名课程内涵基本相同,主要是内容要精简,呈现形式要生动,易学易用;职业素质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择业与创业、管理实务、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团队协作等内容;专业必修课程亦和原先的同名课程内涵基本相同,在精简知识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在宏观层面上适当调整或保留原来的知识架构;虚拟实验(训)可基本取代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性实验和初级技能的训练,当然如果有条件开展真实的实验或实训教学,则效果会更好;专业选修课程则按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结合工作岗位需要在若干指定的模块中进行选择(限选);岗位实践课程则是针对专业工作岗位(群)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而设置的,可按专业工作岗位及其要求的不同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亦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结合工作岗位需要在若干指定的模块中进行选择(限选);选修课程和原先的同名课程含义相同,一般为人文类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在学校指定的课程库中任意选择学习课程(任选);自选课程可以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跨平台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开放式任选),并通过学分认证体系获得相应的学分认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不变。在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上,文科类专业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可占总学分的1/4左右,工科类专业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可占总学分的1/3左右。

三、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课程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从广义上来讲,课程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课程资源(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学习材料、学习环境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1)学习材料。学习材料是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信息化学习资料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学习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2)支持系统。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它与资源组成的构成相关联。(3)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不只是指学习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学习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体现了资源组成诸要素之间的各类相互作用。

2.关于优质资源

在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主要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及其呈现形式对于自主学习者来说是最有效的。这里有个问题要澄清:对于学习者来说,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资源种类多元化、学习内容全面化就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应该从海量的学习资源中遴选出最为有效的优质资源提供给学习者,这也是开放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服务理念和义务。那么,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才是优质资源?笔者以为,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考虑,能用最少的学习时间使学习者在知识、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获得最大程度提升的资源应该就是优质资源,即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最优化。从教育学、心理学和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名师课堂+多媒体组合”的视频呈现形式可能是优质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该呈现形式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辅之以“虚拟课堂”(主要为课后辅导答疑等)的互动学习,学习效果将与现实的名师课堂相差无几。该类资源制作成本较低(相对于动画制作等),性价比高,普遍适用于各类课程。

四、课程资源开发

1.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起点,每个课程开发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确定学习成果,这里的“学习成果”是指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可以获得什么,是知识点、概念,还是理论、技能?再次,要分析学习成功的外部因素,学习的发生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过程,因此,要清楚地分析出促进课程学习成功的外因是什么,这对于课程开发是十分重要的。然后,还要分析学习成功的内部因素,促使学习成功的内部因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远程学习者的多元化、多样化使得远程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强调对学习者的了解与分析,只有弄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要去做什么等等内心需要,我们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才会有依据。[5](2)内容要简明实用。如前文所述,开放教育的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到开放教育的“职业”属性,并借鉴“能力本位”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就学历教育而言,理论课程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进行优化,简化理论的结构和内容的复杂度,降低学习难度,遵循“学有所用”的原则重新遴选和组织知识内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课程应按照“基础实践、岗位实践、综合实践、科学研究”这四个层次的递进关系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在实践课程分类上,应包括实验、实训、岗位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3)学习资源形态多样化。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资源的形态应该是多样化的。就狭义的学习资源而言,主要的类型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学习平台、虚拟实验(训)软件、实验实训设备等。

2.课程资源开发

这里重点讨论教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和云教室平台开发。(1)教材开发。首先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构建教材开发团队,并把教材建设纳入到规范化管理轨道上来,明确课程负责人负责制。所有教材的编写都要先立项、再评审,以确保教材编写的质量。理论性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简明实用性,在具体内容呈现形式上,案例式、问题引导式等是教材编写时所考虑的主要体例形式。实践性教材的编写,其内容要尽量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任务式和项目式等是教材编写时所考虑的主要体例形式。(2)多媒体课件开发。视频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占有主导地位,也是最具价值的学习资源。目前,视频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传统课堂的直接录制,这种“黑板+粉笔”的传统讲解模式显得很单调,缺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信息呈现量少,总体来看表现力不足;二是“人像+字幕”模式,即固定的教师人像与PPT教案切换这二者的后期合成,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名师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视频中的“名师”变成了“幕后讲解员”,因此实际上没有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另外,这种视频录制模式,后期编辑工作量大,周期长,难以批量制作。为克服上述视频课件设计的不足,可以采用“基于高清触摸大屏的直录模式”制作视频课件。首先,PPT设计要精细,内容及文字的布局及格式设置合理,呈现的时间控点应与讲解节奏相吻合,同时留有现场电子书写和互动的区域;其次,由于触摸屏具有电子书写的功能,教师完全可以按照现实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解,并开展互动教学;其三,大量有用的图片及文字信息可以事先编辑在PPT课件中,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丰富、形象、生动,并且高效,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是直录模式,这种视频制作基本不用后期编辑与合成,工作效率高,可以批量制作。有些情况下,还要开发一定量的动画课件。动画课件可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形象化的表现,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很多时候它起到普通视频课件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动画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动画课件。至于微课开发,可以根据知识模块的划分和学习节点将一个完整的网络视频课件进行“虚拟切分”,间接地实现“碎片化”(微课),并通过相关的链接指向相应的“碎片”(视频模块),体现“微课程”的优势。同时,对于切分的各课程学习模块,学习平台同样支持相应内容的学习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功能。(3)云教室平台开发。云教室(Cloudclassroom)是指基于云计算技术基础上的电脑、电化教室管理系统。云教室是三位一体的教室,即具有远程授课、双向视频会议、考试监控的功能。云教室可以支持、满足各种网络条件下远程双向高清视频、网上实时教学(含学习支持服务)、网上大规模直播教学、视频监控等,具有互联网出口及不同类型网络接口,包括有线、无线(Wi-Fi、3G、4G)等。图2云教室平台的基本架构设计一种云教室平台的基本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其学习支持服务功能有以下几点:多终端多模式学习。平台以学生需求为引领,提供支持PC、Pad、手机的多终端接入环境,形成“云教室、云PAD、云手机”等多终端云学习平台,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平台中名优课程点播中心集合了区域优质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丰富、课程界面操作灵活多样,利用平台独有的虚拟切分技术,能够对较长的完整视频进行“虚拟切分”,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直接选择观看相应知识点,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同时,平台强大的课堂直播功能,可支持多点同时在线播放,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收看其他远程网络课堂直播,而不再受到时空限制。网络互动同步教学。平台同时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协同教学方式,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同步课堂互动,把教师讲课过程逼真地通过网络送到学生的面前,学生只要能上网,就能随时加入课堂听课,参与答疑,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听到更加优秀的课程。互动教学通过在网络上架构学习平台,为身处异地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虚拟课堂”,学习者不仅能够进入名师课堂,“听”名师的授课,更能够就自己的疑问得到名师的当堂指点。不论学习者身处何地,都能够通过“互动课堂”与老师或同学第一时间进行沟通。个性化自主学习重视交流体验。平台的教学视频应用服务云平台强大的资源聚合功能,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学习菜单”,并建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平台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定制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实现一对一的学习。同时,通过云平台搜索引擎还可以就知识点进行精确搜索,学生不用再将一堂课从头看到尾,而是可以对教学视频进行精细化筛选学习,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五、破解实践教学难题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职后教育”,其职业性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开放教育是在电大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电大教育由于受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其实践性和职业性教育严重缺失。如此致命的“软肋”,将严重制约新的开放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左右社会对开放教育价值的判断。因此,建设开放大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将开放教育打造成为“职业化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开放教育学习者对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诉求。然而,开放大学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却是困难重重,即使资金充足,也存在诸如跨区域的与远程教学管理相异的现场教学管理、区域化重复建设以及区域化“人财物”管理等复杂的系统管理问题。另外,产业的不断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及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也使得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若完全依靠自身的内部条件建设,其投入成本很大,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幸运的是,开放教育由于其天然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率先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政、校、企、行”多元互动、互惠共赢。这一方面是开放教育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通过多元合作或合作办学,促进资源联盟建设,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可以有效破解开放大学实践教学难题。

作者:华永平

第四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

1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设计具有开放性,教学中学生选择不同培养材料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其成果是多样性的,通过由简至难、不断循环的工作过程,能力由单一至综合,逐渐提升,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倡导“先做人、再做事”,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工作的品质,以及求实、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2教学内容设计

2.1针对性与适应性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使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并注重“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学生创新组培技术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项目来自企业生产的实际,项目完成的工作步骤完全按照实际生产工作过程进行设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可操作性强。

3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3.1“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习的内容是完成植物组织培养生产的各个工作步骤,学生通过各个工作步骤的实践实现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课堂与实训地一体化,理论求够,实践求精。

3.2创设教学与生产情境

建立工作小组,形成不同的“车间”,学生身份为技术员或员工,教师身份为项目经理,使学生体验组织培养生产的真实工作情景,不同的“车间”相互协调,同一“车间”同事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组织培养生产项目,利于学生职业角色的定位,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3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花卉组织培养育苗生产项目为载体,整个教学围绕完成花卉组织培养生产任务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专业或岗位相关的学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真实工作氛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各种原理、生产工艺、企业生产实况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建立校内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4考核方案设计

4.1考核原则

从学习目标出发,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别考核相结合,突出团队考核;多种考核方式并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注重操作技术,结果考核注重“产品合格率”。

4.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应用能力、工作计划制订能力、资料收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工作态度等。

4.3考核的方式方法

包括学生自评,组内学生互评,组员评组长,组长评组员,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学。教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考核内容和方法。

5课程设计特色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2)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教学项目设置具有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特征,完成项目的途径具有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3)教学效果易于评价。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具有完整的教学作品,教学过程与结果可测评性好。(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须考虑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形成产品,检验产品。这样就完成了理论到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锻炼和提升了学生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作者:宋洪文 庞丽萍 周鑫 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课程设计与教学

一、“营养指导”学习领域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设定课程目标

以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为原则,通过创设真实或仿真工作情境,实施餐饮岗位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充分体现课程学习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使学生有效获得餐饮岗位所必需的营养与卫生知识、技能,懂得点菜服务、营养配餐等业务流程,具备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职业素养,达到职业岗位标准。[3]

(二)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对旅游服务类、烹饪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调研、专家咨询与研讨,了解学生从事点菜服务、营养配餐等餐饮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营养与卫生知识、技能,如了解就餐对象、各类原料营养成分分析、动植物食品营养价值、合理膳食结构及其营养搭配、平衡膳食及其配菜、食谱编制与合理配菜、常用餐具消毒、烹饪原料感官质量检验、科学合理的烹饪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发展专业能力,促进关键能力的提升,立足调研,通过对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围绕膳食服务工作,形成了“介绍膳食营养”、“分析膳食结构”、“评价膳食营养”、“配制营养膳食”、“认识食物污染”、“防范食物中毒”等6个学习情境、12个任务单元,任务学习难度由易到难分为4级。其中,学习情境1—4具有递进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学习基础,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该课程周课时2节,学期课时36节,学习情境设计如表1所示。

(三)选择教学方法

以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习得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行动过程完整”(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和“手脑并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4]具体来说,根据“营养指导”课程特点,学习情境1-4采用点菜实训教学方法,即针对餐馆服务工作,以菜谱点菜为情境、以顾客菜单为载体所进行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方法。[5]学习情境5、6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即聚焦社会热点,将食物安全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在教师设计的工作页引导下,以独立或小组方式对真实案例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从而获得最优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

(四)改革评价方式

为了发挥评价的能力导向、质量改进、学习激励等功能,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多主体评价,具体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习情境1—4的评价方式具有点菜实训共性。五项评价内容和分值(10分制)为:(1)信息资讯能力:围绕工作任务,收集、咨询相关信息,理解任务要求(2.0分)。(2)计划决策能力:针对工作任务,思考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思路、方案(2.5分)。(3)工作实施能力:分工协作,积极参与工作过程,有效地完成任务(2.5分)。(4)交流表达能力:展示工作成果,表达清晰流畅、准确科学,仪表仪态良好(1.5分)。(5)质量效率意识:遵照岗位标准,精益求精,有效改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1.5分)。学习情境5、6的评价方式具有案例分析共性。五项评价内容和分值(10分制)为:(1)知识应用能力:熟悉案例背景,掌握并合理应用相关知识(2.5分)。(2)综合分析能力:案例分析科学、合理,措施方法得当,有创新(2.5分)。(3)展示表达能力:表达流畅、得当,仪表仪态良好(1.5分)。(4)调控应变能力:答辩应变能力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1.5分)。(5)合作参与能力:积极参与活动过程,注重互助合作(2.0分)。

二、“营养指导”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学习情境1:介绍膳食营养

教学基本流程:(1)提供菜谱。教师提供的菜谱应立足当地实际,通过资料查阅、餐馆调查等途径收集、改编而成。菜谱也可以包括市售快餐、方便面等预包装食品,用于营养价值评价。(2)点菜服务。学生以菜谱为蓝本进行点菜,可以产生若干份菜单。(3)认识菜肴。学生以菜单为学习载体,对菜肴进行能量和营养素分析,完成菜肴营养标签制作和营养价值评价,掌握能量和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膳食参考摄入量、缺乏症等知识。例如,某16岁男生的一份午餐(绍兴大排饭快餐)营养价值评价,工作页项目内容包括:能量和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绍兴大排饭每100克含量、营养质量指数(INQ)、评价与建议等。(4)展示交流。学生代表介绍菜肴营养特点。

(二)学习情境2:分析膳食结构

教学基本流程:(1)形成菜单。学生利用菜谱点菜,形成中餐、西餐、快餐等不同类型的菜单。菜单菜肴在种类、数量上具有可变性和叠加性。(2)分析菜单。学生利用教材、网络等资源了解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并以典型菜单为载体,对比分析食物组成的合理性,提出菜单优化建议。例如,某17岁女生一日三餐的膳食结构分析,工作页项目内容包括:食物(谷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蛋类、鱼虾类、奶类及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油脂类)实际摄入品种、实际摄入量、宝塔推荐量、评价与建议等。(3)展示交流。学生代表介绍每份菜单的膳食结构特点。

(三)学习情境3:评价膳食营养

教学基本流程:(1)点菜服务。创设餐厅环境,学生角色扮演顾客和点菜员,完成点菜程序。(2)膳食评价。学生以营养师身份计算、评价三餐营养的合理性,提出膳食调整建议。例如,某18岁男生午餐营养评价,工作页项目内容包括:能量和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实际摄入量、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评价与建议等。(3)展示交流。学生代表介绍膳食营养的均衡性。

(四)学习情境4:配制营养膳食

教学基本流程:(1)提供食材清单。供膳食配制用的食物材料清单,在选编时要考虑本地区食材的可获得性、居民饮食习惯以及上市季节等因素。(2)食材选择。在点菜员的引导下,顾客了解食材、完成选材。(3)营养配膳。点菜员根据顾客所选食材进行营养配膳。例如,按食材清单(面粉、粳米、芹菜、青菜、苹果、豆腐干、豆腐、虾仁、鸡蛋、番茄、香菇、花生油等)任选9种,为某18岁女生配制一份营养午餐。工作页项目内容包括:主食和副食的菜肴名称、原料和用量,评价与建议等。(4)展示交流。学生代表介绍配餐设计方案。

(五)学习情境5:认识食物污染

教学基本流程:(1)出示案例。呈现的食品污染案例事件应与学习项目相匹配,可以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加以收集、编辑。污染事件应具有典型性,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或热点事件。例如:2011年10月,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的长富纯牛奶(精品奶)、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的纯牛奶,经国家质检总局检测公布黄曲霉毒素超标。该案例与项目6认识生物性污染相匹配,围绕本次污染事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分析黄曲霉毒素污染。(2)工作页引导。教师围绕学习主题和污染事件编制工作页,以此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事件分析的引导材料。工作页项目内容包括:事件描述、背景知识(特性、危害、途径、对策)、事件分析(两种乳产品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依据是什么,饮用黄曲霉毒素M1超标乳产品的危害性有哪些,黄曲霉毒素M1污染乳产品的可能途径是什么,如何防范乳产品黄曲霉毒素M1污染)、分析结果等。(3)探究分析。学生利用工作页、校本教材等资源,对食品污染事件进行分析,明确污染源、易污染食品、危害、预防等要点。(4)展示交流。学生呈现所思所想,共享工作成果。

(六)学习情境6:防范食物中毒

教学基本流程:(1)提供学材。向学生提供常见食物中毒病例的活页材料。活页材料的编写应做到简明扼要、难易适中、便于阅读。(2)呈现事件。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尽可能地还原食物中毒事件原貌。例如:2003年4月10日,新华网海南频道报道了文昌市千人祭祖聚餐中毒事件。教师利用图文资料呈现事件,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3)工作页引导。围绕学习事件编写工作页,帮助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下,利用活页材料自主探究案例。工作页项目内容包括:事件描述、事件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中毒表现)、基本结论、防治处方等。(4)事件分析。以活页材料提供的食物中毒病例为范围,学生以工作页为向导,围绕中毒事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得出结论。(5)展示交流。学生阐释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中毒表现、预防措施等要点。

三、“营养指导”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反思

(一)以学定教,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

“营养指导”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设计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对传统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效革新。学生在仿真实训或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餐饮岗位任务、职业标准、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完成一个个任务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内驱力得到巩固和加强,为持续学习注入了活力。

(二)学做一体,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营养指导”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行为导向教学,体现“做中学,做学教”的一体化教学特点。学生在仿真点菜、病例分析场景中充当顾客、点菜员、配餐员、医师等角色,身临其境地承担其职责,遵循工作程序,注重人际协调,提出工作观点,设计配膳方案,分析诊断病例,展示工作成果。对于具体任务,教师应进行提示或精讲,避免越俎代庖,重在引导学生明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资源,保障学生锤炼过硬本领

“营养指导”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需要以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作支持。如配合实训操作,编写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校本教材;针对顾客点菜,编制供教学使用的食谱;围绕营养配餐,选编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食材清单。同时,制作、积累与教学配套的课件、视频等电教资源,为学生学习创设仿真工作环境。此外,除了建设校内专用实验实训室外,学校还要创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能工巧匠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实施工学结合等创造常态化的锻炼机会。

作者:左培林

第六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思考

1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的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于参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学生的成绩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参加指导的教师都是单独地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成绩的评定和考核。这样就可能会导致由于评定标准的不一致,影响学生的成绩,进而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解决的措施

2.1提高师资水平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对参加课程设计指导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师资培训,要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对第一次参加指导的教师一定要进行考核评审,并要求第一次参加指导的教师完成一份课程设计要求的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并由课程小组的其他教师一起参加评审,审核通过后,才能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另外,也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让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分批次进行,这样每个教师同一时间段指导的学生数量减少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保证课程设计指导教材的适用性

针对现有大部分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组织了机械制造与设计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成员已经启动了编写一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计划,该教材在2014年完成,编制的教材完全是从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稍差的问题,该教材的编写宗旨是完整清晰地表达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思路,揭示课程设计的完整步骤及各步骤之间的关联,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连续完成的设计思路,体现课程设计能力培养的要求。[3]

2.3加强教学监管

参加指导的教师要严格保证学生的教学指导时间,及时指导和指出学生的设计错误,特别是对自觉性差的学生,更好保证全程指导,对学生和教师都要制定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建立督导制,保证教学质量。

2.4制定完善的成绩评定机制

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应由至少5人组成的答辩小组共同给出,组成答辩小组的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成绩评定标准,在学生正式答辩之前要先审阅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审核通过之后,再让学生参加答辩,这样更有利于保证设计的质量。[4]

3结语

在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独立设计机械结构、画图及查阅标准手册的能力的好坏。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玲艳 邱水才 冯永平 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第七篇:ESP教学及课程设计

一、ESP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中,初等教育系为更好地适应京津冀地区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专业英语发展的需要,立足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配置比例,其开设的《幼儿英语视听说》和《心理学专业英语》两门ESP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ESP课程设置的核心在于实用,初等教育系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计划开设的《幼儿英语视听说》课程为72学时,应用心理学专业计划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为36学时。各系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课时量一般在36-72学时之间,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以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构成

河北民族师范各教学系的情况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我院的ESP师资基本可以满足各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初等教育系为例,数据截止2012年12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共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11人,“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2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已经形成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科学生人数143人,针对本科教学的师生比为1:7,满足了本科教育教学的需求;针对全系本专科学生971人这一数量,师生比接近1:50,师资略显不足,但由于各专业的师资配备较均衡,在初等教育系师资队伍中有专业英语教师3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三名英语教师在一线从事着ESP课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工作事宜,团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顺利的完成了各学期的工作任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初等教育系的师资可以满足ESP课程教学的需要。

三、ESP教学方法的设计理念、管理运行及培养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总体设计理念初等教育系ESP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模块教学”与“分级实践”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根据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入学以后,分别进行4-6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目的是综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是第一组“模块教学”阶段;同时,各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的特定月份回生源地见习,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检验,并通过见习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在日后提高学生ESP理论知识学习和练习的针对性,这是“第一级”见习。学生在掌握一定量的英语基础,并经过为期一周的见习阶段后,初等教育系针对各专业的学生特点,分别在第3-6学期开设《幼儿英语视听说》和《心理学专业英语》两门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培养,这是第二组“模块教学”阶段;同时,组织学生在承德市进行“第二次”见习,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见习,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专门用途英语水平。第三组“模块教学”和“第三级”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学生毕业所在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分别以“试讲”和“顶岗实习”的方式开展,学生可以对前两个阶段的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不难看出,“模块教学”、“层级实践”各个环节相互作用、联系紧密,学生可以在分阶段、分步骤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ESP应用水平。

(二)确立管理运行机制

为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初等教育系成立了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技能考核小组”等组织机构,明确了ESP课程建设的任务和相关教师的职责,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测、开展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形式,检查督导ESP课程的实施情况,并适时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确保了课程设置及实施的科学性、延续性和有效性。

(三)ESP培养效果及社会反馈

初等教育系对ESP课程如教学方法、训练模式和学生能力监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通过开展英语专业技能训练、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演讲比赛、专业技能汇报表演英语节目等活动方式,初等教育系向学院及用人单位展示了ESP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汇报表演及展示,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毕业生受到了来自京津冀地区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初等教育系的地区影响力有所增强。结语新建本科院校应重视ESP教学的组织开展和实施,注重学生ESP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院及各个系部的专业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幼儿英语视听说》、《心理学专业英语》作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的ESP课程,在其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师资配备有保障,ESP课堂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组织、有实施、有检查、有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诚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之处,单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效果和社会各界的反响来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ESP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作者:李长林 张永利 仲秀维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课程设计教学论文(共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92256.html

    相关专题: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 哈尔滨学院


    上一篇:房地产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