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要有预见性,课前要做到充分的预设
事先要预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提什么问题,或是遇到什么问题,应当如何应付。要怎样去指引学生思考问题并且鼓励他们解决问题,学生解答之后自己有什么心得,还要对问题去进行研究,研究是否存在多种解答方式,还要对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改等。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中,同时抛掷两枚同样的硬币,落地时,两枚硬币的正面都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教师在教学前应该预测到:学生会有错误的答案是13,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共有三种情况出现。因此教师要事先想出帮助学生纠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用两只手掌表示两枚硬币,手心向上表示硬币正面朝上(A),手心向下表示硬币反面朝上(B)……这样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手势,就不难发现,一共出现了(AA、BB、AB、BA)共四种情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①两枚硬币正面都朝上的可能性是14。②两枚硬币反面都朝上的可能性也是14。③一枚硬币正面都朝上,另一枚硬币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并不是13。许多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预见性,那么应对的策略就会比没有预见时期的策略更具有实在性的教育意义。
二、抓住意外性预设,完善动态生成
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问是很正常的表现,这样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表现出的自主学习。老师要正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意外性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学生以前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并且也掌握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出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型,学生也很快把问题解决了,紧接着老师说:“如果把几分之几换成百分之几,应当怎么办?”学生一下子就顿悟了:“把几分之几化成百分之几,不就行了?”这是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且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新知识,做到水到渠成。因此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教学至关重要,不仅要保证学生了解数学知识,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认识“点、线、面”》这部分内容时,老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举出例子,哪些是点、线、面,如果有学生讲生活是点这种意外说法时,老师就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教学道路中来,要这样问:为什么呢?学生甲:生活就像点一样,点可以动来动去,我们就是生活,也可以动来动去;学生乙:不对,生活是圆球,我们就像生活在圆球里面一样,走来走去还在原地;学生丙:生活是放射式的点,都是由我们人组成,有我们才会有生活!老师:想法很新颖,把直线分成1/10,也可以看成是直线,活跃思维,开动脑筋就会获得更多答案。又如:把1/3的直线平均分成许多份,或者分成多个1/3,通过不断分成使直线演变成点的模式,这样点就出现了。在面对学生的意外提问时,老师不要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要从根本问题出发解决问题,把他们带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三、探究预设性,带动动态生成
在遇到预设性问题后就要对此类状况进行探究,把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带动起来,这样不失为一个良策,对预设进行探究表明了教育的发展动向,还表现出教学的灵敏性。在对预设进行探究期间,老师要预留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为预防学生出现预设外的问题做好两手准备。带动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要理解分数的意义,首先要理解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如:1/4、1/5、2/7等不同分数,教师备课应从这两点出发,抓住教学重点、要点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备课,寻找并组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对分数1/4的分子1、分母4,应用生活常识带动学生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应对自如。又如:在“趣味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把“1000、100、10、1”这四个数字加入“数学符号”后串联起来?面对稀奇的提问,学生们开始讨论,相互交流,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思维也被充分带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很多学生纷纷发言:1000÷100÷10=1,1000=100×10×1,1000÷100=10×1,1000÷(100×10)=1…还有的学生思路别具一格:在数字后面加上毫米、厘米、分米、米,就是1000毫米=100厘米=10分米=1米,面对别人提出的答案,有些学生面带愁色,有些又想发言……根据上面的现象,更加确定学生学习动态的生成,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去发展,表现出学生的特点,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氛围,大大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把数学教学变成有特性和动态生成的课程。促使老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创新精神、加强思维能力,学生敢于和乐于提出问题,勇于表现的创造力、创新思维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让学生喜欢到课堂教育上感受数学给以的成就感和兴奋感,使其成为数学课堂的主宰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人。
作者:董友忠 单位:福建省云霄县元光小学
第二篇
1.同步并进原则的应用
从数学知识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是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始的,而知识不是孤立的,是与教材与课程标准相统一的。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入“小明有50元钱,买书包后剩下23.5元,他买书包花掉多少钱?”对于方程的求解,学生一时难以从中理解和掌握算术方法,他们只会从问题中利用一般算术方法来解,而对方程思想知之甚少。因此,对于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对数学问题的转换,要结合数学思想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来发现过程,并依托数学思想来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2.螺旋上升原则的应用
小学数学一方面体现数学思想的同时,一方面要从教学实践中来研究并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如在学习数轴这一章时,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就是很好的实例。数学中的数是抽象的,而数轴将数与形建立有效的对应关系,并能够让学生从抽象的数字中认识到数学的奥秘,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性认知。
3.系统安排原则的应用
数学思想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全盘分析和系统安排。每一节课上对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的引入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两条主线,并在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体验中来做出全面的渗透。如划归思想的应用,可以从小学低年龄开始渗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化归纳,而对于小学三、四年级时,则需要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来运用化归思想,对于五六年级则需要学生明确化归思想在数与代数之间的广泛应用,并从应用题的讲解中来渗透化归思想在求解方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4.简单生动原则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心理是处于发展的高速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需要运用多种思维运算来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数学思想中的守恒性和可逆性,排列顺序与分类能力等。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对数学问题的转化上需要借助于简单生动的原则,通过生动有趣的场景营造或者事例来具体化数学概念。比如在训练学生的统计思想时,让学生从进过十字路口的轿车颜色来判定10分钟后可能是什么颜色的车?从而使思维统计训练融入简单的生动的情境中。
5.活动体验原则的应用
小学阶段是充满好奇和热衷体验的年龄,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重在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如借助于学生的体验、观察、猜测和推理等方式,来感受数学思想的奥秘。在学习无穷与极限思想时,对于直线的认知,以及对圆的无限细分,都可以作为无穷与极限教学思想的典型实例。让学生从观察和实操中来发挥想象,来感悟数学思想的趣味性。同时对于函数思想的渗透上,也可以从正反比例中来引导,从一种量变化为另一种量,从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联与转化,从而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6.结语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等多个内容的考察,是渗透数学思想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动手、想象、体验中,抓住适当时机来梳理数学思想方法,并在课堂实践中加以渗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辛振霞 单位:河南商丘经济开发区平台小学
第三篇
1让学生利用现代科学的教辅手段参与探索新知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一体机、还有诸多的网络资源等,通过这些现代科学的教辅手段,抽象问题具体化、微观事务宏观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更是优势多多。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学生学习起来越来越方便易行。我的一位同事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利用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现一个圆的图形,通过电脑制作将其平分成8等份,展开拼接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随后,再通过电脑制作将圆的图形平分为16、32、64……更多等份,分别拼接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进行展示,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写出发现的问题。学生们的研究气氛非常热烈,通过不同等分后拼接成的近似长方形对比发现,近似长方形的边越来越平直,等分越多,拼接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研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节课运用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将抽象的问题,通过电脑很具体,很容易的呈现出来,不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现了新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抽象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可见,大大增强了知识的牢固性和延展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让学生多考虑问题出错的根源
教师在提问时当然愿意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遇到错误的回答,往往不是大发雷霆就是一通抱怨,替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很容易打消学生回答问题和积极思考的积极性,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老师说出正确答案后才敢随声附和,但是我在听课时一位老师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题:2014元旦联欢会上,小刚和他的5个同学共分到30块糖,请问每个同学可以分几块糖?有几个学生稍加思索后面露喜色,大声说:“每人6块!”但是答案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结果,教室里静悄悄的,稍后有几个学生便如梦初醒般发出惊叹,随后大部分学生也相继举起手来。在这里,教师注意到了要把思考的“权力”多放给学生,尽量让学生多考虑问题出错的根源,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让学生多动手从生活实践中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可以用生活实践来解决,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单位长度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身边的东西量一下,记下他们的长度数据。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发现课本长度单位用厘米,橡皮厚度用毫米,课桌高度用分米,黑板的边长用米……下课后,我又要求学生到商店里测量一下感兴趣的物品长度,要用上不同的长度单位。第二天,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把一大堆数据放到我的面前,特别有成就感。看到学生们高兴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这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非常到位。
4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钥匙。一位老师走上讲台后,信心满满的对学生们说:“大家随便说出一个数,无论多大,我马上就能判断出能否被5整除,请大家随便提问!”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学生们踊跃说出自以为很难很大的数字,但是教师马上就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唏嘘不已,眼神中透露出无限敬佩和疑惑的表情。带着这种好奇与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对数字进行探究和归类,不但找出了能被5整除的数字规律,还找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字规律。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善于开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走进知识的殿堂,乐此不疲的探究新知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适地的加以引导和指点,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够使学生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掌握运用,习得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郭志宁 单位:河北省武邑县循环经济园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