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没有办法保证课堂效率。如何才能解决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的问题,是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因此,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努力改变教学现状,保证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对策
初中阶段,历史科目所占的比重不及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重要,这让教师和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和热情降低不少,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下降。为了解决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就对其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提出自己的意见。
1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抛开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变幻教学的花样,多利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加以诠释,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和小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清历史知识存在的关系,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纪念馆或者是革命圣地进行学习,通过实物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课外拓展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而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可以注重对历史的年限、事件之间的联系等关系的梳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世界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这段历史的主线也就是让学生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也就是革命的背景、领导阶级、革命任务以及最后的革命意义等等,而在这个基础之上,除了要让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内容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段历史内容,然后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典型的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体会,并且让学生可以组成讨论的小组对这一历史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习的权利放宽给学生们,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方向和掌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看学生们的方向是否准确无误,一直到最后能够让学生有正确的理解思路为止。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方法,渐渐掌握学习历史的技巧。
3利用课本插图,加强学生记忆
现在的教材上有很多插图,这里的插图基本上都是和历史事件有关联的,不是单单就这样存在的,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帮助学生把历史事件内容与插图上的内容结合在一块,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方便的理解插图与历史事件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对事件的讲解上了,而对于课本上的插图并没有加以利用,这样就浪费了插图的价值,学生们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无味,有些抽象的内容还有可能无法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能够把插图加以利用的话,有图像进行刺激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掌握,相互连贯的学习还能保证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非常大的效果。4进行专题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强调了知识复习的重要性,而每一个年份发生的事情可能比较零散,复习起来也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而这样虽然当时的记忆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忘记的也比较快,不够连贯。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学科复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专题复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时间、时间、年代、人物等不同专题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一遍知识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有些同学为了更加方便自己的记忆,会制作一个方便记忆的卡片或者是表格,这样的记忆方法在其他学科上也是可以应用的,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有更大的收获。5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历史事件都是离我们有非常长的时间,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事件发展背景不同,与我们现在的事件解决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的热情度也不会非常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全方面的感受到历史事件始末。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影像资料以及图片,提升学生的视觉效果,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还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具体路线、路途中所历经多少磨难没有特别大的概念,了解不到长征的艰难情况,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长征》这一电视中的片段,然后给学生展示出长征的路线图,结合地理知识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事件的艰辛程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通过直观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总之,教师需要改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这还需要学校和学生多进行配合,只要不断丰富课堂的授课形式,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了解我国以及世界的变化,以古思今,对现在的行为有指导的作用。学校还应该合理的设置历史学科的考察方法,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笔试考核,还应该灵活的让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素质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课改前沿,2013,(11).
[2]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6).
[3]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作者:杨桂云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新庄镇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法探究
摘要:教育教学中要讲究以生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和利用疑问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法创新
二十一世纪,不少老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难教。老教师这种感受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教师深深的担忧:如果教师不紧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更新观念、教法,学生就会不买账。老教师的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其实不但对老教师如此,所有教师都是一样的。二十一世纪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这种理念延伸到教育教学中就是以生为本。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单纯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而是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引领他们自己获取真知。出于种种的原因,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相比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要低得多。不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就是考前突击,背一背提纲,做几份练习卷。对于历史课的学习完全是抱着为考试而学习的态度,学习兴趣全无。初中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本身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获取知识,拓展思维。一句话,学生喜不喜欢初中历史主要看历史老师的引导,看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对初中历史学科来说,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以本为本,难怪学生会哈欠连天、兴趣全无。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寻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协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在视、听等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能与,这比学生单纯地听教师讲授、看课本、黑板做笔记要有趣得多了。这样,学习就变成一件集视、听、娱于一体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因此,要注意到教学的目的,不要让这些辅助手段过多地挤占教学时间,冲淡教学主题。历史之所以不受初中生喜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门学科更倾向叙述历史事实,相对缺乏情感色彩,显得不那么平易近人甚至惹人喜爱。如果说初中历史教师能够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戏说的方式或补充一些历史细节,使得历史史实变得更丰满、更具人情味的话,那么,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了。如学习“战国七雄”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七雄”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人物、历史事件等辨认不清,常有发生混淆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这段历史的地理图片、人物头像甚至一些精短的视频,进一步帮助他们理清七国之间交错复杂、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初中历史的章节内容都是很简短的,课文的叙述言简意赅,知识点不是很多。如果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进度组织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不大的。为什么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兴味索然,在检测中我们看到的是知识掌握不牢固呢?我想,这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课堂学习引领的问题。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教师牢牢掌控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完成相应练习,难怪学生会对这门学科提不起兴趣。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真正做到“隐身”,把课堂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采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支配,那么,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历史学科,学习效果才会有保证。如教学“美国南北战争”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相信教师都能抓住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个重要的知识重难点。但是,如果说教师还是用传统方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讲授,对两大利益代表集团的分歧进行一一分析的话,学生当然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当然就差。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学习方式,改为由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让他们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学习效果就会好很多,学生很容易发现两大利益代表集团在关税、原料、市场和劳动力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很快便发现奴隶制存废是战争爆发不可调和的焦点。
三、利用疑问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历代以来,中国的文人学者都是很重视学习过程中疑问的产生的,关于疑问对于学习进步的论述也有很多。学习初中历史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能发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疑问,那么接下来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就无法有效开展,课堂学习的深度广度就没法得到保障,学习效果就好不了。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历史方面的知识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如学习“三国鼎立”的时候,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不难对照自己看过的《三国演义》发现一些问题,并由此产生诸如“为什么说曹操是奸雄?为什么作者要有意赞美刘备一方,贬低曹操一方,中性对待孙权一方?”等等问题。如果教师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对于他们的学习会是很好的促进。
作者:刘艺芬 单位:南靖县湖美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学教做互动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的教育教改形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是我们整个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我市大力推出“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推崇师生合作学习。我们也在努力从“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的载体——导学案的问题设置上下功夫,探求最理想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层次;引导;学情;教材;形式;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①为适应改革,我们教师必须舍传统,争创新,实行素质教育。我校学生家庭条件参差不齐,无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推行整齐划一的课前自学—新课讲授—课后巩固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为此,我组织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了《初中历史“学教做互动”模式导学案问题探究研究》,尝试以导学案中问题的探究为切入点,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素质成长。《初中历史“学教做互动”模式导学案问题探究研究》是在我市课题“学教做互动”探究的一个子课题,旨在从“学教做互动”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质,并通过设置的不同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做互动,做中达标”的教学效果。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问题探究分为学生个人自主探究、学生小组内部探究、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师生整体合作探究四种探究形式。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有了一些收获,下面来谈谈我们的一些感悟,以期抛砖引玉。笔者认为,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显层次
问题设置要突显层次性,在难易程度上,要先易后难,层层递进,有明显的梯度;从逻辑联系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表象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严格遵循以上原则:学生个人自主探究,本部分内容难易程度相对较易,一般为新课程标准的“知道”、“了解”部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有关的客观史实,学生通过自学在课前即可独立完成。学生小组内部合作探究,这一探究相对于学生个人自主探究难易程度,相对有所提高,需要一定的归纳、比较和概括能力,一般为一些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现象的原因与结果、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等内容,学生须同伴的支持去验证自己的结论。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所涉及的是历史信息获取与感悟、历史探究方法等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小组之间在合作学习中,通过讨论、争辩等途径来实现。师生整体合作探究,这一探究形式主要用于处理难度较大的开放型问题,尤其须高度概括的理论观点、认识历史的意识和态度等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才能完成。
2重引导
导学案是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重在“导”,即通过导学案各个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而问题的设置正是实现学生“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可以在教师讲授新课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就能掌握或基本能掌握新知识,让导学案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先灌输理论再反复训练的“题海战术”思路,要通过问题去启发引领学习思考,以问拓思,把问题作为杠杆去撬开知识的大门。如:在学习八上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时,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个知识点,我在问题设置上作了如下处理:(1)简要概括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由学生个人自主探究完成,一方面强化重点知识,又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2)将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绘制成表格,并逐一探讨条约各款内容对当时中国的影响,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合作探究活动将会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中英《南京条约》让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权等政治权利受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由此导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②就水到渠成。
3近学情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重要性是教学创造着最近的发展区这一事实。”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③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初中生正处于智力与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但因为社会阅历浅,使其理解和运用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设置的问题务必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其认知水平并开发其“最近发展区”,使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即将开发的空间的衔接程度达到最大化。让设置的问题既能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对接,又属于其认知未知的区域,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开启新知识的钥匙,挖掘新知识,同时将抽象的、枯燥的理念具体化、生动化,活跃课堂。如:在学习九下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为了让学生轻松获取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我设置了一个“七嘴八舌”的问题——说说身边的“洋货”哪来的?怎么来的?学生整个情绪抗奋,争先恐后,“中外合资的公司生产的”、“全球购的”、“外商投资公司生产的”,我就只需要将这些认知归类后一一与新知识对接,引入“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生产活动全球化”等概念,自然引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这样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4扣教材
这既是问题设置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问题的设置要做到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在设置问题之前,要深研教材,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及考纲要求,设计出符合教学三维目标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能力得以提升。问题正如课堂的生命,但离开教材的问题就如同空中楼阁,当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更谈不上探讨价值。
5讲形式
“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关键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合作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达成有效的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问题的设计的科学性就至关重要。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从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重要性去考虑以外,还必须在问题设计的形式上作文章,形式要力求多样化。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要善于捕捉他们的兴奋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要注意兼顾,问题的设置还要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我们导学案的问题设置还一并做到了形式多样新颖,如辩论赛、竞猜、动手动脑、鸡蛋里挑骨头(即指出对方的不足)等,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学生们乐此不彼。譬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内容的时候,考虑到各学派的理论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们设置了一个现实版的“百家争鸣”,让不同组的学生代表分别饰演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其中的一派进行争辩,小组其他成员均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在合作性任务进行学习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彼此的支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学生群情激昂,不仅对各家的历史观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印象深刻,而且对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也有了透彻的认知,目标达成非常理想。以上是我们探究《初中历史“学教做互动”模式导学案问题探究研究》这个课题一年来的一些感悟,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兴趣上更加浓厚,在学习历史的态度上更加积极主动,在学习历史的方法上更加科学化,正如成长中的雏鹰,由嗷嗷待哺转向主动觅食。初步实现了由“填鸭式”的教学转向“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模式。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譬如:如何使设置的问题能兼顾全体学生,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如何实现小组分组的最合理化,如何让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有效地生成问题等等。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地探求,进一步地改进,也希望得到先行的各位同仁的指点,获取他山之石,取长补短。
作者:宋霞云 单位: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摘要】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学校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一味的灌输学生知识,要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下,参与式教学发方式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是的运用展开谈论。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初中;历史
顾名思义,参与式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和发现探索。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学生。在一般初中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1.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严师”的形象,改变讲授者的形象,与学生平起平坐,把课堂营造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谈论中,增强学生自信心。甚至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当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例如历史知识竞赛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历史。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上要通过提问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抛弃以往的提问方式,例如,这段历史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等,学生对这种话题不敏感,提不起兴趣,如果换个方式,在讲历史的时候,把问题带入到学生中去,例如,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你会怎样做?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要压抑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同时也要找出关键点,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完成教学目标。
2.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在参与式教学中,为了学习需要,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长要分工明确,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在相互帮助中不断成长,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对各个小组进行打分评定,在学期末评出最佳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小组成员才能积极互帮互助,为争夺最优秀小组做努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能激发小组团体积极性的就是竞赛,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抢答方法,小组累计加分,让学生在刺激激烈的比赛中掌握知识。分数较低的小组在课下可以反思自己哪方面不如别人,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战术,取长补短,积极为下次比赛做准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没有明确的是非概念的,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师可以把讲授内容变成辩论比赛。例如在《九一八事变》一课中,对于蒋介石的处置,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一方是:蒋介石是个人才,应该得以重用;另一方是:蒋介石是罪大恶极的人,应该杀之。让小组自己选择正反方,展开辩论,抓住对方辩友的发言漏洞展开反击并且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教师根据小组表现来判定分数,多发言分数就高,激发学生发言积极性,最大挖掘学生潜能。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重视学生的想法,不要只是一味的用自己的思想束缚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提出很多跳跃性的问题,让教师措手不及,这不在教师的备课范围内,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对提问题的学生进行斥责,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再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做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把问题往课本上引导,例如,在讲《九一八事件》中,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位调皮的男生说,为什么不找几个人把蒋介石给绑架了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这是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觉得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斥责学生,要对学生耐心的讲解,让学生学完这一课的内容之后再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了解完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之后,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又比如,在讲“昭君出塞”时,可以让学生穿越回去,去体验一把皇帝“选妃”的场面,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王昭君出塞的心情。这样学生会对这堂历史课印象深刻。
4.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尝试,这是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学习到了知识。例如,在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如果有信心全部掌握的学生,可以不给自己留作业,但是要通过老师的提问,如果顺利通过,教师要给予加分奖励,如果没有通过,就要接受“惩罚”,写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体验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己查漏补缺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5.结语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时期的年纪,这个时候的学生思维活跃、大胆积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要遏制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力,而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最能体现这一点。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这是在新课改要求下的最重要一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彭胜桂.浅析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J].课堂参考义务教育,2015(4):69
作者:姜柳美 单位:南通市北城中学
第五篇: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摘要:结合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当前教学模式的短板,并提出运用情境教学法改进历史教学的策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情境教学;初中;应用;趣味性;记忆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较为全面,包含国内外历史,教材的编制过程也较为注重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融合情境教学法,等同于为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找到了一种科学、有效且容易为学生所理解的先进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素质教育提出后在不断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无论文科或理科课程,都能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化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历史课教学方式长久以来相对较为古板,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融入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元素,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对历史内容的记忆。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历史课趣味性较低,学生融入课堂存在困难。对于当前的历史课程,一些学生仍未形成较为浓厚的兴趣,且由于历史课程在中考中的考试形式较为特殊,不少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从教学方法入手,更新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历史课程趣味性的提升。当前,在历史课中融入创新教学手段的方式包括“学生说课”“多媒体融入”等,但总体来看,这些教学模式的略微改动仍然没有使学生的兴趣“提起来”,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历史学习中,仍然是历史学习的“局外人”。(2)历史课内容相对较枯燥。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广度、深度,在课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少教师只能通过单纯灌输实现课程教学,理论性内容的大量灌输导致历史课堂较为无趣。在有限的课程中,教师一旦掌握不好教学方法,“抄近路”,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就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理解程度较低,最终形成当下较为普遍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的局面。(3)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稳固性较低。本质上来讲,历史知识的记忆应当属于一种情境性记忆,教师在传授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学生应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形成“切身”的记忆。但是由于当前历史课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填鸭式教学往往无法实现这种理想化的记忆模式。而考试是验证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当前学生在历史考试中体现出的对历史内容记忆不牢固、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较低等问题,都是对历史内容记忆稳固性较低的体现。一方面,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形成长久记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传统教学法中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拥有了一定认识,却难以保证对知识的理解足够深刻,最终仍然无法形成“永久性记忆”。
三、利用情境教学法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1)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将情境融入历史教学中的最重要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改善历史教学中固有的“枯燥”与“乏味”。首先,历史课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其更重要的职能是历史情境的“创建者”。教师需要在课前对课程内容的背景和历史环境做好详细调查与理解,搜集相关资料与图片,通过联系生活、构建情境、引入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环境。(2)丰富历史课教学内容。在历史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对所授内容进行全面把控,对课程时间的分配做好统筹安排。一堂课中,除了重点的知识点讲解以及历史背景构建之外,还需要在课程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话题,比如,将历史课程中的内容与影视剧相结合、与文学作品相结合等。历史课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课外内容”相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不仅会使教学内容更生动、丰富、有趣,也更容易为大多数青春期的学生所理解,让学生喜爱上历史学科。(3)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点的讲解与反复的复习换来的通常是学生对知识点内容的“点”化记忆。但是,在情境化教学方法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犹如构建了“知识库”,只要对知识点内容的情境进行体会,就能对相关历史情境的细节把握得更为透彻,对知识的记忆固化程度逐渐上升。
四、结束语
历史课内容的丰富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创新。事实上,初中历史教材的丰富度已经足够,然而在知识面广度的基础上拓宽教学内容的意义在于教师能加深对历史课内容的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最重要的意义仍然是课程目标的根本———记忆,而在情境中产生的记忆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更为深远。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精准把握,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需求,有效利用情境教学法,就能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宗阳.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中开展情境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3(04).
[2]罗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07).
[3]刘键琴.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践行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3(03).
作者:金尤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对当前存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面对问题学生不能回答的成因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预防和化解,使初中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启示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会表现出“走神”的心理和情绪,类似于上课时开小差,练习不认真,故意不按教师的引导去做,常常与教师要求反向行之,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思想常常不在状态,面对问题不能回答。这种不良现象如不及时预防和化解,不仅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对此,文章对当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成因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预防和化解,使初中生端正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一、“学生不能回答”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不断丰富,情绪易冲动,思维变化快,导致很难专注于某一事物。初中生的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尤其在课堂这种空间封闭、信息量大、学习紧张的场所,一旦走神,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降低学习效率,从而使他们面对问题时难以作答。此外,思维障碍是导致初中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重要因素,当面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学生会通过内部认知结构搜寻答案,此时思维中会出现短暂的空白,一旦这种空白不能恢复,则对回答问题产生影响。2.教师的原因教法呆板、形式单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遍现象。受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常常给学生过多限制,在教学方法上习惯生搬硬套,甚至在语言表达上示范不当、讲解不明、质量欠佳等,使学生既容易对教师产生失望的情绪,又感到没有自由宽松、个性化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学习上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丧失信心,长此以往,则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面对问题时不知道如何作答。
二、消除“学生不能回答”的有效对策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并且容易冲动,他们学习的出发点有一部分与教师有关,如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法,等等。当面对一名严厉的老师,用严峻的语气向学生提出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回答,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初中生回答问题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可转变教学理念,将督促学习转化为引导,将批评转化为鼓励,一方面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自己的形象,让学生乐于与自己接近。同时,教师还可将提问的主体由自己转嫁于其他人,如让学生与教学资源互动,从中自主提出问题,或将问题转化为多媒体视频、生活实例等,由教师协助学生回答问题。如此则既能够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恐惧,又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2.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更决定了学生能否准确答题,因此,优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答题质量。中国的历史结构是24个王朝,每一个王朝都有很多历史事件,而每一个历史事件中都有中心人物。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联系法学习历史,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把握历史的发展,同时辅以问题,从而使学生把握住重点知识,面对问题时有话可答。以“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为例,受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对明朝的建立并不陌生。然而,明朝采用了哪些集权制度?学生则不甚明了。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结合问题的提出,带领学生全面解构这段历史。教学分析:从明朝276年的历史来看,专制集权发生在王朝建立初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因此,笔者引导学生以朱元璋为研究对象,采用提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找到解构明朝专制集权加强的突破口。提出问题:明朝为什么要专制集权?分析解答: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朱元璋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和处事作风,二是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便于统治,必须采取专制措施,加强君权。问题2:明朝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哪些办法?分析解答:笔者引导学生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朱元璋的做法是:政治军事: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建立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思想文化:①八股取士;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问题3:明朝专制集权取得了哪些效果?分析解答:①加强了对大臣的控制,巩固了朱元璋的皇权地位;②控制了明朝的军政大权;③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如此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纷乱无章的历史事件中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学会以历史人物为突破重点,通过对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行研究,逐渐向外围扩展,从而加深了对一段历史的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容作答,降低了“不能回答”的概率。总之,初中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成因,固有自身因素,但关键因素源于教师。教师的“期望效应”作用于教学理念,并影响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勤于反思,善于总结,通过改变教态、优化教法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2]。
作者:刘晓敏 单位: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第七篇: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经验研究
摘要: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较系统的历史文化。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呆板,教学知识点单一,难以保证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人物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有效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初中历史人物教学,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 ;人物教学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时势造人,抑或是人造时事,每件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历史人物的影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不仅能给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还能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简述了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物教学。
一、历史事件后的人物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事件框架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诸多历史事件中,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展开历史事件后的人物教学,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生动,事件也变得更加合理,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上是岁月长河中特定时间、特殊背景下的平常事件,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如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难忘九一八》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并认识到西安事变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该课程的众多风云人物中,笔者选择了张学良。因为张学良在这两大事件中都具有突出而又鲜明的形象特点,他在事件中角色的转变正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面临的选择,极具代表性。笔者通过讲解张学良在九一八事件中的诸多行为,以及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导致内战的结束,使得民族危机得到解除所起到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该阶段的历史,体会当时大背景下人物相关行为的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避免纸上谈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人物后的事件
教师常常发现,教学历史事件几乎等同于向学生的脑海中强灌不属于他们的记忆,尤其当学生对该类历史事件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教授初中历史课程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领悟历史传递的民族精神。通过介绍历史人物背后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以及“一国两制”重要思想等,邓小平是这两个单元中的核心历史人物。笔者发现,即使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半个多世纪,但只要说到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他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学习邓小平这一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体悟到了历史的博大精深。
三、历史人物教学重在育人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将学生变成死读书,不识人间五谷的书呆子。与此同时,初中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时期,初中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无论是古代的朱元璋,从一介草民到披荆斩棘成为开朝皇帝,还是近现代的孙中山先生,满腔爱国,忧天下之忧,都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历史,宏伟而细致,历史人物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丰富着历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到历史事件,两者循环往复,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伟人的引导,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而又健康鲜明的人物性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夏循福.让历史告诉“未来”——浅谈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J].新课程研究,2009,(2).
[2]郭景华.重视历史人物之“神貌”,重构历史教学之活性[J].现代阅读,2012,(16).
作者:汪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