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鉴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在国学经典中歌颂亲情与友谊的诗歌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孟郊的《游子吟》将慈母深厚细致的爱心与儿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感恩之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王昌龄遭贬时李白所作的诗歌。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着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这份患难与共的牵挂正是源于对友情的珍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鉴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
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于经典诗文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摒弃错误的价值取向,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通过孟子《攘鸡》的故事,教育学生有错就要及时改正:“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不要一事无成而后悔终生;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教育学生应有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让学生确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品鉴名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作为“文以载道”的语文学科来说,在讲解名家名篇中,侧重于把诗文所表述的完美主观思想与客观景物相结合的意境展现给学生,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令人回味无穷;“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悲壮崇高,体现了进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画面辽阔,感情豪迈,表现了生命的坦荡与生活的富足;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中,以这样的神态动作将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表现于言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把内心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优美姿态和浓郁的花香。这些古诗歌积淀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涵、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刻的哲理,分析、鉴赏古代诗歌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诗文内容,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品鉴优美的国学经典诗文,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发展他们的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和有高尚情趣的人。
作者:朱茂英 单位:大连市技师学院
相关专题:沈阳工程大学学报 可以写文章赚钱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