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教育研究(4篇)

第一篇: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对天津市876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特征进行调查,发现:(1)“才能务实”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这是大学生群体自我发展的个人取向特征;(2)优先价值取向构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个人成长中自我服务的倾向,即追求有用、有情、有德、有心的成长路径;(3)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仍然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沉淀形成的“人以德立”的深层结构保持一致。在中国社会在经历社会转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融合与社会重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群体至上取向被以更关注自我发展机会的个体价值取向所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特征

研究从天津市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特征点进行辨识,这些信息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了解当代价值观教育的基线水平,对下一步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作用价值观为主导思想的育人路径和对策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研究方法

研究对天津13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910份,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为87.6%,男生为42.9%,女生为57.1%。价值观问卷采用金盛华、郑建群和辛志勇(2009)编制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所有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天津市大学生价值观特

对每一类价值观因素下的所有项目求均值,进行维度间的比较,从而来分析当代天津市大学生的特点。通过数据结果表明,天津市大学生认同程度最高的两类价值观特质是“才能务实”(M=4.68)和“人伦情感”(M=4.55),认同程度最低的两类价值因素是“守法从众”(M=3.62)和“金钱权力”(M=3.32)。说明天津大学生在整体价值结构中对把“才能务实”和“人伦情感”两项放到了重要性最高的位置,“守法从众”和“金钱权力”两项放到了重要性最低的位置。

3天津市大学生价值观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及时代关联性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天津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强度递减依次排列是才能务实、人伦情感、品格自律、公共利益、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金钱权力。这一结论表明“才能务实”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这是大学生群体自我发展的个人取向特征,这呈现出大学生们对大学生活、学习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人伦情感”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中的社会取向特征,体现了亲密关系在滋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品格自律”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中的个人取向特征,大学生对品德表现、良心、社会公允良俗、荣辱观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他们在判断周围人行为模式和基本素养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公共利益”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中的社会取向特征。大学生除关注到个人的利益、为个人和家人负责外,表现出对社区、国家利益、其他生命的尊重。“名望成就”和“家庭本位”在价值观排序中几乎处于同等重要位置,这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中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综合特征。家庭是国家的基础,也是个人成长的土壤,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归属,是外人评价个人成就的标准,这种诉求并未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有本质上的差异,即通过个人能力和成就改善甚至是改变家庭命运,从而保证家庭结构的良性发展。“守法从众”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中社会取向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倾向于重德轻法,伦理原则是重要的价值尺度,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实际上相当于法律的效力。“金钱权力”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中的个人取向特征,“金钱权力”的价值认同上,它的价值认同被排在其他七项价值观之后,表明金钱权力是一种基于其他价值观衍生存在的信念,即金钱和权力可能是一条通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捷径,而非目的。

3.2大学生行为特征

依据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将“才能务实”、“人伦情感”、“品格自律”和“公共利益”作为优先价值取向,而对“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和“金钱权力”的追求放在了从属地位。发现在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差异性检验后,发现在“人伦情感”和“守法从众”上男女生存在差异(t=2.29,p<0.05;t=2.14,p<0.01),在“家庭本位”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t=2.92,p<0.01),在“名望成就”上男女生存在极显著差异(t=5.78,p<0.001)。这些差异几乎都是体现在从属价值观上,而优先价值取向基本上无性别差异,即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均认可“才能务实”、“人伦情感”、“品格自律”和“公共利益”为其优先价值观。这种优先价值取向构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个人成长中自我服务的倾向。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仍然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沉淀形成的“人以德立”的深层结构保持一致,但在中国社会在经历社会转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融合与社会重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群体至上取向被以更关注自我发展机会的个体价值取向所融合,个人取向中的大局观、社会责任意识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而社会中法律制度不健全及违法成本低,导致了社会整体信任体系出现问题,反映在学生群体中对此类价值观的敏感度不高,对金钱权力的工具化特征有较理性的认识。

4结论

(1)天津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强度递减依次排列是才能务实、人伦情感、品格自律、公共利益、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金钱权力。(2)优先价值取向构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个人成长中自我服务的倾向,即追求有用、有情、有德、有心的成长路径。(3)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仍然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沉淀形成的“人以德立”的深层结构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心理学报,2009,41(10):1000-1014.

[2]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天津市大学生价值观类型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6):34-40.

[3]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91):95-98.

[4]徐华春,郑涌,黄希庭.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35-39.

[5]王伟,辛志勇,雷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4):91-99.

[6]王欢,祝阳.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4):44-49.

[7]王涛,戴均.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6-13.

[8]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许欣 张立顺 张锋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学工部

第二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使得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内化变得更为复杂与艰难。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内化机制,促进微信微博官方化,保障信息传达快、准、精;精心筛选信息种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渠道相互呼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传播与内化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培育策略

新媒体,严格意义上称为数字化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发展起来的,依托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支持下的媒体形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是思维方式。这种改变的速度与程度,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而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整体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新媒体面前的表现令人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于他们接受新媒体时所表现出来的盲目性与被动性,也来自于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环境的冲击,甚至是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冲击。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其成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开展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原则,每个公民都应该牢记于心,并积极践行。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将成为其所处时代的中流砥柱,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应有之义,艺术类大学生又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队伍之一,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作为这支队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发现,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状况与社会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熟知基本内容但缺乏深刻感悟。通过国家主导的各方面宣传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语句,但熟悉的背后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与领悟。“知”是一回事,“道”却是另外一回事。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通过课堂、学校活动等各方面已经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面对如下问题:如何理解基本内涵、如何与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如何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等,他们往往显得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以上问题。同时,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解是机械的、是被动的。在新媒体的各种视觉、听觉以及思想的冲击下,他们更加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了。新媒体正在挤压社会个体的生活空间,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这种挤压更为明显。遇到难题,他们习惯了通过网络搜索寻找答案;遇到困惑,他们习惯了迁移网络中流行或追捧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种子,只有在良好的土壤中才会生根发芽,而每个个体就是种子的土壤。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这块土壤有待提高营养,真正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二是践行意识薄弱,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本和考试中,更应该自觉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处中时刻思考如何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最终成为我们的习惯与信仰,内化为稳定的国民素养。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潜心研究艺术,增强自身专业技能。但,如果艺术不能服务于社会与人民群众,这样的艺术就失去了生存根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的桥梁之一。所以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应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中感悟核心价值观,提炼升华并融入艺术作品。然而,社会实践也正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影响着人们对实践价值的判断。社会实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石,在实践中感悟成功与失败,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成就价值。社会实践是一个静下心来、不受外界所扰、潜心研究和磨练意志的过程。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实践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尤其是参差不齐的新媒体涌现使得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得价值观塑造工程变得尤为艰难。三是政治信仰不够坚定,易受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体现国民素养,更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以及理论体系的自信。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领悟,忽略特殊国情,忽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等等,这使得他们在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时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新媒体的影响,做出并非出自本意的判断,突出表现为政治信仰不够坚定。艺术类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是开展政治信仰学习的主渠道,但是此类院校的大学生并不重视该课程,一方面是课程自身的原因,如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等,但更为明显的原因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通识课程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日益衰微。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课堂教学手段与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是它的功能不能失去。功能的实现来自于双方的互动,即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的接纳与认同。新媒体使得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接纳与认同过程变得缓慢与不稳定,网络热点人物与事件不断冲击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发展应用的广大领域。新媒体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可以让日益衰微的行业起死回生,也可颠覆我们的知识与传统。颠覆既是毁坏的过程,也是重塑的过程,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利用新媒体来推动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校园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环境,在这里主要探讨校园环境如何利用新媒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一是微信微博官方化,防止谣言四起,信息传达快、准、精。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多越不知如何取舍,甚至分不清正确与错误、是与非。为了第一时间准确传达社会与国家核心信息,高职院校可建立官方微信或微博。据统计,微信的使用率已经排在各类媒体的第一位,微信的传播功能不可小视。高职院校微信微博的官方化,既可以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未见其校,先闻其声”,虽身在他处,但依然获得到学校与社会的各类信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传播平台。二是信息种类精心筛选,切忌碎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各类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让人眼花缭乱,而各类客户端与公众号的使用更是层出不穷。据调查,在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中最喜欢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涉及服饰、妆容、明星、偶像剧、艺术等。信息的杂乱化和碎片化,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固化和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与思想本可以到达的高度,更是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与态度选择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发适合本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各类公众号,种类与内容既要符合时代的气息,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其中。我们既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关注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类公众号,又要引导他们关注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关的信息。这样才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三是多渠道相互呼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传播与内化的良好环境。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但也不要忽视传统渠道,如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传统媒体、学生团体以各类大型主题活动等。新媒体可以与上述几种渠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如思想政治公共课,在新媒体时代,老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拥有者与知识的唯一载体了,仅仅是课堂构成的一部分。新媒体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拓展了传统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思想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赋予传统课堂新生命,提升主渠道地位。再如各类学生团体,在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本团公众号的基础上,可设置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项目活动,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感受核心价值观对行为与态度的塑造。

作者:武颖 单位: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内在需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厘清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状况,深刻体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导向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注意的要点问题;坚持“三层一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序开展“四维一体”的媒体素养教育,搭建“三位一体”的有效载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关键词:网络行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在互联网时代,厘清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状况,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厘清关系: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行为是价值观的外显化,是对价值观内化程度的直接表征。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典型行为,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在互联网空间或借助互联网空间与网络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社会行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合理与规范,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自觉地遵守与践行各种规范要求,并在网络世界中做到遵纪守法与理性行为;同时,大学生行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表现形式,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彰显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的程度。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大学生网络行为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显化。大学生理解并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后,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强有力的意志与信念,意志与信念在意识体验过程中有一个转码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解码表现为外显行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可理解为是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如果活动情境与已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大学生便会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要求做出合乎规范的网络行为;如果活动情境与已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突,大学生便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规避不良行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最终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网络行为。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思想纲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从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思想境界、理想信念等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和规定,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与对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重要作用,便能严格自我要求,能对哪些网络行为允许、哪些网络行为不允许做出明确的辨析,并能对网络负面信息进行理性的选择与判断,自我约束不良网络行为的出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发展从点滴行为改变做起。

二、现实拷问: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对四川省、重庆市某3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随堂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网络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行为习惯方面,有35%左右的大学生经常点击浏览国家官方新闻网站,有近27%的大学生从未点击过新闻网站,但有85%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会用1~2小时在网络上浏览各种信息;在对网络负面新闻的批判与筛选能力方面,有近50%的学生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网络负面信息,并给出自己相对客观的见解;有近90%的学生有网络购物的经历,且这一比例女生高于男生;63%的学生有网络游戏的经历。在网络文化认同方面,78%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获得了更多的讯息,促进自身的成长;48%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非常迥异;85%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能力,网络文化不会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68%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14%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点都不了解;90%左右的学生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的治理理念;86%的学生表示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友善待人;95%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所在班级(或年级)都建立了QQ群或微信群,但普遍认为这些交流工具没有很好地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仍旧较为单一;60%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人心,成效不高。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休闲娱乐、购物等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善”与“恶”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针对少数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与价值观念偏差,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多样化的情感互动交流活动,通过榜样示范、对话沟通、实践求证等新型方式,沁入大学生心灵深处,展开生命主体对话,及时矫正其行为与价值观念的偏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反思: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注意要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内涵与任务,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比任何时代都要凸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把握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深刻体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精辟地回答了该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彰显着自身的精神面貌与思想素养,更体现着我国青年一代的整体素养与价值倾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与本质体现,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财富,与社会其他人员相比,大学生更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锋群体,他们拥有何种核心价值观直接关乎我国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关乎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前进动力,更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及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2]228,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力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得到高度重视。面对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出现的价值观偏差,高校需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努力培植积极向上的文化形态,促进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我成长中的正向功能;大学生自身需要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与理想信念,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具有极高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期。互联网的纷繁复杂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和显著的时代价值。

2.充分发挥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更需要与时代发展步伐紧密结合,利用网络开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天地。网络的“双刃剑”影响众所周知,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探索新知、提高自我的同时也对其行为、价值观、道德等方面产生各种负面影响。但高校和社会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作用而使大学生敬之、避之、远之,这样反而有“因噎废食”之嫌,而应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用网习惯,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养成规范的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成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开设网络阅览室、网络主题课、网络思想汇报厅及网络实践园地等内容板块,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网络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养成合理用网的良好习惯。

3.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导向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立足点,一切活动的归宿都是为了人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说精确地阐明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类作为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即人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是人在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中的主体地位,是加强主体自身建设与充分发挥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的统一,表现出极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内涵,是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核心。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将大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主体,以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为主旨,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加强对其思想、情感、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生活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长知识才干、提升精神境界。采与历史使命。3.搭建“三位一体”的有效载体,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对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口号,也不是形式,而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鲜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依赖于活动载体的多样性与灵动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载体的选择需要考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对接问题。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加强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由辅导员定期组织大学生举行网络研讨活动,以情景式的问题讨论交流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说出自己该如何做,通过良好的网络宣传教育,借助榜样模范先锋人物鼓舞、启发和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的和谐校园氛围,有力地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活动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局面。最后,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认识外化为行为表现进而又内化为稳固的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正确合理的试金石。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如暑期“三下乡”、敬老院实践活动、社会知识宣传等)、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及勤工助学等多种活动,鼓励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磨炼大学生意志、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石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模式

【摘要】本文从当前高校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好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生活化、日常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学团建设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模式创新

一、当前高校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日前,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在校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老师的指导、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为了更好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各高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工程,受条件所限,呈现出教育形式多样的特点。综合来看,各高校的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二是“主题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1、“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填鸭式”理论教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教育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具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思路;指导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学习,强制灌输教学内容,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2、“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其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弊端,激发不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进行补充,以提升教育效果。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集中体现在主题党团日和校外“第二课堂”等活动。3、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三方面的教育力量不能相互融合,反之,存在一定的相互消解现象。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而道德失范的也非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真正的正面引导不到位。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趋于功利化,“唯分数主义”现象严重,不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的思政实践活动。这三方面各存利弊,均未能形成合力。

二、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理论宣传,轻实践教育各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往往通过宣传栏、广播、学校报刊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通常不重视活动的创新,只是在传统的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竞赛中加以联系,使得教育主题不鲜明,导向不明确,学生不能够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义,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2、重形式要求,轻学生实际各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习惯采取由上级向下级行政指令传达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简单,内容空泛,没有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实际,脱离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意识、行为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没有真正抓住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时代特点。因此,价值观的实践教育只存于表面和形式,达不到共识,取得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3、重短期效应,轻长效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进程中,通常处于活动效果和影响力方面考虑,启动仪式往往做的轰轰烈烈,活动内容覆盖面广。但后期的推进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程序,使活动呈现出形式单一,应付了事的现象。因此,高校要确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监督、管理、惩罚机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实、做细,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模式

1、利用好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借助新媒体媒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发布。在新媒体时代,除了专业的媒体平台和工作者可以发布信息外,只要拥有网络终端,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素材和事例,我们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平台进行发布,让更多的学生熟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第二,真正确保网络安全,切实净化网络空间。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如不能及时加以监管,也会带来危害。大学生在平日利用网络浏览时,受不良信息的引导,可能会对其日常行为、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取向。2、利用生活化、日常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联系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具备了形象化、可以感知的日常行为,才会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知它、认识它,践行它。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利于弘扬正能量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日常化教育作为一种连续的、常规化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有限的课堂扩展广阔的课堂外,我们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把抽象的理论转为生动形象的概念,让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共鸣。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积极营造正能量环境,宣传最美人物事迹,弘扬最美精神,树立道德模范典型,以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初衷。此外,学生工作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严于律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主题党团日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积极引导,课堂内容生动形象,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内化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外化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3、利用学团建设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般来说,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按照一定章程自发开展活动的组织。在政策上,学校应加强学生社团的引导工作,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多设计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与此同时,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巩固学校里的教育成果,形成携手育人的合力。

作者:吴金亮 郝艳君 姜丹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教育研究(4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64118.html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小说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上一篇:高校双困生的群体特征与就业指导
    下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