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出现的问题
1.“择校”之风盛行
我国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小学和初中阶段就成为了免费教育,但由于校际间的师资、升学率的差距,家长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进入本地那几所教学质量、升学率高的学校。有的家长甚至放弃在家门口上学的便利,出高昂的择校费帮孩子“买”进好学校,随后就每日都辛苦的赚钱;古代有孟母三迁,只为选择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而现在许多家长为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大学从幼儿园开始就择校。我国施行“就近入学”原则,进而对学生划分区域,结果许多家长钻空子,导致优质学校周边的“学区房”的价格高之又高。许多家长把房子买在在重点学校附近,通过买房获得办理落户的资格,而后顺利地进入当初所选择的学校,这种行为是和政府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相悖的。国家最初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个适龄儿童都可以平等的接受学校教育。现如今,择校则演变成一种社会风气。许多农村和城镇的家长想法设法的把孩子转到县城甚至打工的城市上学,就是为了接受优质的教育,考入更好的大学。
2.择校增加了家长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择校风的盛行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一部分家长为了高昂的“择校费”付出的代价是从此背上沉重的包袱。随着一个家庭教育支出的加大,也导致了中低收入者更为强烈的储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近期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择校费”容易致使教育腐败
教育腐败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掌握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违反制度规则谋取私利的行为。教育腐败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中的公职人员,教育腐败的手段是滥用公职权力,教育腐败的实质是以权谋私。学区外的学生进入本学区的唯一手段是提供“择校费”或者赞助费。官方的“择校费”主要用来建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由于学区外许许多多的学生进入到本校,而择校费就成为了学校的一笔重大的可观的收入。而这笔额外的收入就会给一些公职人员可乘之机,进而滋生教育腐败。
4.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调
择校问题反映了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国家在设立重点学校的时候,师资设备配置方面都会比其他学校要好,在各方面都会吸引更多的师资力量,致使在教学质量、升学率方面都会由于其他学校。这就加剧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同一地区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着教育资源差距。尤其是优质资源的学校成名之后,又造就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这种情况充分反映了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于教育政策之间协调的不平衡。
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择校问题的建议
1.从教育体制角度来规范办学体制,保证优质资源的提供
“择校”的实质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急切需求。要尽可能的使每位受教育者都有资格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各政府机关需要坚持公平性原则,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应不断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工资以及各种福利待遇,用法律制度将其落实。同时,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监督本地区的中小学,保证其依法办学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及时提供。在办学理念上应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优先而不是以往的“效率优先”,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也应缩小本地区各级学校设施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差距,促进各地区各级学校间的共同发展。
2.从各地区学校自身角度来看,应加强自身学校特色建设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地区的各个学校应加强自身学校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本地区(包括城镇及乡村)都能够及时的享用优质资源,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创立本学校的教学特色,特色管理理念以及办学理念,最终成为属于自身的一个优势。
3.从学生家长自身角度来看,应转变“择校选择”的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在逐步的提高,现有的教育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各位家长的需求,而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了目前家长们的趋势。对于“高质量”的定义,我国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升学率。而每个地区,高升学率的学校只有那么一两个,家长完全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为自己孩子争取到一个名额,却忽视了自己孩子本身的意愿。作为孩子家长应自己转变“择校选择”的意识,从自己替孩子做主到由孩子自己做主转变。同时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另外,对于家长这种强烈的择校意识,政府应积极的开展讲座或者座谈会来淡化家长的“择校”意识。
4.从教师待遇角度看,应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的待遇
“择校”的核心是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监护人对学校师资队伍的选择。重点学校在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办学经费足,办学条件好,福利待遇好等吸引了大批富有教学经验的名师,或者是优厚待遇致使那些在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拥挤到重点学校,这就拉大了校际间差距。对于这一现象最有效且快速的方法是通过地区间、校际间的各种差异补助,鼓励优秀教师由重点学校流向普通的学校。这样,在缩小各学校师资差距的基础上还能区域经济论文调动学校以及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使学校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集中精力于教学,进而保证其学生生源的充足。
作者:侯丽婷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