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探究时,教师为了说明“这次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这一影响,作了这样的概述:这场战争持续了2194天,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仅欧洲的战争破坏导致的物资损失就达2600亿美元……
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本节课的内容有“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和“巴黎公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显现同时工人运动兴起,随着理论探索的渐趋深入,《共产党宣言》问世了……研究以上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讲述法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优势所在:案例一中教师通过引用杜甫的诗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开元盛世的巨幅图画,在突出历史课的学科特点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案例二中教师在极小的篇幅中密集地讲出关于二战影响的6个具体数字,在形象生动说明问题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所谓“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课”,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案例三同样是很少的话语,却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整节课的线索和知识结构,展现教师业务功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讲述法不是被完全抛弃了而是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首先,信息技术在凸显优点的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如依赖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前预设的,不能有效应对课堂生成。而讲述法可以对课堂生成进行合理处理,形成教学亮点,给学生带来最贴近自身的学习体验和知识总结。再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大、耗时长,容易倦怠。而这些精心制作的课件尤其是其中的视频等,播放占用时间长,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课堂效率。相比较之下,讲述法操作简单,课堂上耗时少,若能和以上方法交替使用,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下,网络上的很多素材未经审核和筛选,很不严谨。而使用讲述法时以纸质文档为载体,可靠性比网络高,且可追根溯源。而与形形色色的“活动”相比较,讲述法的课堂效率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很多人认为新课程就是让学生去学,而不再关注教师的教。“活动”,形式上热火朝天,但浪费时间,课堂效率无从谈起。恰当地运用讲述法,注意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并适时与学生互动,则能取得同形式上的“活动”想比较而言实实在在的效果。另外,综合来看,讲述法如果能被很好应用,还有在进行专题训练时提高效率、在导入或者小结时突出重难点等优点。
传统观点认为接受式学习一定是被动的,传统观点更认为教师在讲述时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教师提供给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讲述,这些讲述生动活泼,足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在这些思考因学生的理解力或其他因素的缺失而不能继续的时候,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述,提供给学生信息,以促进新材料融进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讲述法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对教师有哪些要求呢?第一,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是精彩讲述的前提,深厚的专业积淀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是用恰当的讲述应对课堂生成的基础。如果历史教师掌握的历史知识是不准确的,或者课堂教学的语言是晦涩的,真正的讲述又从何谈起?第二,以语言的生动、表情的丰富让讲授精彩、能吸引学生。课前精心设计,扎实准备,用丰富的知识积淀支撑讲述的开展。第三,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学生的听讲学习需求和反应,并适时调整讲述步骤和节奏,使学生的思维在听讲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第四,非常关注学生的注意力。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讲述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五,注意语言的启发性。注意表述的清晰、通俗,在讲授中可以结合内容需要和学生具体表现设计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第六,突出历史学科魅力,精讲细节。有的放矢,讲一个问题,既然设计要讲,就要讲透彻。综上所述,讲述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讲述法,不应是固有观念中的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师的一讲到底,而是与信息技术和其它现代教学手段相辅相成的具有诸多优势的教学方法。只要历史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发挥讲述法的优势,定能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
作者:徐创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