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研究远程教育辍学率及辍学率的原因。通过对学生相关信息做深入分析,分析远程教育学习者完成学业影响因素方面。帮助远程教育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辍学率,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受益于远程教育。
关键词:远程学习者;辍学原因;影响因素
1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99年实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形式,在构筑知识时代人们终身学习理念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学业完成率是衡量远程教育发展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远程教育学生完成学业情况的研究,可以窥见远程教育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社会接受度。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虽然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远程教育的高辍学率问题却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尽管近年来,远程教育学习者人数在不断上升,但其高辍学率、低学业完成率仍为人们所诟病。本文从辍学原因进行着手分析,探讨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影响因素,为相关教育机构提出有效、合理、可操作性的多方面措施提供参考,帮助学生获得学业成功,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维护远程教育声誉,推动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2研究方法
2.1被试访谈被试为5名远程教育一线从业人员,100名远程学习者,共计105人。其中100名远程学习者为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所现代远程教育院校在合肥学习中心的远程学习者。2.2研究工具2.2.1问卷设计的框架本研究问卷设计以Kember远程教育学生进步量表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2.2.2编制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的编制以改编后的远程学习者学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结构为框架,结合对远程教育一线工作人员、远程学习者进行访谈,确定最终问题。问本问卷共50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分别为“很符合”、“较符合”、“中等”、“较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编成后请了2名专业人员进行检验,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测验,了解各题所表达的意思是否能被远程学习者准确地理解。2.2.3问卷的施测对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所现代远程教育院校在合肥学习中心的远程的辍学者发放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率86%。
3辍学原因研究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辍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学矛盾、学习困难、经济情况、教学和服务、个人原因等3.1工学矛盾问卷中有35人把工学矛盾作为影响学业完成的首要因素。远程教育学习者绝大多数都是在职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已婚家庭,家庭、工作压力较大,很多受访者表示缺乏学习时间。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辍学人数中男性为10人,占比23%;女性为33人,占比为87%。通过对这些女性的电话访谈可知辍学女性多为已婚职场女性且子女尚幼,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工学矛盾突出。3.2学习困难远程教育实行网络教育的学习形式,没有面对面的授课形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跨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3.3专业通过问卷发现,辍学率和辍学者所读专业也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表2可以看出辍学者所学专业多为文科专业,理工课专业学生辍学人数相对较少。这与学生的入学动机有很大关系,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所就读的专业多与本职工作相关,或者为获得相关专业资格证报考条件,动机明确、目的性较强,因此辍学率较低。而文科类学生大多出于兴趣爱好,或出于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而报考,但职业规划并不十分明确,因此辍学率相对较高。3.4经济困难远程教育的学费往往比开放式教育的学费要高,部分问卷显示,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辍学。3.5教学和服务高校某些专业课件更新不及时,知识结构老化,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对学习中心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学生对学习中心及高校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等。3.6其他问卷发现,仍有其他原因导致学生辍学,比如个人身体情况、家庭支持与否等其他因素。
4结论和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工学矛盾是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学习困难和专业所占比重也较大,教育机构应该区分发现影响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各种可控因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业,降低辍学率,促进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莹,陈洪玲.为什么辍学-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访谈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0,(4).
[2]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3,(3).
[3]蒋成风,魏志慧,师书恩.国外远程教育辍学理论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3).
[4]李康.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之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宏观经济论文004,(9).
[5]曹文,关正莹.网络教育学生流失率规律的研究田[J].中国远程教育,2005,(11)
作者:陈瑶 单位:合肥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