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粮仓”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通过防鼠、防霉等科技创成果的应用,达到了创新保管模式,实现减少粮食损失的目标。通过清扫粮仓,除虫粉刷,实现了粮食损失的大幅下降。20世纪50年代,广东省因地制宜,利用竹笼作通风道,实现了粮食通风;60年代开始利用化学药剂熏蒸杀虫;70年代,天津、上海利用薄膜充氮技术,降低了粮食损失,保证了粮食品质。新技术应用到“四无粮仓”中,提升了粮食仓储的管理水平。“四无粮仓”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的升华。“四无粮仓”活动促进了一系列科学储粮标准、规范及制度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四无粮仓”对粮食入仓、清理和储藏等各环节都制订了明确要求,将规范化管理贯彻到储粮的全过程,将粮食损失降到最小。20世纪80年代,粮油仓库逐步达到质量标准化、仓内仓外地台硬化、熏蒸杀虫低药剂化、粮油检测仪表化、清洁卫生经常化、器材管理条理化和库区园林化等“七化”标准要求。根据粮食仓储安全的需要,1994年,国家粮食储备局颁发了《“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的补充规定,在“四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符”,即“账实相符”,将“四无粮仓”改为“一符四无”粮仓,使“四无粮仓”有了新发展。
1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技术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四无粮仓”的工作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而粮食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学科间技术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促进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粮食科技也需要交叉学科的开放,只有不断引进和吸收各行业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理论,才能使粮食科技可持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了保持粮食仓储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需要发挥粮食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学科优势,在粮食仓储实验仓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利用温度、湿度、害虫、重量、介电特性等高精度采集及分析技术,从储粮基础参数研究入手,研究解决粮食仓储领域遇到的新问题。加大对粮食实验设备及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粮食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不断开发的新的技术成果应用到粮食仓储工作中去。
2以信息技术提升粮食储藏技术水平
在RFID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扩大粮食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快数字粮库的建设[2]。通过重量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实时了解粮食仓储数量情况,做到变动及时反馈,数量信息实时掌握;应用害虫、气体等传感器技术,提前检测危害生物引起的储粮发热情况,全面了解粮仓粮情;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实现粮食流通信息的自动、实时、准确获取,减少调控反馈时间,提高调控效率,提升仓储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在“北粮南运”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要加大对行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力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会促进粮食流通管理从结果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使粮食流通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3加大对绿色生态储粮技术的支持力度
国家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导向使绿色节能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应加大对绿色生态低碳储藏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保证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减少化学药剂的应用,提高粮食储藏品质;加大对氮气、二氧化碳等非化学储藏技术的推广,进一步规范低氧气调粮库的建设标准[3];加大对物理杀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在粮食中的残留;加大收购环节重金属和真菌毒素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研发快速和高通量的粮油监测技术、快速监测试剂盒,减少检测环节的二次污染,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率;推广以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为代表的粮食低温冷却设备,减少电能浪费;利用新型节能降温材料减少热量传导,延缓高温对粮仓的影响;推广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实现粮库基本运行电能的自给自足。“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是粮食工作者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四无粮仓”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得到不断发展。新时期,我们应转变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方式,积极培育和探索“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新理念、新风尚和新精神,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将“广积粮、积好粮、好职称论文发表积粮”三篇文章落实到实处。
作者:姚磊 温朝晖 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