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和党的中心任务相联系,始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始终坚持内容的通俗化,始终坚持形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A81;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022-03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地研究、解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1]其实质就是让人民大众认知、认同、接受、掌握、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革命建设征程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和党的中心任务相联系,始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始终坚持内容的通俗化,始终坚持形式的多样性。
一、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经验,也是其他四条经验的前提和基础。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解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之所以坚持人民利益至高无上,至少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人民群众自身的要求。每个人都是为利益而奋斗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际生活情况正是如此:和自己的利益无关的事物,不论它是什么,人民群众都不会接受的。既然要让人民大众认知、认同、接受、掌握、践行马克思主义,那么这一过程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是通过改变世界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然要遵循这一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才能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创造条件。再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大众化的过程中,当然要遵照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宗旨。最后,是实践的证明。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至上,才能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始终和党的中心任务相联系
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人民大众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党在每一个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围绕一定的目的开展的,不是无的放矢的,这个目的就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当然,党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的利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党的中心任务是人民群众利益的载体和依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此以后,中华民族主要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简单而言就是“站起来”和“富起来”这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任务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党的这两大中心任务相联系才有意义和价值,因为这两大任务恰好反映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诉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无论在建党时期、井冈山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和“站起来”相联系;建国以后直至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紧围绕人民大众各个方面“富起来”而进行。
三、始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不同维度。中国化和时代化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大众化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体维度。[2]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三化”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在90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在特定的时间维度下进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应新的时代课题,推动新的社会实践,同时这一过程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注重结合时代特性,实现了在与时俱进中推进大众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若想为中国大众所掌握,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不能脱离中国化的空间维度。来自西方19世纪的深奥理论只有深深扎根中国土壤,成功融入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呈现出太多新现象、新特征、新格局。伴随着世情巨变,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和科学研判当前具体实际,坚持结合民族特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之,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失去了内容和依托,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世界,渗透进老百姓的实践世界,内化为老百姓的信仰世界,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大众所掌握。
四、始终坚持内容的通俗化
列宁曾将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最高境界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范式必须实现由学术到生活、由书斋到民间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通俗化作为大众化的重要路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又在新的时代变迁和实践条件下进行话语体系创新。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和诸多社会思潮影响加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想彻底掌握群众,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就必须重新构建话语体系,创造出新的学术语言,并实现向大众话语的有效转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内容通俗化的前提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所谓准确性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准确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不容割裂的整体性的科学体系,具有理论结构的整体性、逻辑联系的整体性和历史演进的整体性。无论是经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是基本理论内在的逻辑关联,都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理解和把握。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时代性和指向性。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而生活和实践新鲜多变,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诠释、数据的引用、案例的选择等方面需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应走进大众化对象的内心和生活,全面了解大众化对象的实际,把握其思想困惑及现实需要。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谋求理论能够直接回应大众所需,以通俗化为纽带,将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紧紧联结在一起,使高深的理论得以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大众,进而被人民大众认同、内化并自觉践行。
五、始终坚持形式的多样性
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的内容也必须借助有益的形式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多样不等同于简单的花样翻新、花拳绣腿,关键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脍炙人口的语言、人民喜欢的方式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务求实效。一是注重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有效利用广播、电视、电影、书报、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用形象化的方式宣传、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道理,将其融入大众生活之中,浸润至人民群众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内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二是注重平台活动的多样性。不断创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平台,如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理论宣讲、民间理论研究宣讲团体、名家讲坛、百姓论坛,党校培训班、干部培训班、各级各类马克思主义研讨班等。借助平台不断丰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等。三是注重宣传载体的多样性。比如先进人物评选、重大节日庆祝、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画展览、参观访问等,能够卓有成效地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相关信息,使理论生动活化起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民群众。四是注重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大众话语、常用的谚语典故、习惯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中国共产党还特别注重利用口号这一形式。比如为完成“站起来”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如“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兵民是胜利之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人民服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等。这些口号成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绝佳形式。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权威医学期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2]陈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辨析[J].学术论坛,2012(4).
作者:王娜 徐永军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