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判标准
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符合人民利益原则。近现代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把追求人类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开始了社会主义运动历程。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理念,以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为中心,进行了农村武装割据,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扫除了封建社会统治的根基,实现了人民群众对土地所有权的平等。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把人民作为主体,制定中国的政策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落实在人民拥护、人民赞成、人民高兴和人民答应上。中国改革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相适应的调整,最终目的是追求共同富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在国际风云不断不换,经济利益不断调整的格局下,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稳定中国局势、指明改革方向和改革政策措施的价值判断依据。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把人民摆在第一位置。习近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检验社会主义实践结果的标尺也是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程度,“符合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衡量评判标尺。第二,改革开放的价值判断依据是符合人民利益原则。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改革是对内政策,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内部社会关系的调整来不断释放社会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体制转轨、利益关系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有改革方向的指引和改革目标的设定。开放是对外战略,通过建立国家之间联系寻求国家发展合作关系,促进中国发展。无论是对内调整,还是对外开放,符合人民利益为根本原则是改革和开放社会行为的价值判断依据。另外,改革开放的结果,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问题也要始终坚持符合人民利益,满足人民利益,保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历史证明,什么时候代表群众利益,社会主义事业就顺利,什么时候违背人民利益,社会主义事业就遭挫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民族复兴,攻坚克难的时刻,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原则,进行深层次深领域的全面改革开放。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人民主体接受认可变成自己的价值观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能实现。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激励和约束我们的行为。首先,为人民服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升华,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遵循的根本原则,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运行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性质及制度建设都发挥着制约和规范作用。“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目的,社会主义活动的方向。国家的富强、政治的民主、文化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方式,都离不开社会的主体人民,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包含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为人民服务思想。第二,“为人民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精神内核的提炼和总结,是一种理论认知的成果,其高度概括的语言具有抽象性。但是一种理论认知指导个体的行动,需要将个体的科学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为人民服务思想自毛泽东提出已经在中国流行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思想观念,并被普通民众广泛接受和认可。只有树立心中有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因为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人们的利益选择,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绝不仅仅是原则层面的,必须是实践层面的,从个体讲要“原则认同”与“行为认同”统一,一个植根生活世界、贴近百姓生活、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行为规范和具体践行的指向才能真正形成。“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对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践行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中介和思想基础。第三,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也是普通民众的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因此,作为党的宗旨,要求每位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要求,要求每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能损害人民国家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是政治宗旨和公民道德规范的辩证统一体。对于这两个不同的主体群体,实现“为人民服务”思想只有程度的差别,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衡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人存在的方式是实践,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又可分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中有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最低标准是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为前提,最高标准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境界。因此在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有要求层次的区别。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最高境界为要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提倡普通民众在遵纪守法,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诚实劳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产品。为民服务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服务,为民服务是创造良善的社会环境,实现文明和谐和社会友善的一种途径。因此,“为人民服务”思想受众面广泛,既适用共产党员也适用于普通民众。
三、坚持并创新群众路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社会主义实践,最终要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认知,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成为全民统一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就要坚持并创新群众路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302人民是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但人民群众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团体组成,有不同的接受先进理论的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三个层次进行。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核心力量,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他们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民众都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凝聚人心的吸铁石。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成千上万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共产党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信念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影响和引领人民大众,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普通民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和践行者,是认同者和推进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通过领导干部核心引领,党员模范示范,人民群众接受认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往复循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合力。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创新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践行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综合体,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人民意志形成的合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土壤是人民。随着互联网、手机日渐成为人民交流信息的平台,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以客观真实的视角报告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客观真实地报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交流平台。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是扎根人民,面向人民,为了人民。
作者:黄春梅 单位:燕京理工学院